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玄宗李隆基决意处死上官婉儿的原因是什么

唐玄宗李隆基决意处死上官婉儿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333 更新时间:2024/1/21 20:26:15

唐玄宗李隆基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明皇李隆基一生功过相伴。他前半生励精图治,将大唐盛世推至顶点;后半生沉迷爱情,为大唐由盛转衰埋下祸根。上官婉儿亦是一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少有的女政治家,引领唐诗风潮。可身为臣子,毫无忠诚可言,非但几次三番易主求荣,还惑乱宫闱 。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上官婉儿独到的眼光。自武则天起,唐朝历经几次大洗牌,上官婉儿都站对队伍,只可惜李隆基最终还是杀了她。那么李隆基为何要杀她?

上官婉儿左右摇摆、惑乱宫闱

首先李隆基杀上官婉儿是出于不信任和不喜欢。不信任是因其多次站队,为人不忠诚。不喜欢是其生活作风有问题且带乱后宫风气。确实如此,上官婉儿生性聪颖、姿色过人,因受祖父上官仪遭遇影响,从小便知权力的重要性。故而她奋发读书,酿就一身才气。十四岁有幸得武皇赏识,成为武皇身边最信任的人。然而后来她竟在武皇卧病之际与张柬之崔玄暐等人联手发动神龙政变。政变成功后,李显登基,她晋升为昭容娘娘。可李显软弱无能,凡事皆听从韦后。于是上官婉儿想方设法讨好韦后,甚至不惜将自己的情人武三思介绍给韦后并帮助他们暗地私通。因这层关系,韦后曾一度十分信任她。但后来她因阻止李显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之事与韦后关系日益紧张。

到龙景四年(710年),她见太平公主势力逐渐旺盛,遂偷偷依附。而后李显驾崩,韦后欲效仿武则天称帝。但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形成联盟,抢先一步发动唐隆之变,及时杀死韦后一党。政变之时,因太平公主并未亲自出面,李隆基则趁机以“此婢妖淫,渎乱宫闱”之由将上官婉儿处死。

断姑姑臂膀,杀威胁之人

按道理上官婉儿作为太平公主门下,尽管有污点,李隆基也应给姑姑几分薄面。况且当时宰相刘幽一再为上官婉儿求情,但李隆基仍执意杀之。这杀意定然不止源于上官婉儿的人品与作风,其中主要缘由可与后来李隆基扳倒太平公主的事件相联系。

众所周知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联盟是暂时的,他们心中各有想法。所以待他们一同干掉敌人韦氏后便展开了争权之战。而上官婉儿号称“女宰相”,其能力不容小觑。多年来她不仅集结众多党羽,还在朝野上下穿插了不少眼线。李隆基此时若不将她除去,他日可能再无机会。若她成为太平公主的得力助手,到时要想扳倒太平公主便是难上加难。由此可见,李隆基杀婉儿是为掌权清除绊脚石,此等先见着实高明。

灭女权大将,助男权恢复

实际上,归其根本,李隆基杀上官婉儿是为打压女权,恢复男权统治。从武则天成为我国第一位女皇帝以来,唐朝的女性地位不断提高,男性地位逐渐下降。这一现象待武则天驾崩后仍十分盛行,当时不仅朝政皆由女性主导,就连寻常百姓家中女子的话语权也提高了。民间出现不少女商人、女掌柜,她们甚至被允许女扮男装。除武则天外,韦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上官婉儿无一不是当时的女强人。李隆基从小便生长在女强男弱的环境下,但他不像叔父辈那般胆小懦弱,他生来是个血性男儿,自然不甘听命于女人。因此,李隆基发起了一场性别之战。

韦后是战争的开始,太平公主是战争的结束,而上官婉儿则是战争的转折点。这场战争具有阶段性与双重性,李隆基杀韦后既为性别战,也为保全李唐江山战。当时的他也没有能力单打独斗,所以他会借助太平公主之力。而他杀上官婉儿就只为征服女人,打击女权主义,所以他才不顾上官婉儿是不是太平公主的人。上官婉儿死后,太平公主逐渐失政,女权势头不再强盛,男权社会日趋恢复。

总而言之,李隆基作为一代帝王,其深谋远虑不是我等能知晓的,以上也只是笔者依据一定史实的主观猜想。上官婉儿虽然立场不坚定,总是见风使舵,且私生活淫乱,但她若不这般审时度势,又怎能以一介女流之力,影响一代文风呢?毕竟封建社会统治下,女人根本不可能真正得权,武则天时代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标签: 唐朝唐玄宗上官婉儿

