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士诚有“项羽之势”,为何却败于朱元璋?一样揽才、两样结局!

张士诚有“项羽之势”,为何却败于朱元璋?一样揽才、两样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379 更新时间:2024/2/11 17:48:41

在三大枭雄角力的初期,“论兵强莫如友谅,论财富莫若士诚。”陈友谅号称最强,而张士诚号称最富。

张士诚,小字九四,淮南泰州人,贩盐出身。后来,他因被当地富豪侵凌,恼羞成怒,率亲族及手下十余人,将这些富豪尽数屠灭,从此走上揭竿而起之路。

公元1354年,羽翼丰满的张士诚称王。而元顺帝此时正疲于对付刘福通的红巾军,根本无暇顾及张士诚,这给了他绝佳的发展机会。

在元末群雄之中,之所以说张士诚最富,是因为他占据了当时元朝的经济中心——江浙地区。

江浙民殷国富,兵精粮足,为张士诚迅速发展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

最强盛时,张士诚的地盘南北两千余里,“甲士数十万,南面称孤”,《明太祖实录》用这样四个字来形容张士诚——“项羽之势”。

而此时的朱元璋,仅仅占据了现在安徽的东南角到江苏西南角,以及江西东北角、浙江西北角这一小块地方,与张士诚相比,他在军事上、经济上都处于劣势地位。

然而,张士诚在与朱元璋的战争中,却几乎没有占到过太大便宜,最后还落得了一个“兵败、身死、国灭”的悲惨结局。

这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也值得去长篇大论,但今天我们只说一点,那就是张士诚在用人,尤其是在任用江南读书人的问题上,与朱元璋差了不是一个档次。

夺取江山以后的朱元璋,以狠辣著称,明初几个大案,他杀伐果断,毫不留情。

然而,在打天下阶段,奉行“实用主义”的朱元璋,却是另外一番模样。唯贤是用、唯才是举是他的用人原则,“三顾茅庐”、不耻下问是他的行事作风。

1354年,朱元璋离开郭子兴,独自到定远闯荡,途中,他遇到了李善长,虚心向其请教夺取天下之道。李善长让朱元璋向汉高祖刘邦学习:“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朱元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就让李善长参谋军机,委以重任,极为信任。

而李善长也发挥了萧何一般的作用,朱元璋出征时,往往让他在营中留守,为前线调拨士兵、配给粮草。

朱元璋另一位得力谋士秦从龙,原来在元朝任江南行 台侍御史,后来因躲避战乱闲居镇江。

朱元璋听说后,在命徐达攻取镇江以后,专门安排他去拜访秦从龙。

当得知秦从龙答应归附后,朱元璋大喜,亲自出城迎接,事无大小,皆与其商量,对他倍加尊重,“呼为先生而不名”。

由此可见,朱元璋招贤纳士,不仅是重其名望,还要由他自己或者得力助手亲自考察,经过问策以后证实确有真才实学,才委以重任。并且一旦任用,既让人才获得心理和物质上的温暖,也让他们建功立业,获得成就感!

在选人用人过程中,朱元璋将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的“人设”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这些读书人如沐春风,死心塌地追随。

反观张士诚,他在表面上也一样是个爱招贤纳士的英明之主。

张士诚开办的“弘文馆”、“集贤楼”,丝毫不比朱元璋的差,而且,凭借着他雄厚的家底,给出的待遇更是有过之而不无及。

然而,张士诚却在十分关键的一点上犯了糊涂,最后导致他的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他的招贤纳士,更像是一场“秀”。

原来,张士诚对于前来投奔的文士,不管其人是否确有才学,都一概不论,照单全收,几乎不会亲自加以询问考察。

一时间,许多贪恋富贵且只会夸夸其谈的文人腐儒蜂拥而至。

他们整天围在张士诚身边,只知道写一些吟风弄月的酸文馊词,或编造几篇对张士诚歌功颂德的马屁文章,搞得张士诚天天飘飘然,大有天下尽在其掌握之中的架势。

尽管人才济济、门庭若市的效果制造出来了,但张士诚的智囊团,实际上却是没有什么卵用的摆设。

而有一种经济现象叫“劣币驱逐良币”,当张士诚的部下多是这种酒囊饭袋的时候,真正的人才更是不屑于与他们为伍了。

后来,当张士诚亲自招揽一位名叫杨维桢的元末进士时。这位杨进士对此十分抵触,不但坚决拒绝,而且还写了一封信给张士诚,批评他把奸佞当作忠臣、把狡猾当作耿直,完全是在颠倒是非黑白,这样怎么能取天下?

