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礼议之争是怎么回事?嘉靖帝是如何全面获胜的?

大礼议之争是怎么回事?嘉靖帝是如何全面获胜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260 更新时间:2024/2/7 4:25:37

大礼议之争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之间,是对明世宗能否改换父母的重大争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朱厚照“唾手可得”的皇位相比,朱厚熄的继承大统多少有些“天上掉馅饼”的感觉。作为明孝宗唯一的儿子,明武宗朱照厚给皇族传递香火的责任显得十分重大。可惜,即便他对女色并不抗拒,但最终还是没能在三十一岁的人生旅程中完成生儿育女的重要使命。

于是,和朱厚照的死亡相比,由谁继承皇位的问题成了朝臣们更为烦恼的问题。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何在保证朱氏皇族血统纯正的基础上找到下一任皇帝关系到的不仅是朝臣们的生死,更是大明王朝的未来。

好在,武宗虽然荒唐,但在弥留之际还能明些事理。他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在逝世的前五天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敕令,命朱厚憋缩短为父服丧的时间,并承袭兴王爵位。待他驾崩后,杨廷和按照武宗的交代,命司礼监请太后懿旨,并将朱厚照的堂弟朱厚媳任命为皇位继承人。

整个过程看上去似乎非常顺利,但其中的内在争斗却十分激烈。

和朱厚照相比,朱厚媳的聪明是有目共睹的。小时候,朱厚媳对父亲朱佑杭教的诗歌总能快速掌握,即便父亲只是简单吟诵几遍,他也能倒背如流。

长大后,朱厚熄更是在朱佑杭的指导下学习了《孝经》《大学》等儒家经典名著,在多次参与王府祭祀和典礼之后,朱厚熄对王府和皇家的各项礼仪了然于胸,而他也因此成为众人眼中十分懂礼数的优秀后生。

武宗弥留之际,朱氏皇族的兄弟们成了候选人,而这其中,优秀的朱厚熄显然在个人魅力上拥有不错的优势。然而,皇家的争斗从来不是以个人魅力论胜负,真正让朱厚媳成为下一任明朝皇帝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的家庭处境更加符合武宗王觀既得利益者的愿望。

作为帝师,杨延和显然是武宗一朝旧势力的领头人,尽管面临改朝换代的危险,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他为代表的保守势力显然不会同意皇帝继承大统的时候依然拥有一个健硕的父亲,因为以皇帝亲生父亲为首的大臣联盟就会成为新朝的新势力,而旧王朝的旧臣们自然也就无法再作威作福,享受特权。

正德皇帝时期,明朝因为朱厚照的荒唐更加不堪。为了改变现状,身为朱厚照帝师的杨延和大胆地进行了政治改革,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作为著名文学家杨慎的父亲,杨延和的国学造诣自然不在话下,而作为一朝首辅,他的“武功”也丝毫不比“文治”逊色。安化王朱真错叛乱,以诛杀刘瑾为旗号起兵造反,杨廷和立刻起草赦免反罪的诏书,并请求皇帝提拔边将仇钱,清除乱党。

同年,仇钱不负众望地打败了安化王朱寞播(错),并将刘瑾的罪行揭发。奸佞太监刘瑾伏法后,仇钱等人成为功臣,杨延和也因为举荐有功,指挥得当成为朝堂上受人敬重的股肱之臣。

可惜,人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叱吃风云、力挽王朝于危亡的名臣贤相却在新王朝建立后成为旧王朝的既得利益者。而他内心巩固自身地位的追求也让他成为朱厚熄即位后最大的威胁。

诚然,杨延和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地位,否则他也不会选择朱厚熄作为新王朝的继承人。只是,他千算万算,却终究忘了朱厚熄是孝子的事实。

登基之初,嘉靖皇帝的确是按照杨延和的要求,以“过继”的名义成为皇族血脉大宗势力的一员,但即便出身朱姓家族的小宗势力,朱厚熄对亲生父母的感情依旧不可磨灭。

即位后不久,嘉靖皇帝就与以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就谁为当朝皇帝宗法意义上的父亲起了严重的争执。

在杨延和看来,小宗入大宗是不符合礼法的,而且既然是武宗选择了朱厚媳作为皇位继承人,那么嘉靖皇帝就必须改口称嘉靖皇帝的生父明孝宗为父亲,排位上以“皇考”一词表明其与嘉靖之间的关系。

至于亲生父母,杨延和等人则要求必须在宗庙的排位上注明“本生”,以此表明亲属关系,也与过继后的关系做区分。

势单力薄的嘉靖帝因为手下可用之人不多,只好委曲求全,按照延和的意思对父母的谥号进行追封。杨延和以为自己在朝廷内的权力得到巩固,却不料嘉靖皇帝并不是轻易妥协的人。数年后,当嘉靖皇帝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完善政府制度并取得实权后,关于父母称谓的“大礼仪”问题再次成为朝堂争斗的焦点。

嘉靖皇帝及其心腹大臣张瑰等人坚持要在宗法上明确朱厚媳和生父朱佑杭的亲生关系,而杨延和却坚持要保证武宗时代遗留下来的宗法关联。

这一场关于尊号的皇统问题又争执了三年半,嘉靖皇帝从原先的和颜悦色变成了声色严厉,杨延和的据理力争最后则变成了告老还乡。

在现代人看来,宗族的称号似乎没有多么重要。从理性的角度上讲,为了一个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谥号”争得面红耳赤显然没必要。但在名声大于天的古代,这种“身后名”的意义却是非同寻常的。

