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相对危险的北方呢?

朱棣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相对危险的北方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309 更新时间:2024/1/16 13:04:20

对于古代皇帝对都城的定位,相信一些朋友应该也对这个问题有所注意。国都是一个国家的重心,而确定国都这件事对于每个新建国的皇帝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国都不仅能够决定国家的政治重心,更是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重心。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人民,如果寻求更加强大的城市机能,那么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国都。

而自古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朝代不断更迭,在如数繁星的封建朝代中,很少有朝代的统治者将国都选定在南方,通常都是以北方为主要政治经济重心。当然除了这些定都北方的朝代之外,也有一些国家是迫不得已将国都迁往南方的,比如说当时与北方游牧民族抗争不力的南宋,就不得已举国南迁,这才将国都选在了南方。

将国都从南方迁往北方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这还是要提到草根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在率军打败元朝政权后,在南京应天府正式登基,大明王朝也由此建立。但是彼时的南京并不是朱元璋心仪的国都,之后,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朱元璋想要迁都的夙愿并没有达成,但朱允炆最终帮助他完成了这个念想。

那么为什么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如此执着于北方都城?在综合各个朝代的历史看来,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其一便是古人所普遍信奉的风水学说。无论古今,国都选址的地位在一国之君的眼里是尤为重要的,如果国都能够驾临在好的风水地块上,那么将会为江山社稷带来繁荣和兴盛。反之,如果国都的选定没有依傍风水宝地,那么在统治者看来,国家的繁荣首先就失去了保障。

那这和南方北方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还是得从古人所讲究的“龙脉”说起,所谓龙脉,即是集地之灵气所形成的地脉,贮藏着千年万年来积累的灵气。而至于判断龙脉的方式,则是从外形去测定地脉的走势与“龙”的形状。

我国历代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属于平原地形,也就是中原以及大部分南方地区,都不具有北方那样宏伟的龙脉。而我国北方的地势较高较陡、拥有连绵的山脉与蜿蜒的河水,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这正是象征着土地阳刚的龙脉,颇具灵气。

前面说到明太祖朱元璋心心念念的迁都北方,说来也巧,如今的“北京”便是从明朝开始才初步建立的。朱元璋其人能从草根翻身当皇帝本就如有神助,这一迁都的观点更让他在后世看来料事如神。但在当时,朱元璋曾询问刘伯温大明王朝定都在哪里合适,而刘伯温也对国土四方都做了一个明确的走访。

刘伯温的走访就是按照龙脉的基准进行的,彼时的刘伯温踏上南方的国土,便考察到南方的龙脉已经被秦始皇所“斩断”,而如今已经龙气尽失,不能够再为大明王朝巩固疆土。于是在一番斟酌之后,还是建议明太祖定都北方。

正好从气候的角度来看,我国南方一年四季潮湿多雨,而北方虽然偏寒偏冷,至少一年之内四季分明。从寓意的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让国家风调雨顺的征兆呢?

再来从更现实一点的角度去对这个问题进行考量。那就是,北方的都城有利于让战线更加紧凑。自古以来,中原汉民族就一直为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争端耗费心神,而北方的统治界线也一再变动。如果将都城迁至北方,那么则更有利于中央权力机构对战况进行掌控,不会给予北方游牧民族太多以可乘之机。

将国家的政治、经济重心确定在北方,不仅有利于皇帝对战况进行掌控、能够更灵活地调用兵将对外敌进行防御,其实北方从气候上而言,更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粮仓。北方的气候干燥,不像南方那样潮湿多雨、容易让粮食不好储存,如果将粮仓设置在北方,一方面能够保证粮食的质量,一方面又能保证军队粮饷的充足供应。

刘伯温所一眼看破、一语道破的南方定都之弊端,集风水、实际因由为一体。再鉴于当时的朱元璋并没有完全讨伐完北元残党,于是刘伯温这才建议朱元璋尽早迁都北方,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掌握龙脉,更能够更加稳定地控制防线。

