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三点不同常人的品质,造就了他的帝王之路

朱元璋三点不同常人的品质,造就了他的帝王之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845 更新时间:2023/12/19 18:09:08

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论狡猾机变也不过中等偏上水平。那些游民出身的起义领袖,哪一个不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论战术战略,朱元璋虽然胜人一筹,但也做不到步步高明。朱元璋之所以在诸雄中脱颖而出,决定性因素在于他身上独有的另一些至关重要的品质。

第一点是重视军纪,善于打造“仁义之师”的品牌。虽然历朝农民起义者据说是历史中最先进因素的代表,但绝大部分人个人素质并不高。从各地义军领袖的绰号我们就能看出一二:什么“棒胡”“韩法师”“芝麻李”“金花小姐”……他们一般都出身流氓无产者,之所以成为乱世英雄,是因为他们有常人所没有的勇敢和残忍,然而文化素质低下、目光短浅却是他们的通病。这些绿林英雄起兵之初没有完整计划,起兵之后热衷于“走府过县”,烧杀抢掠。他们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劫富济贫”,一心帮助阶级兄弟。他们连阶级兄弟也抢,甚至在大户逃亡净尽的时候,他们主要得靠抢阶级兄弟为生。就拿郭子兴的队伍来说吧:“郭子兴的队伍原来纪律很差。刚起义时,他们占领濠州,‘哨掠四邻,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不仅剥夺地主富豪,也打劫一般平民的财产,有时甚至放火焚烧庐舍,弄得人家屋无根椽片瓦,墙无立堵可观。不两月,越境犯他邑,所过亦然,攻占和州,仍未改旧习,‘破城横暴,随意砍杀掳掠,抢劫妇女,闹得百姓妻离子散,民心浮动。”(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

而朱元璋却从不像那些好汉那样放任自己,今日狂歌痛饮,明朝弃尸马前。他参加起义,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也不是出于对“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向往。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慎重选择,他要的是安身立命,飞黄腾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那些看出五步之外棋局变化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后来被证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皇帝之一的这个人,登上皇位前对百姓摆出的却是一副最和善的面孔。他所图的,是帝国大业,所以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深知战争中人心的向背取决于军队的纪律。所以,独自带兵之始,他就十分注意军纪。他对手下大将说:“我每次听说你们攻下一城之后不乱杀人,就喜不自胜。鸟不会投到老鹰盘踞的树林,百兽不会进入网罗密布的地方。百姓们会逃离野蛮的军队,而归顺到不乱杀人的武装之下。”至正十五年(135年),朱元璋攻占和州之后,手下军人照老例烧杀抢掠。朱元璋召集手下大小头目,郑重宣布:“城破之后兄弟们都抢了不少女人。我规定,以后只许抢没结婚的少女,那些结了婚的,一律给我放回去!”(参阅《皇朝本纪》)他召集全城的男人到州衙门前,把那些抢来的已婚妇人列队送出,让夫妻相认。全城百姓奔走相告,感激涕零。

为了凸显自己的仁慈,在攻下许多城池之后,朱元璋都释放罪犯,减轻刑罚,宣布小罪可以免于处罚。有部下说他用刑太宽,他却说:“老百姓受的苦够多的了,如今归顺于我,我当然应该照顾照顾,用刑应该以宽厚为本,对人应该以仁慈为本,我要尽最大努力,使老百姓不受冤狱之害。”朱元璋十分擅长搞政治攻心。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因军事进展不顺,心情不好,对俘虏的朱军大开杀成,表现得毫无风度。朱元璋却利用俘虏,大造政治攻势。他听到陈杀俘的消息之后,命令全部释放陈军俘虏,有伤的派大夫治疗,然后悉数发给路费,道送回家。两相对比,高下立判,对瓦解陈的军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登基之前,朱的部队一直是“仁义之师”,朱本人一直是行“王道”的表率。岂料据有天下,普世人民被纳入他的牢笼之后,他从宽厚仁慈一变而严苛残忍,举起手中的鞭子和屠刀,宰割天下。残杀功臣,成为让所有人胆战心惊的魔王。其实,变的并不是朱元璋的本性,而是时势。登基前,他有求于各个社会阶层,需要获得他们的支持。登基后,百姓已经成为他牧下的牛羊,他当然乐于以屠刀和鞭子指挥他们前进。