而且,透过“谥号”争吵的表象看本质,嘉靖皇帝和杨延和之间的争吵并不全是为称号问题,它背后隐藏的较量是以皇帝为首的新生政治势力和以杨延和为首的旧朝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而这也是皇权从武宗朱厚照到世宗朱厚媳的必然过程。

“大礼仪”争论的最后,结果是嘉靖皇帝的全面胜利。公元1538年,朱厚媳的亲生父亲被追尊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而他的排位也被升树太庙,并排在明武宗之上,成为明孝宗之后名义上的下一任皇帝。

杨延和对此极度不满,但看着嘉靖皇帝的权威日益集中,他作为老臣最后的抗争手段也就只有以告老还乡相要挟了。

不过,杨延和还是高估了自己的分量,即便他是拥护嘉靖帝上位最重要的功臣,但和王朝前进的步伐以及皇帝的个人意志相比,那些曾经的“恩惠”显然不值一提。告老还乡的文书呈上不久,嘉靖皇帝便和颜悦色地批复了杨延和的请求。杨延和目瞪口呆地看着皇帝的朱批,内心的气愤与委屈也只好随着旧王朝的覆灭一同消散。

从此,朝堂上的保守势力被终结,大量的新人被提拔,崭新的面孔带来崭新的渴望,一场来自新势力的改革也由此蠢蠢欲动、呼之欲出。

更多文章

  • 宋朝苏轼为什么总是陷入“文字狱”的泥沼之中?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苏轼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中,苏氏父子占了三席,号称“三苏”。那么这样一个大才子,为什么总是陷入“文字狱”的泥沼之中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父亲带着苏轼和弟弟苏辙一起来到 京城,第二年春参加了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本拟取苏轼为第一

  • 洪亮吉因为一封信差点被杀,信中到底写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洪亮吉,清朝,历史解密

    洪亮吉,乾隆朝时期榜眼,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著名经学家、文学家。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乾隆在位60年的时候,传位给嘉庆了。不过前三年多乾隆还在,嘉庆只不过是一个傀儡,等到嘉庆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除掉了大贪官和珅,接着就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看似嘉庆朝马上就要一派祥和,欣欣向荣了。

  • 太子丹朱是尧帝之子,为何没能成为一代帝王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就像诸葛亮这个人物,历史上他更接近一个长于外交和行政管理的谋士,而不是一个打仗作战的天才,但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排兵布阵未卜先知,谋略惊为天人,民间传说中的他更是神通广大,奇门遁甲阴阳法术无所不通,简直就是一个半仙。神话传说时代的人物,我们就更加无法确知他们的真正形象了,只能从残存有限的史料中

  • 击杀曹操父亲的诸侯,后来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击杀曹操父亲的诸侯,后来什么结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直到曹丕称帝结束,持续36年,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兼并。经过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因此,这意味着东汉末年的很多

  • 同是借师助剿为什么唐朝较为成功,吴三桂却成了降清?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借师助剿,清朝,历史解密

    吴三桂是明清之际具有转折意义的人物,也是被认为明末的最大汉奸。然而,客观地讲,吴三桂延请清兵入关,其初衷是借师助剿,而不是降清做汉奸。吴三桂镇守辽东多年,深受朝廷的器重与厚恩,而与清兵长期厮杀,国恨家仇交织在一起,主动降清在情感上就说不过去。而据吴三桂致多尔衮的书信,信中写道: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

  • 哈尔滨保卫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哈尔滨保卫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哈尔滨,抗日战争,历史解密

    哈尔滨保卫战的时间为1931年12月15日至1932年2月6日。由于哈尔滨是东北的铁路枢纽,1932年2月3号大批日军在飞机,坦克,从西,南方向进攻哈尔滨,哈尔滨自卫军奔赴前线。李杜,冯占海是总司令,但自卫军边打边退,损失掺重,二天后日军获胜哈尔滨沦陷。战争背景哈尔滨为东北门户,是北满的政治、经济、

  • 如果朱标继承大位,朱棣敢兴兵造反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按照立嫡立长的传统制度,明政权的第二代接班人应当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谁?朱元璋的嫡长孙,世子朱标的嫡长子。再看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不难猜测,朱元璋在立继承人的时候,直接跳过了儿子辈,选择了立嫡长

  • 小林一茶:日本江户时期著名俳句诗人,本名弥太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小林一茶,日本诗人,历史解密

    小林一茶(,こばやし いっさ、1763年—1827年),日本江户时期著名俳句诗人,本名弥太郎,别号菊明,二六庵等,其写作特点主要是表现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强者的反抗,主要作品有《病日记》《我春集》等。一茶生于信浓国水内郡柏原村(今长野县上水内郡信浓町柏原)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他一生坎坷,三岁时丧母,八岁时

  • 主父偃作为西汉的名臣 主父偃最后是因为什么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对主父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西汉的主父偃因何而亡身呢?主父偃的一生,可谓寂寞冷落而兼轰轰烈烈。未遇汉武帝欣赏之时,时乖运蹇,游走各地,四处碰壁;得到汉武帝欣赏后,一年连升四级,青云直上,好事连连。然而,他的结局可谓“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很快就身死族灭了。主父偃为何

  • 段煨:董卓的部下,诛杀李傕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段煨:董卓的部下,诛杀李傕结局如何?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具体来说,段煨(生年不详~209年),字忠明,武威郡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也。作为东汉末年的将领,段煨和东汉太尉段颎是同族兄弟,与太尉贾诩、张济、宣威侯张绣乃是同乡。从这一角度来看,段煨出自世家大族,这和吕布、李傕、郭汜等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