更多文章

  • 郭子仪手握大权功高盖主,皇帝为何从不猜忌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郭子仪

    在古代历史中,有很多英雄人物对朝廷立下了很多功劳,有些是开国的大臣,也有些是保护皇上立下的功劳,但是这些人的下场一般都不是特别好,有些还可能最后被皇帝抄家灭族了,但是在历史上有一位大臣,不仅权力很大,就连皇帝也是对他非常放心,就连晚年时期,此人将家里打造成了公共场所,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他就是大名

  • 裴炎是唐高宗顾命大臣,为何会被冤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裴炎

    裴炎是唐高宗顾命大臣,受遗诏任中书令,也就是宰相。裴炎是坚定的李唐拥簇者,他曾计划废帝反武。当时虽然唐睿宗是皇帝,但朝政大权都在武则天手中,裴炎打算趁武则天去龙门发动武力劫持,让她还政唐睿宗,但后来武则天取消了出游的计划,裴炎只能作罢。裴炎多次反对武则天,导致武则天对他动了杀心,最后裴炎因为两个字被

  • 李渊身为开国皇帝,为何甘愿让位给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李渊

    盛唐风华,但也有着浓重的血腥气;最著名的莫过于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让中国出了一个千古明君,也让盛唐四海来朝,但是对于处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却是一件很扎心的事情 ,由其是对于李氏皇族,对于开国之君李渊来说,这是一场人伦惨变。不过作为开国帝王,魄力是有的,但他竟然没有反抗而是顺势立了世民为太子,最

  • 李渊为何没能没能阻止玄武门之变的爆发,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李渊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一说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从而发起了玄武门之变。最终

  • 李显已经被确立为太子,为何还要与朝臣们发动神龙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李显

    公元705年,女帝武则天体弱多病,在迎仙宫卧床养病。在其身侧伺候的是武则天晚年颇为宠幸的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当时把控武周政权的中枢的三人同处一处,这就给了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等人机会。大臣们联合禁军统领李多祚,宣称二张妄图谋反,树立起大义名义发动政变,率领五百余禁军兵甲冲进宫中。就这

  •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为何要给张九龄扫墓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唐玄宗,张九龄

    张九龄少即有才,二十岁即考中进士,在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所以,这个成绩是很罕见的。张九龄初为校书郎,迁左拾遗,又迁员外郎。当时,宰相张说十分看中他,升他为中书舍人。可以说,在仕途上,张说绝对是张九龄的贵人,张九龄对张说自是尊敬,但对张说的一些作法,张九龄是有意见

  • 杨广做了不少贡献,为何历史评价却不高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隋朝,隋炀帝

    虽然隋炀帝的历史评价不高,定性是有名的昏君暴君,所以今天我想来说一说隋炀帝杨广的另一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说起隋炀帝杨广失败的直接原因,可能很多人会马上想到修隋朝大运河、三征高句丽之类昏招导致民怨四起,酿成农民起义,天下大乱云云。不过呢,如果换个角度,先理清隋炀帝登基后的

  • 明武宗朱厚照为什么会在宫内建“豹房”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明武宗

    明朝皇帝是2000多年封建历史上最奇葩的一届,而正德皇帝又是明朝奇葩皇帝的代表。他的一生放飞自我,把一众老朽的大臣们逗得一愣一愣的却又无可奈何,用现代的话说,正德就是一个十足的逗比。奇葩过往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朝第9位皇帝(不含朱允炆),明孝宗朱佑樘唯一的成年儿子,从小备受溺爱,养成了随心所欲的

  • 魏忠贤死后,崇祯皇帝派人秘密收葬魏忠贤的遗骸是不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崇祯,魏忠贤

    人在面临绝境时,往往会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崇祯皇帝也在这将要国破已亡之时,重新回顾了魏忠贤的价值,才发现,也许此时魏忠贤尚在,明朝不至于走到今天这样的境地。魏忠贤专权主政时,时任皇帝是明熹宗朱由校。这个皇帝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那个木匠皇帝,爱木匠活胜过爱国事,说实话,真让这个木匠皇帝来治理国

  • 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他都做了哪些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元朝,忽必烈,元世祖

    孛儿只斤·忽必烈,即元世祖、薛禅汗,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的弟弟,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以孝闻名,他熟悉汉文化,并任用汉人儒士整顿吏治和军政。其兄蒙哥即位为元宪宗,忽必烈受京兆封地,同年率军灭大理国,后随蒙哥伐宋。蒙哥逝后,忽必烈即汗位于开平,并出兵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