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原本能在齐国大有作为,那为何他坚持要离开齐国

孔子原本能在齐国大有作为,那为何他坚持要离开齐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795 更新时间:2024/2/15 1:09:27

孔子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孔子并不是鲁国人。根据史料的记载,孔子的祖先是宋襄公,宋襄公的八世孙孔防叔受到当朝大夫的迫害,被迫出走鲁国,在此地定居。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成年后,成了鲁国的士大夫,后与孔子的母亲颜氏野合。由此可见,孔子并非嫡出,他只是叔梁纥的私生子。

叔梁纥在孔子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其母颜氏将其一手带大,母子二人的生活虽不富足,但也算殷实。单亲家庭出身的孔子格外孝顺,懂事听话,时刻勉励自己苦读。据说,孔子曾师从苌弘学习乐,与老聃探讨礼,向师襄探讨琴技。

公元前522年,孔子过了而立之年,经二十余年苦读后,有了立学的资本,创办了独树一帜的学派。因孔子的知识面极广,又推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一系列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当时孔子的学府得到民众的广泛拥护。

公元前517年,孔子随鲁昭公来到齐国,成为贵族高昭子的幕僚。第二年,齐景公与孔子就齐国政事进行了一番探讨,齐景公认为孔子眼界不凡,学识渊博,决定留用孔子。虽说孔子就此步入仕途,但他的从政之路却比其他士大夫更加波折。

因为孔子有比从政更伟大的理想,所以他在齐国盘桓了一段时间后便请辞了。后由于孔子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在五十二岁的高龄仍被鲁昭公提拔为司空。齐鲁交战期间,孔子在齐景公面前以礼教说服齐景公,保住了鲁国的国格,并说服齐景公将夺取的三座城池归还给鲁国。不过,后来孔子提出的“堕三都”、“抑三桓”等政治主张并未受到重视,此后孔子终生不遇。

齐景公是孔子效忠的第一位国君,两人也曾有过一段君臣相遇相知的佳话,可惜孔子志不在此,所以他在齐国的仕途非常短暂。早年孔子热衷于政治,在抵达齐国后,多次求见齐景公,与其探讨政事。齐景公觉得,孔子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将孔子留用于齐国。齐景公将廪丘邑划了出来,打算将这块封地赐给孔子,以示供养。

不过,孔子却婉拒了齐景公的美意。《论语》中是这样记载的:“孔子拜见了齐景公,齐景公打算将廪丘作为孔子的供养之地。然而,孔子却婉拒了齐景公的赏赐。孔门弟子皆不知老师为何拒绝这番美意,孔子答道:‘我听说君子只有在建功时才能得到赏赐。’此后没过多久,孔子便向齐景公请辞了。”

从这件事里我们能看出,其实孔子原本能在齐国大有作为,为何他要离开齐国呢?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孔子的志向与名利无关,他虽然热衷于政治,但却不喜欢将政治与名利牵扯在一起。另一方面,孔子的人生目标是让自己的学说在全国开花,在齐国立业会让他早早地固定自身,对他本人而言这是一种桎梏。孔子所追求的,是思想境界上的提高,所以他才会甘心放弃名利,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一箪食,一瓢饮,孔子的物质追求仅此而已。时至今日,这个执着到有些顽固的老人家,已经融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那么,这样一位伟大的先贤,他的后人又过得怎样呢?

时至今日,孔氏已成为庞大的家族,目前孔氏经经两千五百年发展,孔子的直系子孙已传至八十三代,每一代都被记录到族谱中。在孔子的子孙中,较有名的是孔子第十代孙孔藂,此人早年曾追随刘邦起义,战功赫赫,官拜左司马。高祖五年,孔藂战胜了楚军,奠定了汉统基础,是大汉王朝的开国栋梁。

孔子第十四代孙孔光,自幼与父亲住在长安,精通经史,于弱冠之年入仕,被任命为议郎,年少成名的孔光仕途顺利,后举方正官拜谏议大夫。孔子的第二十代孙孔融,活跃于三国时期,身为“建安七子”的孔融还为后世留下“孔融让梨”的典故,几乎每个中国儿童都受过这个故事的蒙。

自东周群雄割据的乱世至当今的太平盛世,孔子的子孙历经历史变迁,孔氏家族就像是一条曲折蜿蜒的河流,在历史的长河中砥砺前行。现今的孔氏子弟已不再像祖先一样以游学为己任,但他们仍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参考资料:【《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家语》、《论语》】

