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石刻造像与其他时期的图例分析

唐代石刻造像与其他时期的图例分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437 更新时间:2024/1/21 18:53:12

唐代与秦汉的石刻造像图例对比

在石刻艺术方面,唐既继承自秦汉的博大与恢宏,也融合了南北朝的凝重与古朴。综合了阳刚之气

阴柔之风,既创造了雄伟强壮、劲健有力的艺术形象,也揭示了清新典雅、美丽流畅的艺术风格。虽说秦汉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化中的一个高峰,唐代艺术也曾以秦汉为楷模,但唐却以宏大雄健见长。

所以说唐人的文化既生动鲜活,又不夸诞恣肆;既繁盛热烈,又不堆砌雕琢。与汉代飞动流走、奇诞夸相比,唐代的文化更显出了绚烂热烈、丰富生动、繁华似锦,浑厚圆融的面貌。

倘若我们把秦汉的艺术表现比作是力量的征服,开拓的热望,是一种席卷寰宇的雄心气概的话,那么,盛唐的艺术表现的则是包容天地的胸怀自信,才能呈现出更为圆浑的气魄。如果说是汉代确立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外延的话,而唐代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如果秦汉是以硬朗的线条显示气势见长的话,那么唐代则可以说是以弯曲的弧线赋予雕塑艺术内在涌动的力量,其光芒难以掩藏。

金刚力士是立于寺门两侧、侍护佛法的神主,因此都用夸张手法来刻画他的威武勇猛。这尊力士头像,张口露齿,鼓目嗔视,透过皮肤下的肌肉似乎可以看到紧张有力的线条,充分表现力力士身上散发出的高度警觉性和充沛力。

汉武帝元狩三年在昆明池西岸所建立的织女石像,花岗岩,高二二八厘米。现存陕西省长安县斗门镇棉绒加工厂内。此像脸型圆润,发辫后垂,身着右衽长衣,抄手环垂腹前坐端坐姿态。保存状况欠佳,鼻、口部分已经后人重装,颈部有断裂痕,左臂及后背已遭风化剥蚀。

在两图的对比之下,显然秦汉石刻造像的制作跟唐代的风格特征不同,汉代的石像少细节刻划,多数石刻造像较之唐代结构混沌,唐代的结构特征则更为明确,如上图的金刚力士,质地是坚硬的沙岩石,但是结构凹凸明确到位,造型清晰。从中可看到,力士头颅,眉目鼻口都在遵循着“圆形”轨迹,与汉代石像对照起来显得饱满有力。

唐代与魏晋的石刻造像图例对比

乐寺在北响堂山山脚,寺院已毁,遗址中出土了唐代石像数尊,弥勒倚坐于宣字座上,头上螺发中分,涡旋形,作法别致,脸部五官有残损,穿通肩大衣,袒胸。左手抚膝,右手屈肘,手指微残,原来似说法印。赤足,足下有并蒂莲。身后应是背光,上不残破,素净无纹。

交脚菩萨为龙门库藏,是北魏时期的石刻作品。此菩萨身姿呈S,交脚而坐,上体裸露,高冠,面形清瘦修长,眉稍高,肩搭帔帛,于腹部十字交叉穿一璧,然后下垂上绕至肘部,下穿长裙,裙褶稠密,遮压佛座,这是北魏后期通行的格调。

此北魏造像则显瘦长一些,尽管精神境界上表现的轻视世事,洒脱不凡,但在外表上生活不安定带来了清癯消瘦的样貌形成的艺术特征还是与唐代造像形成鲜明对比,唐代造像造型作风简洁,基本上是运用的圆弧线来塑造。在与交脚菩萨的对照下,圆弧线使得此唐代弥勒显得体态安详,端庄雍容。

“圆形是所有形状中最简明的图形,圆球是所有形状中最简明的物体。圆形圆球具有饱满完整紧密团结充实严谨的感觉,既抽象又具体,既开朗坦白又含蓄蕴藉,既封闭严实又通透空灵,圆形与圆球是所有形状中最玄妙的形象。”圆形通过外在形态的表现带给人心理的暗示非常奇妙,唐人用他们娴熟的技术,传达出了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圆融和谐。