第二点是朱元球对书籍的兴趣和对知识分子的态度。草莽群雄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在对待士人的态度上:一方面,他们因为本身文化程度太低,在士人面前难以摆脱自卑感;另一方面,他们的粗豪气质又与土人格格不人,十分反感士人的酸腐柔弱。所以,大部分起义军领袖对读书人没有好感,抓到之后多是一杀了之。朱元璋却不一样,他深知“知识就是力量”。他尊重这些读书人肚子里的知识。在军中朱元璋专门养了几个秀才,得隙就向他们学习读书认字。

许多在乱世中生计断绝的读书人,久闻朱元璋军“不嗜杀人”,对他很有好感。从这一迹象上,他们看到了“做稳了奴隶”的希望。又得知朱喜欢亲近读书人,便有许多人来投奔,指望依靠朱元璋,重建三纲五常的理想社会。他们不断对朱讲解各种道理,听得朱喜不自胜。朱元璋说:“我读书,常常从中受益。…读书明理,让人在日常事务中能用道理去分判,可以叫人少犯错误。”在空闲时间他由浅入深,学习读书作文。不能不承认,朱元璋在语文上,确实有些天才。至正十五年(1355年),他写下了平生第一首诗《不惹庵示僧》:“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凭哓哓问姓名。”粗犷豪朴之气,扑面而来。在后来,他的吟诗作文越来越熟练,其中也颇有可读之彝。清初谈迁《国榷》说:“吴王微时,目不知书,起兵后,日亲诸儒,浏览神解,手撰书檄,注射简峭,文士顾不及也。”

对知识分子的成功招徕使他建立起了元末群雄中最雄厚了智力资源库。刘基宋濂、朱升等一时名士尽入囊中,使朱元璋的战略水平大大提升,这是他最终问鼎的另一个关键。

第三个不同点是朱元璋的“谨慎”。他最突出的军事个性是“持重”。朱元璋一生做事,信奉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朱元璋的一切活动特别是重大的军事和政治行动都是经过精心筹划,三思而行的。他很少冲动冒险也不追求侥幸。起兵之初,其他豪杰信奉流寇主义,喜欢流动作战,经常是攻下一城,饱掠一番即扬长而去,征杀数年也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而朱元璋与众不同,攻下一地后就张官设吏,进行根据地建设,巩固一块后,再徐徐向四周扩展。所以,在群雄之中,他露头角最晚,势力发展却最为迅速。

朱元璋自己说过:“吾平日为事,只要务实,不尚浮伪……不事虚诞。”(《明太祖实录》)郭子兴死后,他被韩林儿政权仅任命为郭子兴部的三把手,他也不急于正名,而安于实际上的一把手、名义上的三把手这个地位。他早就有能力从韩林儿政权脱身,却依然委身韩林儿政权之下,直到确有把握才脱离。他说:“建大事者,必勤远略,不急近功,故泰山之高,非篑土可成,江湖之广,由勺水所积,天下之大,岂一日可定也?自古帝王之兴,皆上察天运,下顺民心,从容待成,曷尝急遽?”早就有人劝他称帝,他迟迟不同意。

总之,朱元璋为人耐性极佳,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史称给朱元璋带来了胜利,殊不知这也是朱元璋本身的一贯思想,只不过朱升之策恰与朱元璋同心而得其认可罢了。朱元璋从来不务虚名,不求近利。正是因为朱元璋这些品质,导致他是反元力量中称王称帝最晚的一个,但也是唯一笑到了最后的一个。

标签: 明朝朱元璋

更多文章

  • 明朝时期的藩王为什么总喜欢去守陵,换做是你也会去做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藩王

    自古统治者都想把权力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不容许其他人觊觎,从而巩固帝位。他们大都用“削藩”的方式,来削弱王公贵族的势力,朱元璋也不例外。为巩固明朝江山,他采取“众建宗亲以藩王室”政策,于洪武二年定封建诸王之制。次年,朱元璋封皇子为各地藩王。朱元璋去世后,

