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伯温死后朱元璋还把他棺材头锯掉,露出六个字让朱元璋惭愧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还把他棺材头锯掉,露出六个字让朱元璋惭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564 更新时间:2024/4/4 19:16:33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的奇人异士,他们的智慧也一直被后世所称赞。比如说那个促成三国鼎立的诸葛亮,他在人们的心中不仅仅是一个军师、一个政治家,他更是人们心中的神。像他这样的人物,他们的智慧也是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刘伯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一个和诸葛亮本领十分相似的人。生逢乱世,为天下苍生为黎民百姓的安定而入世。他无论是对于行军打仗还是对于治国政见,他都有独特的见解。他更是一位玄学、医学大师,他是就是学从百家的刘伯温

他在历史上之所以能被人们所记住,是因为他是建立大明王朝的首席功臣之一。可以说若没有他,就没有大明的江山。当时南宋被蒙元所覆灭之后,元朝便统治了整个中原大地。当时整个中原大地上肥沃的土地被元朝统治者下令圈地发展畜牧业,虽然他们的上都(国都)是依靠这种牧业,但是中原的土地真的只适合来耕地种粮食。也正是因为他们这种错误的决断,才让这个马背上得来的天下,最终被百姓所推翻。

刘伯温朱元璋

当时百姓没有耕地民不聊生,百姓生活艰苦便都纷纷起来进行了反抗斗争,在这个反击到过程当中,无论是陈友谅所统领的农民起义军还是由朱元璋所带领的农民起义军,他们都在为抗原的事业作艰苦的斗争。最终元朝的统治者们就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了。

刘伯温出仕辅佐于朱元璋,在他们的努力下不仅建立了属于汉人的政权,还成功地统一了中原建立了大明王朝。而当时定都于金陵也就是今日的南京,也正是这位刘伯温所出谋划策的。

刘伯温的身份相当于一个谋士,在很多事情上朱元璋十分的依靠于他。对于很多重大的事情希望能多听一下他的意见再做决定。刘伯温对朱元璋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正是因为朱元璋十分清楚他的才能。很多事情正是物极必反,朱元璋肯定他的才能的同时自然在内心当中也多了对他更多的警惕。

刘伯温

朱元璋从小生活贫苦,做过乞丐做过和尚,这样的经历让他内心极度自卑。而当上皇帝的他又因为曾经的经历会让他内心有十分的敏感,害怕得到的东西再次失去。所以他在得到天下的同时,便开始为了稳固他的天下做了一些准备。

而这些准备就是除去那些有能力威胁大明江山的人。以至于后来的胡庸案蓝玉案,他所杀之人不计其数,正是要除去那些危险分子。而刘伯温的能力与才华更是让朱元璋感到了十分的害怕,他便对刘伯温进行了严密的监视与打压。

就是在刘伯温死后朱元璋也不曾放过他。当时朱元璋怀疑刘伯温给自己选的风水宝地有碍于大明江山的延续,他便不让刘伯温埋在那块儿地上,可以说对刘伯温的防范已经达到此种境界。最后当刘伯温死后,朱元璋依旧对他有怀疑。便派人刨开了他的坟墓据掉了他棺材头,其意思就是让他后人不能再出人头地,这样便不会有人对大明王朝产生威胁。

朱元璋

可是当锯掉刘伯温棺材的头后,却发现棺材里面只有一本书。这本书正是大明律法,而大明律上六个大字“开棺见尸者斩”暴露在外,他们这种行为正是触犯了大明的律法。这条律法正是由朱元璋钦定的,朱元璋由此便感觉到羞愧不已。便下令将刘伯温好好安葬。

标签: 明朝朱元璋刘伯温

更多文章

  • 元朝中期更换皇帝频繁,曾二十多年内换36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元朝,皇帝

    元朝的败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经臣钩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各地农民起义,指向元朝。元朝在历史潮流面前衰亡。元朝中期频繁更换皇帝,仅在1307年(大德十一年)