唐代与北齐的石刻造像图例对比

造像是一尊极其精美的菩萨雕像,被一些国外学者推崇为“东方维纳斯”,它除了显示唐代高超的雕塑水平外也一并反映出唐代文化与社会风尚的开放与气度。盛唐菩萨立像的姿态以多采取S形的三段屈曲式,和不避忌对人体美的刻画,形成了鲜明的风格。造型比之前代的菩萨立像,显得生动而优美。

本图的立像虽然头部右臂和左前臂以及双膝以下残失,但仍保持着婀娜柔美的体态,能看出高超的雕刻技巧身体的轮廓线和结构的起伏转折微妙动人,天衣和长裙的褶纹顺畅流利,且具有轻柔软薄的质感。光洁细腻的肌肤和圆润的躯体显示出充沛的生命力,堪称盛唐石雕菩萨像的代表作。

山西省沁县涅水村出土石刻造像种类繁多,近千件。图22是其中的一尊。此像断头缺臂,毁坏严重,只留身躯。颈下身躯稍露,身着长裙,垂于足上,成U形左腿折起,两足外露。雕刻刀法纯熟简练,线条一道道凸起,稀疏飘逸,紧裹腰部与左腿,轻纱透体。

同样是菩萨身躯,但是造型手法却有天壤之别。一尊细腻圆润,充满生命力;一尊体积瘦长,线条平均分布,有些枯燥乏味。后者不像前者有圆的结构,线条向下,下而又复上,使形体紧凑而有韵律;而是力道平均,线条直下,使形体松散开了。“曲线更具运动感节奏感生动活泼,表现流动起伏的灵活的物体更富生命力。

一方面使单调前进运动的疲劳得以恢复,一方面不断产生的方向变化带来新的刺激,是视觉能保持不减的兴趣与精力。它利用眼睛爱动的天性去追逐它们。满足了视觉的新鲜快感,又适合主体生命之自身韵律。

它既多样变化,又合秩序规则,既复杂又统一,既对比又和谐。既避免了直线的僵直单调和枯燥乏味,又克服了折线的突起骤落和惊险紧张。因此曲线是所有线条中最具吸引力、最惬意最优美最富魔力的线条,是自然和人工韵律最典型的形状。”可以在图中看到,菩萨立像的颈部,肩膀,腰部,腹部几乎都是圆的形态。‘理足则精神,意足则蕴藉,气足则生动’其实就是理圆气圆意圆,圆则生动流转。

唐代与隋代的石刻造像图例对比

菩萨头像是盛唐时期的典范作品。此头像脸圆似满月,双颊丰腴,眉目细长而弯,上下眼睑饱满,眼微开一线,鼻如悬胆,小嘴,唇丰润呈弧形,处处表现出这一时期菩萨像的规范特征,简洁精练,饱满圆润。并能准确地刻画出菩萨慈悲娴静的精神状态,宗教性和人间性,现实性和理想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时代精神不同,时代作品风貌不同,菩萨头像的整个形体结构和上面所说的对比起来圆的造型样式更加明显。

隋代的菩萨头像,却以不同的造形手法表现。此隋代的菩萨头像略瘦长些,其螺发上绾,双目下视,眉与鼻连接呈弧形,小嘴紧闭,表情温和可亲,一改北朝的清癯瘦削型的旧观气,已向“圆”迈了一步,样式与唐代菩萨有些相似,但是还不及唐代造像的饱满大气,丰厚圆润,就造像特点而言,先不论它受外来风格的影响,其圆形的完美性与完整独立性使雕像引人注目,是其灵魂与生命所在。

圆形团实,象征团结、团聚、联系紧密;圆形还象征充实、饱满、完整,具圆满充实之感。形状的形式情感与用途是相互统一的。这些就是此雕像造型带给我们情感因素的原因。艺术作品境界的浑融圆足、超以象外,可称之为“意境圆”。这是种抽象、无形的圆,也是作品精神意义上的圆。

唐代与北的石刻造像图例对比

陕西省博物馆藏的白大理石天立像,头部左臂和右腕以下均已残失,身着铠甲,内穿战袍,下摆向后飘拂垂至地。战袍和铠甲的不同质感都表现的相当充分,是当时现实武士典型的写照。天王挺胸,左腿前伸,威武雄健,气势逼人,而且,气宇轩昂,体积饱满,仿佛蕴含了无穷的力量,在强烈地向外扩展,显示了一种强大的威慑力,是唐王朝强健豪迈精神的直接体现。

