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无疑是当时楚国在文化上最具开放态度、最博学的人。他与怀王具有特殊的感情关系(在诗篇中甚至流露出断袖之癖和对楚怀王单恋的倾向)。他在政治上抱负远大,试图复兴楚国,由楚国来统一天下。
[var1]
但是,从屈原一生的表现看,他绝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缺乏现实感,不懂得政治需要忍耐和等待。他的心理上有严重弱点,不仅有洁癖而且有过深的自恋情结,因此孤独少友。这种弱点导致他在政治上最终必然难以成功。
但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鸿篇世制的个性化诗人。他的诗篇在体制上创生了类型,而且他所采用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和幽兰空谷的存在主义感受,成为后世无数文化人模拟的文化原型。
屈原绝不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活动史是由失败走向失败的历史。这种失败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君王或政治环境的不利,同时也兼有作为政治家的屈原自身素质与性格的原因。人们可以热爱他的诗歌,但是不能接受他的政策,这种失败也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政治生态的不利。犹如生物遗传史上那些绝灭的动物(如恐龙)无权抱怨环境的恶劣(如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其灭绝一样。因为在同样的大生态背景下,毕竟仍有存活下来的物种。先求适应,在适应中求变易,图发展,这种政治的现实主义是任何政治家追求实现其抱负的第一要义。
[var1]
总体来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类被历史留下名字但毕生从政失意的文人的先型。这一类人中,还包括不久后的宋玉,其后的贾谊,以至身为王子的曹植,唐宋的李白、苏轼、陆游、辛弃疾,以至晚近的康有为、柳亚子、梁漱溟等等。文学与政治,道义的抽象价值与历史中的现实宿命,在本质上毕竟是全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