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莽的改革为什么没能成功,原因是什么?

王莽的改革为什么没能成功,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456 更新时间:2024/2/12 6:25:13

西汉后期,随着政权力量的衰弱,基层的社会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政权的驾驭能力,土地兼并剧烈、奴隶和流民问题已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动摇了政权的统治基础。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统治者与平民几乎演化为敌我双方,帝国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汉平帝即位以后,莽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辅政,权势日益膨胀,最终在初始元年取代汉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从此开始了他托古改制的一页。

王莽改制是其代汉后,为缓和西汉末年以来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等等,而这一切改革均以《周礼》为依据,故一直以来对于王莽改革的认定多认为这是一次复古运动。但王莽的改制未能减缓历史前进的车轮,他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所做的尝试,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起义,王葬字巨君,魏郡元城人,西汉孝元王皇后新朝随之灭亡。

王氏家族成员当时以外戚身份多手可热,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后期最显赫的家族。族中高官林立,生活奢靡,唯独王莽一人独守清静,生活简朴,为人谦恭,且勤勉好学,随陈参学习《孝经》,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礼贤下士,对内孝敬叔伯,成为当时的道德楷模几乎具备了儒家规范中一切美德,可见其受儒家思想影响之深,恰是这一因素直接影响了其后来执政所采取的一切方针。

西汉末王莽以外戚故,屡次出任大司马,公元前1年主政,拥立汉平帝即位,被封为安汉公。汉平帝感其拥戴之功,立其女为皇后,平帝死后两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开展中国历史上最理想化的改制。王莽的改革涉及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其归纳总结,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币制改革:居摄二年王莽开始币制改革,铸错刀、契刀、大钱三种钱币,与西汉原来通行的五铢钱同时流通。始建国元年,废错刀与五铢钱,另铸小钱值一,与大钱五十并行,并禁止铜、炭的开发和交易,防止盗铸。

政治制度改革:王莽严格依据《周礼》将新朝的官名、官制、郡县名和行政区划做了全面调整,恢复了五等爵制。在行政区划上先据《典》分天下为十二州,后又据《禹贡》改为九州,地理名称频繁改变,甚至有经过五六次转换后恢复原名,这些改革是王莽儒家思想烙印的深刻体现,它本身并非针对社会矛盾开展,仅表现王莽个人理想的实现然而却起到了强烈的负面作用。整个国家行政区划随之混乱,政权的行政系统几乎陷于瘫,更重要的是朝令夕改,严重弱化了皇权的尊严。

“王田令”的颁行:王田令规定的内容与上古时期所谓井田制相似,其核心思想就是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坚持,这是一种理想化的限田与均田措施。这一政策的出台,是针对西汉以来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更重要的是他把西汉儒学之士的梦想变为现实。改奴隶称谓为“私属”,严格限制了奴隶的买卖,堵塞了农民沦为奴隶的渠道,他一方面对奴隶群体表示同情,并解放了大批奴隶,同时,又以违法抄没及连坐的方式将大批平民没为官奴隶。

总的来看,王莽代汉及改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西汉后期,社会矛盾已然相当激化,力挽狂澜本非易事。王莽作为一个彻底的儒家学者,为现固新朝政权,以《周礼》为宗,自然有其本身学术原因,托古改制也是他减小推行阻力的一种想法,他颁布的一系列措施,在许多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

这些改革,虽然多为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而发,然因其过于理想化,忽略政策可行性问题而均告流产。土地改制和奴婢私属,在贵族、豪强的反对下,最初就无法实行;评定物价权掌握在贵族官僚手中,更为他们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创造契机。币制多次改革,钱币质量每况愈下,钱越改越小,币值却越改越大,这一不合理的做法无疑使百姓丧失对货币的信任。这种复古改制,不但受到农民反对,连诸多中小地主也不支持。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復自用,所用非人,也是最终导致其改制失败的原因。

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败。战争对人力、物力的消耗,促使其不得不征用民夫,加重捐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为了维持战争,又纵容残酷的官吏,对平民加重刑罚,终于在公元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新朝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新莽政权倒台,他所推行的改制也随之烟消云散。

标签: 汉朝西汉王莽

更多文章

  • 唐高宗李治改立武则天作为皇后,李治对武则天的感情有那么深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李治,武则天