北宋宣和元年的塑像,身高三一.二厘米。此武士石俑刀法简练,用刀挺劲,人物表情深沉威严,显示了宋代工匠的高超雕刻技艺。

两图同属佳作,在并列对比下,天王肩头、手腕、腹部、腰部都呈现出圆的走势,更有弹性和力量,武士既使头部的刻画气势凌人,身体的刻画也还是显得艰涩呆板。如图所示,两者除比例上的差异外,前者多用圆弧线,后者多用直线。

在《造形艺术原理》中是这样解释的:“人类主体对于圆形和曲线的喜爱有种本能天性。视觉在刺激物模糊时,会自动视为圆形。大自然的创造力从宇宙大磁场中产生的能的巨大螺旋运动中,将宇宙里那些混乱的无形的物质造成大漩涡和星球间的秩序状态,也就是促使大气运动轨迹逐渐形成圆形形状。

能的运动状态实际上也是圆周型式样。人体各部分那些符合杠杆原理的构造,也都特别适合于身体进行曲线运动。因此,凡是轻快流畅的运动轨迹必定是曲线,而艰难费力的运动的轨迹必然是直线。这就是曲线与圆形的流利柔和活泼舒畅和直线与矩形的僵硬呆坚挺情感产生的生理与心理根源。”

如对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分析,高度统一融合圆满,才使得雕塑造型发展到极致成为一种可能,圆形的出现便是这种造型极致的表现。反之,圆形在石刻造像中的运用又为唐代艺术走向顶峰提供了条件。另外,虽然艺术和政治并不是绝对平衡关系,但是在如石刻等存在工艺工程性质的艺术上却是存在很大的依赖性。所以在技术和物质条件都比较苛刻的石刻艺术方面更能反映唐代壮美恢宏的独特气质。

结语

此外,唐代石刻运用体块和结构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力,不仅使形象增强了量感,还以丰肌起伏隐含着一种不可遏止的涌动,此处的丰肌呈现出的圆的外貌,正是这种圆的造型使得原本静止的雕刻形象从内部向外涌溢出强烈的生命波涛,使原来无生命的岩石焕发出了生命的力量。以上引用的石刻造像不属于唐代最为知名的图例,但是它们已经能够代表并传达出圆形的运用方式,并且通过圆的造型样式而使其在古代艺术史上大放光芒。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武则天17岁孙女墓被发现,随葬品眼花缭乱,墓志上一句话暴露死因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武则天17岁孙女墓出土,武则天的墓藏了什么宝贝,揭开武则天的墓有100多吨宝贝

    武则天有个亲孙女叫李仙蕙,是唐中宗李显和韦皇后之女,史称永泰公主。1960年,考古专家打开乾陵中的一座墓葬,原本以为是武则天儿子李贤之墓,结果发现埋身在此的竟是永泰公主,古墓虽然被盗过,但各类珍贵的随葬品让专家眼花缭乱,区区公主,墓葬却是帝王规格!为何?永泰公主17岁暴毙,在1960年之前,她的死因

  • 白居易的落花不语流水无情,比杜牧的金谷园诗,更有现实质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白居易最经典的五首诗,杜牧金谷园,白居易诗的十大特点

    白居易57岁回到洛阳,因为他多病,被授为太子的老师,住在洛阳履道里,同年,他的好友50岁的元稹迎来的事业的高潮,成为唐朝的丞相。在长安,虽然不缺住的地方,但元稹还是经常回到洛阳履信里,这是他和发妻曾经的住所,妻子韦氏要逝,但元稹虽然有过和薛涛的爱情,但是因为地域分隔,还有他子女众多,所以元稹一直未娶

  • 王维荷花诗五首,洗练生动,日日采莲去,莲动下渔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王维夏天晚上描写荷花的诗,荷花的古诗王维,关于王维的荷花的诗有哪些

    王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他天资聪慧,很小就有过人的对音乐的敏感。十五岁就以乐童出道京城,年少俊美,擅长音乐歌舞,出入达官贵族的府邸。但是他并非优伶,学问也是一流的。30岁,状元及第。状元是个什么概念,想必大家都清楚,那不是靠的娱乐,是扎实的学问基础。所以王维是个天才。唐玄宗对于王维是厚爱的。但是王

