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蒲松龄:家道中落奋发读书,一生未考取功名

蒲松龄:家道中落奋发读书,一生未考取功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80 更新时间:2024/2/12 21:40:49

蒲松龄出生于1640年6月5日。因一本奇书《聊斋》而世称聊斋先生,但他自己称呼自己则是异史氏,算起来现是山东省淄博市人。

蒲松龄出生于商人及中小地主的家庭,本来生活应该挺富裕的,但是家庭经济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每况愈下。蒲氏是出了名的淄川世家,蒲松龄少年读书志存高远,一心想通过科举制度改变自己的人生。然而蒲松龄的童年是在十分动荡的环境下成长的。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彻底灭亡。在明朝末年时,各地爆发农民起义,而清朝入关时却下达了野蛮残暴的屠杀命令。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屠杀,清军说道:“留发不留人”并且还下令屠城。加上当时瘟疫饥荒肆虐,中原死伤无数。外面动荡不安,根本没有经商的条件。由此猜测,蒲松龄家庭的没落与当时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蒲松龄画像

十九岁的蒲松龄就开始参加考试了,那时候的他,在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名声大振。然而命运弄人般,蒲松龄之后再也没有考取功名了,屡试屡败。顺治十七年,考取县、府、道第一的两年后,蒲松龄信心满满参加乡试,然而兜头一盆冷水就向他泼来。蒲松龄对于自己没有考上功名一事耿耿于怀,回家继续努力学习,打算再次乡试。但是他想到不到,自己满腹真才实学,也没有换得命运的眷顾。

直到四十六岁才被补为廪膳生,72岁时被补为贡生。为功名劳累一生的蒲松龄,始终没能当上官。为了维持生计,只好找点其它的事情做。日日读书的他,并没有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商人,而是去给别人考上的当了官儿的当幕僚。打算一边做事,混口饭吃,一边准备科举考试。幕僚一做就是数年,仍没考上的蒲松龄回家教书去了。

这份私塾老师的工作离家不远,每日里除了教书就是写书。满腹经纶没有用,有的人寄情山水排遣这份落寞,而蒲松龄则寄情于志怪小说。蒲松龄少年时就喜欢写这种故事,二十四岁的蒲松龄写故事时还遭到小他两岁的同学张笃庆的嘲笑,作诗讽刺蒲松龄不干正事,而是写一些神啊鬼啊的乱七八糟的玩意儿,这样的行为于科举无益。

《聊斋志异》插图

四十岁左右就完成的《聊斋志异》成了他的代表作和经典作,写完之后他做的最多就是增补删改里面的内容。聊斋志异里的故事篇幅不大,但总共有接近五百篇的数目。里面的内容多以鬼神、狐妖等居多但是内容却包罗万象,章表达和传递的东西都是十分不同的。有很多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黑暗,也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事里不乏引导人积极生活,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东西,也有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聊斋志异》的妙处就妙在有很多东西他写的事情或者东西都是假的,但是他传递出来的很多想法却是极具讽刺性的。

蒲松龄的作品有部分是自己脑洞大开想出来的,有部分自己看书从古籍上面得来自己加工的,还有更多就是听别人说的。有一个说法是,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时,自己在家开了茶摊,专门请求路过的人前来讲故事,讲完润色加工,编纂到自己的书里。其实蒲松龄虽不至于穷得揭不开锅了,但是也还没有那么多时间和闲钱去搞这一出。

蒲松龄早早娶妻,自己在外为了梦想努力读书以及因了兴趣,撰写志怪时,妻子都在家里默默照顾老人和孩子。正是因为这样一位贤惠的妻子在家操劳,他才得以继续完成这样一部著作。

《聊斋志异》插图

《聊斋志异》一经“出版”就大火,大家对这样的故事十分喜爱,多家竞相翻印。连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也是受到蒲松龄作品和风格影响而写下的。到如今,各种文字语言的《聊斋》畅销国外。甚至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蒲松龄的同乡好友士祯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而“爱听鬼唱诗”的蒲松龄却也因此名留青史。作品传颂至今。郭沫若也评价蒲松龄和他的作品“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1715年,七十六岁的蒲松龄因病去世,而他的作品,还将继续影响后世,他的作品传递出来的各种文学艺术以及思想方面上的价值,还能给我们更多发。好了,今天蒲松龄的故事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标签: 蒲松龄清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有10万太监,他们住在哪里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乾隆,清朝,历史解密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乾隆曾统计过明朝的宦官人数,其中提到“明朝有宫女九千、内监十万。”也就是说,明朝的太监有十万人之众。故宫只有9000多个房间,这十万人住在哪里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有喜欢旅游的朋友,如果去北京故宫游玩时会发现,营业面积占故宫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营业时间为8个小时,平

