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司马懿,大家对他的印象肯定不会太好,被描述成一个奸诈、狡猾、老谋深算纂夺曹魏的人,特别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更使他被历代人所黑化。其实,历史上拥帝纂位人大有人在,早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就利用周天子“九合诸侯”。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有袁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有朱温挟持唐昭宗,纂唐立后梁等等比比皆是。
同时期大权独断的诸葛亮,都比司马懿名声好多了。这不得不说,史学家的历史局限性。我们从现在的历史观看,司马懿之所以能够成为三国时期最后的赢家,这与他高超的谋略是分不开的,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是多方面,他活着长,善于伪装,心狠手辣,谋略过人等特性。编者总结起来最重要有以下三点:
韬光养晦,忍辱负重 司马懿能在多疑的曹操眼皮底下做事,还能生存到最后,这与他小心翼翼,忍辱负重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司马懿在曹操时期不会表现太多。原因很简单,魏国集团人才济济,他没有绝对的优势胜出。曹操本人就是雄才大略的旷世英雄,能征善战,还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也限制了司马懿的发挥。曹操具有超强的识人之术,对司马懿的才能是十分赏识的。司马懿也为曹操贡献了两个计策,一次是曹操攻取汉中后,取成都,没有被采纳。一次是司马懿提出不迁都,建议联吴伐蜀,被曹操采纳。
曹丕对司马懿感激涕零时,他仍然韬光养晦,这不得不说,司马懿具备了帝王所具有的胸怀和韧性。最重要的是,司马懿懂得明哲保身之术,他知道,枪打出头鸟,功高震主惹来杀身之祸。在矛盾错综复杂的魏国,司马懿不得不低调,低调,再低调。直到后来幼君即位,司马懿才充分发挥表现机会,而此时,曹魏政权已经摇摇欲坠了。
坚持持久战 司马懿无论在战役中,还是在政治方面,坚持持久战是他最高明的策略。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斗争,诸葛亮经常是技高一筹。其实,这是偏颇的观点。在空城计,火熄上方谷中,司马懿都是坚守不出。除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外,还有他的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一直耗到蜀军军备粮草供应不足,不得不退军。司马懿的战略,成功拖垮了诸葛亮,最终使其陨落五丈原。司马懿的持久战,还表现在政治方面,他生生拖垮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等四朝皇帝。
人民路线 司马懿后代能够取代曹魏,这与司马懿所走的人民路线是分不开的。司马懿曾经告诫儿子,得民心者可为天子,得天子之心者可为诸侯,得诸侯心者只可为大夫。要想一统全国,必须笼络人心。司马懿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兴修水利,开垦农田,恢复经济发展得到了民心的拥护。反观诸葛亮北伐,不但劳民伤财,彻底失去了民心。说白了,司马懿的最关键的核心战略意识——坚持打人民战争,这是一个多么超前的观点。
曹芳被废后,曹奂彻底成了司马昭的傀儡。司马昭早逝后,其子司马炎纂魏自立,史称西晋。历史总是那样的相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一代豪杰曹操,打下江山后,其子曹丕纂汉自立,建立魏国。司马懿也同样是苦心经营几十年,其后代又重复了曹丕的剧本。天道轮回何其相似,千百年后,五代十国时期,类似三国的剧情多次上演。
不得不说,司马懿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他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虽然在战役上败多胜少,在重大战略上,诸葛亮很少能占到任何便宜。韬光养晦,人民战争,持久战,大家觉得这些词语是不是很熟悉呢?这足以说明了司马懿超前的谋略意识,再加上强大的坚韧之心,忍辱负重的性格,使他最终笑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