    武则天从感业寺重回皇宫后,经过了重重的磨难,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有了唐高宗的爱情和认可,而且以绝对的优势打败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这时候的武则天已经是武昭仪了,从一个没有级别的宫女到从二品的昭仪,武则天不满足,她的目标是皇后。可是,在看门第的隋唐时期,武则天出身低微,她要当皇后,大臣们是否同意,唐高宗心

  • 李隆基曾是一代英明之主,晚年生活为何那么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唐玄宗

    李隆基,即唐玄宗、唐明皇,发动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后,接受李旦的禅位,成为了一代帝王。在早期唐玄宗那是没什么说的,励精图治,使大唐国力达到巅峰,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在他执政的中后期,他开始安逸享乐,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都城长安被攻破了,他也带人逃了出来,可没有

  • 桓温作为东晋的权臣,桓温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晋朝,东晋,桓温

    桓温, 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是东汉大儒桓荣之后,出生宦官世家的桓温,不仅俊美,还是文武双全之人,于是晋明帝就招为驸马,桓温作为驸马,带兵打仗,先后灭掉成汉,有多次北伐,慢慢的,桓温开始掌握朝中大权。随着第三次北伐失败后,桓温的声望大减,原本回朝接受九锡的愿望落空。于是便有了效仿霍光,废黜

  • 阴险狡诈的李林甫,为什么能独掌大权十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李林甫

    盛唐是一个让人神往的时代,无论在经济,文化,还是外交上,都是封建时代的巅峰时期。这一切都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的励精图治密不可分。开元之初,李隆基重用姚崇、宋璟、张说等宰相,使大唐一步步坚定地走向了盛世。期间涌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才,比如张九龄、贺知章、王维、李白等等,他们或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或在文

  • 唐玄宗李隆基决意处死上官婉儿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唐玄宗,上官婉儿

    唐玄宗李隆基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明皇李隆基一生功过相伴。他前半生励精图治,将大唐盛世推至顶点;后半生沉迷爱情,为大唐由盛转衰埋下祸根。上官婉儿亦是一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少有的女政治家,引领唐诗风潮。可身为臣子,毫无忠诚可言,非但几次三番易主求荣,还惑乱宫闱 。尽管如此,我

  • 郭子仪手握大权功高盖主,皇帝为何从不猜忌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郭子仪

    在古代历史中,有很多英雄人物对朝廷立下了很多功劳,有些是开国的大臣,也有些是保护皇上立下的功劳,但是这些人的下场一般都不是特别好,有些还可能最后被皇帝抄家灭族了,但是在历史上有一位大臣,不仅权力很大,就连皇帝也是对他非常放心,就连晚年时期,此人将家里打造成了公共场所,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他就是大名

  • 裴炎是唐高宗顾命大臣,为何会被冤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裴炎

    裴炎是唐高宗顾命大臣,受遗诏任中书令,也就是宰相。裴炎是坚定的李唐拥簇者,他曾计划废帝反武。当时虽然唐睿宗是皇帝,但朝政大权都在武则天手中,裴炎打算趁武则天去龙门发动武力劫持,让她还政唐睿宗,但后来武则天取消了出游的计划,裴炎只能作罢。裴炎多次反对武则天,导致武则天对他动了杀心,最后裴炎因为两个字被

  • 李渊身为开国皇帝,为何甘愿让位给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李渊

    盛唐风华,但也有着浓重的血腥气;最著名的莫过于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让中国出了一个千古明君,也让盛唐四海来朝,但是对于处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却是一件很扎心的事情 ,由其是对于李氏皇族,对于开国之君李渊来说,这是一场人伦惨变。不过作为开国帝王,魄力是有的,但他竟然没有反抗而是顺势立了世民为太子,最

  • 李渊为何没能没能阻止玄武门之变的爆发,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李渊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一说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从而发起了玄武门之变。最终

  • 李显已经被确立为太子,为何还要与朝臣们发动神龙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李显

    公元705年,女帝武则天体弱多病,在迎仙宫卧床养病。在其身侧伺候的是武则天晚年颇为宠幸的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当时把控武周政权的中枢的三人同处一处,这就给了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等人机会。大臣们联合禁军统领李多祚,宣称二张妄图谋反,树立起大义名义发动政变,率领五百余禁军兵甲冲进宫中。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