  • 历史上的张士贵:骁勇善战,堪称猛将,没有陷害薛仁贵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薛仁贵传奇张士贵之死,张士贵薛仁贵摆龙门阵,正史上的张士贵到底有多牛

    一、投奔李唐张士贵原名忽峍,字武安,是虢州卢氏人,也就是今天河南的卢氏县。张士贵出身将门,他的曾祖张俊在北魏官拜银青光禄大夫、横野将军,祖父张和在北齐担任开府、车骑将军,父亲张国在隋朝官至大都督。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张士贵自幼习武,成年后勇武过人,特别善于骑射,“弯弓百五十斤,左右射无空发”。隋朝大

  • 李白两首诗里的蚕丛古国: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白写隐士的两首诗,李白诗作中的宏伟意象,李白行路难中有远大抱负的诗句

    李白家庭教育良好,五岁就读书,可以想见他是出生当地的地主贵族家庭。而且十几岁就和当地名流有交往,喜欢剑术,而且十八岁左右就已经游历了四川很多地方,这典型是贵族公子哥的行为,有传说他的祖上是李唐宗室,父亲曾经做过山东任城的官吏。李白之所以没有在正常科举的应试年龄考试,一种是宗室后人不需要考官或者不能,

  • 李白三首蔷薇,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白五言绝句十二首,李白十首好久不见诗,李白唐诗三句半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唐朝李白《忆东山二首》其一41岁的李白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此之前,李白最主要的身份是道士。唐朝以道教为国教,李白最初是什么时候进入的道观,已经无可考,但是他绝非穷人家的子弟,五岁就开始读书,十五岁就有诗赋在当地社会名流间流传,只有一种可能,李白

  • 李世民死亡的真正原因终于揭开!专家:连史书都不好意思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世民死亡原因,历史上李世民怎样死的,李世民是怎么灭亡的

    公元626年7月2日的时候,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在长安城的玄武门附近设下埋伏,射杀了当时的贵为皇太子的大哥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之后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后人有机反抗,还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以除后患。在同年的9月4日,其父亲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从成为皇帝的那一刻起,他就时刻

  • 董卓能废立帝王,为何会害怕袁绍的关东联军,甚至还打不过孙坚?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董卓为什么怕袁绍,董卓孙坚郭淮,董卓与袁绍之间的联系

    而董卓的倒行逆施终于激起了广大民众的愤怒与反抗,在公元190年,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南阳太守张咨和渤海太守袁绍等10余人都纷纷起兵反对董卓,从此便开始掀起了大规模持续反抗董卓的斗争浪潮。不久之后,长沙太守孙坚率领豫州各郡军队征讨董卓,虽然孙坚在一开始被董卓的部将徐荣击败,但在此之

  • 刘备这个儿子被称战神,遭到关羽妒恨,诸葛亮坚持要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刘备是诸葛亮害死的吗,关羽有多爱刘备的老婆,刘备后来为何与诸葛亮不和

    关于刘封这个人小编不知道大家对他是否有所了解,其实他并不是刘备的亲生儿子,他与刘备是在荆州相识的,那时的刘备年纪也不小了,但是膝下并无子嗣,再加上刘封这人品性与能力都还不错,深的刘备的喜爱,于是刘备就将他收为义子,后来便一直带在身边培养。刘封这人在军事上还是挺有天赋的,从小就力大无比,再加上喜欢练武

  • 刘邦直到临死前,才明白当年乌江岸边,楚霸王项羽为什么放弃逃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刘邦死时才明白项羽为何不肯过江,老梁说项羽刘邦,王立群讲项羽刘邦全集

    不过刘邦、项羽也是存在相似之处的,或许大家觉得他们的相同之处就是都想争霸天下,在相同事情面前他们都有自身的英雄风采。刘邦刚成为皇帝时,他既面对着国家发生动乱后的经济方面的不稳定,又面临着不断兴起的战乱,而后宫嫔妃之间对权力的争夺也成了威胁他统治的一个因素。后期因内部不稳,已经年迈的刘邦被迫再次参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