标签: 明朝朱棣

更多文章

  • 姚广孝为什么被称为“妖僧”,他有哪些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姚广孝

    说起刘伯温大名,很少有人不知道,中国历史上前有诸葛亮,后有刘伯温。可说起姚广孝的大名,很多人怕是要百度一下了。姚广孝,生于1335年,江苏苏州人。自幼聪颖好学,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大神必备优点)。十四岁出家为僧,法号道衍,奇怪的是,姚广孝虽为和尚,却拜了当时的道士席应真为师(一个敢拜,一个敢收),学习

  • 汤和身为明朝的开国功臣,为何却能够安享晚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汤和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晚年的时候诛杀了很多有功之臣,众多开国功臣几乎无人幸免,然而其中却也有例外,他就是信国公汤和。汤和为什么最后能够安享晚年呢?汤和是濠州凤阳县人。虽然他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但其实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朱元璋的玩伴和引路人。他和朱元璋的年龄相仿,两人从小关系就不错。不过后来朱元璋家里太

  • 杨信口不能言,为何却能受到赵匡胤的重用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朝,北宋,杨信

    大家都知道,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他能够兵变成功的原因其实与他的身份有关,当时的后周禁军分为两部分,即殿前司、侍卫亲军司。其中赵匡胤不仅是殿前司的最高掌管者,同时很多侍卫亲军司的将领也都是他的党羽。可以说把控了后周的军事大权,这也是他能轻松夺得皇位的原因。当然在赵匡胤当上皇帝后,过得并不踏

  • 高拱改革:高拱改革失败原因及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高拱

    中国历史上是不缺改革的: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这些变法,无论其最终是否有所成就,以及这些成就是否得到了保留,推动它们的主要人物都是后世评说的常见对象。但有这么一位改革之才,明明

  • 宰相制度是什么时候废除的?朱元璋为何要废除宰相职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朱元璋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丞相是封建王朝的最高官职,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百官之首。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相职位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由秦国秦惠王在公元前334年设置,至公元1380元。那么为什么这个延续了1600余年的官职,到朱元璋时期就没

  • 为什么说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失败的几率高于成功的几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朱允炆

    削藩是执政当权的帝王,用来加强中央权力的方式之一。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亦是在登基之初,便决定削藩。最终的结果我们也知道,建文帝削藩失败,丢了皇位,丢了性命。那么,他的失败是不是必然的?小编觉得,没有绝对的必然,只能说朱允炆失败的几率要高于成功。建文帝操之过急削藩的行动,在朱允炆登基后几个月便开始动手了,

  • 元朝末期为什么会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造成的因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元朝,农民起义

    元朝末期,各地频繁爆发农民起义,元朝的统治不断受到威胁。最终,以朱元璋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的政权。至此,历史上第一次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大统一王朝覆灭,建立不到百年的元朝帝国轰然倒塌。农民起义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并不少见,通常发生在天灾人祸等动乱时期,由于民众无法忍受在残暴的统治下困苦的生活,集合

  • 李鸿章是救国重臣,为什么会被说成是卖国贼?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李鸿章

    晚清时期,中兴之臣与卖国之贼这两个天差地别的评价出现在了一个人的身上,李鸿章的一生做了许多大事,有关于他的评价也是正负参半,评价高的将他列为晚清救国的四大重臣之一,评价低的将他说成了卖国之贼,那这位晚清的军政大臣,为什么心甘情愿背上了卖国之贼的骂名呢?多方原因,舰队覆没首先看一下甲午海战的失败,北洋

  • 揭秘:“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民国,五四运动

    中国人民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正在酝酿着一个新的爱国民主运动的时候,一九一八年十一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以德奥等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了。一九一九年一月,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所谓“和平会议”。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由于在大战中参加了协约国方面,所以也以战胜国之一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

  • 孝庄文皇后有没有嫁给多尔衮,他们之间有哪些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多尔衮,孝庄太后

    历史上关于孝庄是否嫁给了多尔衮众说纷纭,不过二人一个丈夫驾崩,一个妻子早逝,虽然没有夫妻的名分却也是有了夫妻之实,那么有关这二人,野史中又是怎么说的呢?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孝庄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