标签: 周朝东周春秋鲁国孔子

更多文章

  • 龙阳君真的是魏王的男宠吗,龙阳君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国,龙阳君

    一说到龙阳君,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个成语“龙阳之好”,这是一个专门用来形容同性之间感情的词语,而这个词的主人公就是战国时期的龙阳君和魏安釐王。据说龙阳君就是魏安釐王的一个男宠,自然也是有一些“以色侍人”这样的词语安排在龙阳君的头上,但是即便是众人都这样说,也不见得就是历史真实的情况,到底龙阳君和魏王是什

  • 周考王姬嵬,他在位期间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周朝,东周,春秋,周考王

    公元前441年,姬嵬杀害其兄周思王自立,是为周考王,在位15年。公元前426年周考王去世,其子姬午接替即位,是为周威烈王,葬处不明。周考王姬嵬在位期间,封弟姬揭于王城,以继续周公的官职,史称周桓公。时人称此国为“西周”。周桓公死,传位于子威公。威公死,传位于惠公。惠公长子史称

  • 廉颇是一代名将,为何赵王要放弃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周朝,东周,战国,赵国,廉颇

    “负荆请罪”的故事可谓是世人皆知,简单的来说,战国时期强大的秦国想要吞并其他国家,而在这些国家中,只有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开始强盛起来,但是赵国也和其他国家一样都有将相不和的问题,大将廉颇与丞相蔺相如经常因为政见不合而闹不愉快。在战国时代,有

  • 秦舞阳才13岁,为何要派他和荆轲一起刺秦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燕国,秦舞阳

    公元前227年的战国已经接近尾声!有一天,秦国咸阳宫外来了两个燕国使臣,荆轲和13岁的秦舞阳,一个捧着人头,一个捧着地图,两人受燕国太子丹之命前来刺杀秦王嬴政,可是没想到一上线行我就害怕了,为了防止被识破了,于是荆轲就独自上前给秦王乘上地图。地图翻到尽头,匕首出现,唉这就是图穷匕见的来历吗!荆轲突然

  • 胡服骑射对赵国有什么影响,赵国实力强劲为何还会被秦国打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东周,战国,赵国

    很多人都知道,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赵国历史上实行的一次改革,而经过了这一次的改革,赵国的战斗力可以说是大大的增强了,可以说胡服骑射就是赵国历史上一次非常大的变革运动,而这之后的赵国实力突飞猛进,那么究竟赵国的实力增加到多厉害呢?据说赵国一度能够和秦国相提并论,这是真的吗?但是既然赵国这么厉害,为什么最

  • 如果商鞅没被处死,秦国会不会提前统一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东周,战国,秦国,商鞅

    商鞅也叫卫鞅,公孙鞅,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商鞅自幼便熟读百家经典,是一位满腹经纶之人,但他主修的是“”法家之术”。商鞅一直希望遇到一位伯乐,于是早年曾周游列国,后来到了魏国,但始终未能得到魏惠王重用,正在他倍感失望落寞之时,得到了秦孝公的一道求贤令,这道求贤令内容

  • 孔子的真正身世如何,为什么他的母亲不愿提起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周朝,东周,春秋,鲁国,孔子

    在遥远的夏商周时期,虽然已经出现了礼节来教化人民,但相当多的人还是生活在野蛮未开化的状态下,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路思想流派开始涌现,人们的行为才开始逐渐受到约束,现代伦理道德观念也初具规模,而这些众多的思想流派中,最为闪耀,对中国影响极为深远的,当属孔子的儒家学派了。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

  • 秦国统一天下的六大功臣,他们最后分别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国,秦国,秦朝

    秦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大统一王朝,这个王朝有太多可书写的内容。我们都知道秦朝的统一并不是一代人的努力,而是代代贤君名臣努力的结果,但是秦国统一除了君主之外,臣子之中谁的功劳最大?秦国统一天下的6大功臣排行榜:商鞅排第二,王翦排第五。第一位:白起之所以把白起排在商鞅之前,完全是因为白起是军功,在历代的统一

  • 春秋五霸最后都有什么结局,春秋一代霸主最终有几个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东周,春秋,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春秋时期,周天子逐渐没有存在感,各诸侯国相继各显神通。像楚、秦、齐、晋这样的大国经常扮演着“天子代表”的角色去制约其他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有五位君主因为非常给力而先后成为了“春秋五霸”。关于五霸有几个版本,这里就来看个大众版本。但这五位霸主的结局却

  • 鲁班是如何成为大师的?他的技术是跟谁学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东周,春秋,鲁国,鲁班

    在我国历史上,能工巧匠的代表人物就是公输班了,相传他能够做出各种精巧的器具,同时也精通各种大型攻城器械的制作,甚至还是一名优秀的建筑学家,那么他师从何处,学艺之路又是怎样的呢?鲁班,公输氏,名般。古代般和班是同音字,就被人称之鲁班。生长在匠人家庭里,自幼就对这种工匠活很感兴趣的鲁班想法非常多。在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