  • 第一次见到12岁的乾隆,康熙惊得放下酒杯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康熙,清朝,历史解密

    其实要说到康熙见乾隆的时候确实是有点惊讶,但也不至于惊得放下酒杯。毕竟要是乾隆小时候真有这么厉害的话,那么他还至于把自己父亲和爷爷的基业都给败的不成样子么?总之,当时雍正只不是拿了一个资质很平庸的孩子跟乾隆进行对比,这才会让康熙觉得乾隆是个可造之才的。事情就发生在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1722年。因为

  • 扶余国曾绵延600多年,最后怎么消失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扶余国,春秋,历史解密

    扶余国是东北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国祚绵延600多年。那么,扶余国为啥消失了呢?在中国东北,古时候有四大族系,华夏族系也就是,现在的汉族族系。东胡族系,也就是当时为了抵抗匈奴而组成的联盟体系、后来鲜卑、乌桓强大,曾经建立国家。再者就是肃慎族,后来发展成为满族,曾经建立过后金国和清朝。最后一个,就是

  • 皇帝派儿子出去打仗,自己却在宫中宠幸儿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温,五代十国,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朱温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中国上下好几千年的历史,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王朝,在历朝历代中每一个王朝灭亡之时,总会有其他势力走向台前,不管你曾经有多么的强大多么的繁荣,在最后的时刻总是显得那么无助,我们都知道唐朝曾经是一个繁

  • 欧洲大航海时代的败血症这么的厉害 为什么中国航海时期却没有出现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欧洲,大航海,历史解密

    欧洲大航海时代是人类探索世界的时代,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对于当时的欧洲航海的海员们来说,有比大海上的狂风暴雨更加令人害怕的东西,那就是败血症。现代人自然已经知晓败血症是因为体内缺少维生素C而导致的。海员们在海上漂泊无法靠岸。自然无法补充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船员们得败血症的机率很高。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也

  • 为何一份死亡名单就使郐国不复存在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郐国,春秋,历史解密

    周朝时期有很多诸侯国,他们或团结互助守望相助,或为封地争的你死我活,不过撇开这些战果不说,在周朝时期,有一个诸侯国被灭的方式也很特别,一份死亡名单就使这个诸侯国不复存在了。这个诸侯国就是郐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这一诸侯国的分封土地主要在河南一带,但是这个国家最终还是被邻国于公元前767年灭亡了,而置

  • 揭秘:隋朝大臣薛道衡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薛道衡,隋朝,历史解密

    小编今天给大家讲一讲隋朝诗人薛道衡的故事。大业五年(609年)隋王朝如日中天,然而烈日当空也正是日落西山的开始。小编觉得这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凡青云直上的人往往看不清楚,至于隋炀帝在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就连“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也不曾细想。大隋朝最重要的儒臣薛道衡仅赞美过先皇隋文帝,这一年又多说了几句怀

  • 《神断狄仁杰》中的反面人物沙尔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沙尔汗,历史解密

    沙尔汗是《神断狄仁杰》中的反面人物,由傅隽饰演。剧中,他是朝廷内侍省善金局中的四品将作大监,被武则天称为“大师”;又是暗通突勒的内奸,代号为“北山”;实际上,他还是月氏国被谋害的前国王沙伯略的长子,是神探狄仁杰系列最神秘,身份最复杂,隐藏最深的人物之一。角色设定沙尔汗是《神断狄仁杰》中的反面人物,由

  • 秦赵之间的阏与之战,白起和赵奢为什么未曾谋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战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尽管出身还决定着君主,但是将相已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太多的布衣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成就他们自身的时候,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时间推移到战国末期(公元前269年左右),战国七雄中,东部的燕齐两国争斗升级无暇西顾国力大损,南部的楚国被秦国吞并了大片国土,中间的

  • 朱元璋为何要废除丞相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丞相是封建王朝的最高官职,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百官之首。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相职位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由秦国秦惠王在公元前334年设置,至公元1380元。那么为什么这个延续了1600余年的官职,到朱元璋时期就没有了呢,感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