  • 宋高宗赵构到底为什么要猜忌武将害死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朝,南宋,宋高宗,岳飞

    宋高宗赵构酷爱武艺,“挽弓至一石五斗”,而且他是依靠一群武将的支持,才保住南宋半壁江山的。不过赵构却对武将没有丝毫好感,他猜忌这些武将,收回他们的兵权,甚至还杀死了岳飞。那么赵构为何这么不信任武将呢?这不仅受宋朝“重文轻武”传统的影响,更和一场兵变有关

  • 开创南宋一百五十年基业的赵构,能与刘秀并肩为“中兴之主”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朝,南宋,宋高宗,刘秀

    最近看到一些言论,说宋高宗赵构是可以与汉光武帝比肩的“中兴之主”。我想来想去,赵构也没有任何资格和刘秀并列,如果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的话,无非就是这俩人都是一个被拦腰斩断的王朝的下半阙的一代目罢了。实际上,他赵构充其量不过就是个腹黑加强版的司马睿。在《宋史-高宗本纪》的末尾,史

  • 他终身不仕终身不娶却写了首最美的爱情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北宋,林逋

    北宋林逋才华横溢,但却无意仕途。隐居在西湖孤山中二十余年,终身不仕,终身不娶。与僧道来往,写诗填词,种梅养鹤,以"梅妻鹤子"自诩。他的《山园小梅》尤为后世称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清丽出尘,冠压古今,成了千百年来咏梅的绝唱。王十朋赞其"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暗香"由此

  • 海瑞敢直接上书骂皇帝,嘉靖那么生气,为何却不敢动手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海瑞,明世宗,朱厚熜

    说皇帝不敢杀海瑞,那是真的胡扯。嘉靖一朝,连首辅大学士都杀过,怎么会怕海瑞这个六品主事?说起来,还是要回到历史现场,去品味嘉靖当时的心境: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

  • 史上著名的一次变法结果却成了腐败的温床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北宋,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大家应该都熟悉,是北宋时期针对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从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方面入手,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的方针政策。应该说,此次变法的初衷是

  • 崇祯上吊以后,吴三桂为何不尽忠死国,反而投降了李自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吴三桂,李自成

    您要是说吴三桂背叛了汉民族、背叛了李自成,我觉得说得有点道理;但您要说吴三桂背叛崇祯皇帝,那对不起,没有。吴三桂这个人,有点“三姓家奴”的意思。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一开始是大明的辽东总兵,后来跟了李自成,再后来又打开山海关,放清兵进来灭了李自成。在他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

  • 明朝最牛的书生是谁?文能安邦武还能定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刘伯温

    一说到文人书生,我们的印象基本都是宁采臣、张生那个模样的,文质彬彬、温文有礼等等,总之,都是文弱书生。其实,不然。历史上有很多人是书生,但指点江山,文韬武略,样样都会。比如诸葛亮、张良,其实都算是书生,但才华横溢,匡扶国家,辅佐君王。比如下面这位,他虽是明朝的书生,但都很厉害。他就是刘伯温。这是典型

  • 宋朝遭强敌轮番吊打,但这两次昏招才是亡国的主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朝,北宋,南宋,完颜亮

    宋朝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是一个最奇葩的朝代,它的经济、文化、科技在当时稳居世界第一,但同时它又是强敌环伺,被西夏、契丹、女真、蒙古人的轮番吊打。当然,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它自己开门揖盗、昏招迭出。在宋朝的历史上,借助军事同盟以达到消灭敌国,而最终盟国演变为更强大敌人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北宋与

  • 明朝宁王之乱是怎么回事?最终由谁平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朱宸濠,明武宗,王阳明

    历代封建王朝的皇族之间都有许多因为争夺皇权而引发的骨肉相残、父子相争之悲剧,明代也不例外。明代最著名的皇族反叛事件,就是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从自己的侄子手中抢来皇位。到明代武宗年间,实际上也有一场声势浩大的皇族反叛,但最终归于失败。下面我们就简单回顾一下这场内乱。明武宗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