  • 成吉思汗的墓为何至今都未找到?成吉思汗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大蒙古国,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是我国古代史上最能征善战的皇帝之一。成吉思汗创立了蒙古帝国,这让蒙古族开始在中原大地活跃了起来。成吉思汗出生后没多久,父亲就被杀死了,这让成吉思汗父亲统治的部落变得分崩离析。长大后的成吉思汗开始了复仇之路。为了给父亲报仇,此时的成吉思汗四处征战,最终统一了蒙古各个部落。从此之后,蒙古帝国建立

  • 明朝时期的皇帝为什么大多数都是昏庸无能的,事实确实如此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皇帝

    说道明朝皇帝大家都会说,基本上个个奇葩,大多昏庸无能,相反清朝的皇帝却是大都勤政为民,其实这样说还是太武断了,怎么来说说明朝皇帝残暴昏庸,看看魏晋南北朝的皇帝,在看看五代十国的皇帝,所以说要客观的评价。有人给明朝的皇帝都做了总结,一次来嘲笑明朝的皇帝,他们说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大肆杀功臣手段残暴,朱棣又

  • 建文帝拥有百万正规军,为什么会输给只有区区数万人的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朱允炆,朱棣

    大明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大明帝国开国皇帝,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元璋同志龙御殡天。因太子朱标没有熬过自己的老子就英年早逝,所以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就以皇太孙的高逼格身份继承大统,成为大明帝国第二任皇帝,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在做了几个月的便宜皇帝后,对于自己的几位藩王叔叔总会有一种便秘的感觉。

  • 金国女真人起兵时,只有2500人,是怎样攻灭辽宋两大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北宋,金朝,辽朝

    金国女真人在刚起兵建国时,只有2500人。这些在东北亚原始丛林里,长年和野兽博杀,能亲手搏熊刺虎的精壮汉子,在幸运抢得了辽国积累百年的武库后,迅速组建了一只重甲骑兵军团。当时,一千女真军就敢迎着辽军27万精骑兵正面冲击,甚至连人带马披甲,来回冲阵九次,如此强大的冲击力下,再强的敌阵也能被他们生生打垮

  • 如果魏忠贤不倒,大明王朝至少能多存活几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魏忠贤

    东林党和阉党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就像现在两党制国家的两个政党一样,你可以说他们都不是什么好鸟,但绝对没有谁是谁非这样的区别,两个政治组织而已。东林党代表文官,阉党代表了皇权,明代相权皇权争斗的很厉害,皇帝都是依靠所谓的阉党(其实就是领头的是几个太监,多数也是文官)来制衡,这样平衡了权利,使国家

  • 揭秘:朱元璋为何消除了对燕王朱棣的杀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朱元璋,朱棣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大明帝国的首都应天(南京),皇宫失火,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最终朱棣以藩王造反的手段取代侄子,登上了皇帝宝座,这一年距朱元璋去世仅仅四年。朱元璋是历史上白手起家的典范,可以说是历代开国皇帝中出身最差的,因此可以说他的能力绝对是卓越高超的,其政治能力更是突出。这样一个英明睿

  • 明宪宗与万贞儿的姐弟恋!万贞儿是否真是一个狠毒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明宪宗,万贞儿

    提起明宪宗朱见深,我们首先想起的想必就是他与比他大十七岁的宫女万贞儿的爱情故事了。朱见深是朱祁镇的长子,土木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刺人抓去做俘虏,他弟弟朱祁钰即位。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英宗驾

  • 宋仁宗立太子足足拖了四十年之久,他在四十年间都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北宋,宋仁宗

    立太子对于古代的一个王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有了太子,那么当皇帝死后,不管是寿终正寝还是意外死亡,整个国家也不会会陷入混乱,群龙无首,因为大家知道应该怎么样去做,就不会手忙脚乱。可是历史上也不是所有的皇帝,在当上皇帝之后,马上就立太子了,比如宋仁宗,他足足拖了四十年的时间才终于立下太子。为什么

  • 宋朝的花石纲到底是什么,竟然会导致北宋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北宋,花石纲

    宋徽宗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是历史上有名的“贪玩”皇帝。由于生于帝王之家,所以从小就养成了养尊处优的性格。少年时代在诗词书画上就很有造诣,尤其是对蹴鞠、玩鸟、赏石一类的事几乎是无所不能,无所不通。他在书法绘画方面也表现出了超凡的天赋,是一个颇有才华的艺术家。但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