后来,张士诚为了方便享乐,干脆将所有的军国大事全权委托给自己的弟弟丞相张士信。

而“一窝不如一窝”,张士信自己无才无德,偏偏又嫉贤妒能。

在赶走了几个真正的有识之士后,张士诚军中就剩下了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这几个只会纸上谈兵的酸腐文人,他们只知道媚上欺下,治国无方,扰民有术,最终导致张士诚国力日衰。

当然有一句民谣:“丞相做事业, 专靠黄、菜、叶, 一夜西风起, 乾瘪!”

朱元璋闻知后说:“我诸事无不经心,法不轻恕,尚且人 瞒我。张九四(张士诚)终岁不出门,不理政事,岂不着人瞒。”

由此可见,张士诚用人不淑,已经到了何种地步,而他也最终得含泪吃下空有形式、不求实际的苦果。

注:本文参考明朝相关史料、资料创作,如您喜欢,欢迎购买。

更多文章

  • 诸葛瞻临终前的自我检讨,道出蜀汉失利真正原因,失误的刘备孔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史书对诸葛瞻的评价,诸葛瞻战死蜀汉,诸葛瞻有机会扭转蜀汉灭亡吗

    四十六岁的诸葛亮老来得子,迎接来了自己的儿子诸葛瞻。诸葛瞻其人自小聪颖过人,但可惜为人太过自负。这也是诸葛亮临终时交代,自己的继任者只有蒋琬费祎,而没有自己儿子诸葛瞻的原因。诸葛瞻7岁时,诸葛亮曾给哥哥诸葛瑾去信称:瞻虽聪明可爱,但只怕他过于早熟,将来难成大器。在对自己儿子的评价上,孔明可以说是独具

  • 诸葛亮首次北伐期间,未能拿下这两个战略要地,影响了战争走势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北伐详解图解,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全过程,诸葛亮三次北伐

    赵云与关兴、张苞三将围攻南安十天,依然无法拿下该城。诸葛亮率来到前线视察后,认为该城城防坚固,不易攻占,如果曹军趁机兵分多路袭击汉中,北伐大军的局势将面临险境。随后,诸葛亮问起南安郡附近的天水郡和安定郡的曹魏太守姓名,并对魏延、关兴、张苞等人做了战前部署。曹魏安定太守崔谅得知南安被围,担心北伐大军将

  • 诸葛亮是世所罕见的奇才,但被司马懿找出了软肋所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吗,司马懿穿女装戏弄诸葛亮,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大哭

    虽然三国时期拥有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雄主,也有关羽、张飞、吕布这等的无敌猛将,但毫无疑问,能够最终决定三国走向的,却是各个诸侯手下的那些谋士,要说最顶级的谋士,当属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莫属。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为蜀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今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受到世人

  • 诸葛亮陨落五丈原后,蜀国上下举国悲痛哭,唯独此人仰天大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葛亮什么时候病死五丈原,诸葛亮殒命五丈原是哪年,诸葛亮五丈原视频完整版

    白帝城托孤一事既表现出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和重视,当然这对诸葛亮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重担。此后,他身上的压力和责任就更大了,一心为了辅佐刘禅,一心为了刘备未完成的光复汉室梦想,鞠躬尽瘁。凭借着一个人的能力和付出,蜀汉在诸葛亮的辅佐和管理之下,一天比一天好。而这时的诸葛亮并不满足于一亩三分地,而

  • 诸葛亮除了跟随刘备,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诸葛亮如果辅佐刘备会一统天下吗,刘备对诸葛亮怀着怎样的态度,诸葛亮跟刘备后悔了么

    站在后来人的角度,去看青春正当时的孔明,那时他面对着刚刚开始的人生,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的有这样一些选择:(一)一生不遇明主,闲云野鹤,终老南阳。这样的结局或许不违背孔明的心意,但对于诸葛亮这样的人中之龙而言,无疑是一种命运的悲哀。(二)仕刘表,被奉为上宾,作为花瓶供奉起来,如此自然衣食无忧。但刘表是

  • 诸葛亮的幼稚之举:明明已走投无路,却还在异想天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关于诸葛亮的三件事,诸葛亮说过的幼稚的话,诸葛亮理念

    却说玄德至江夏,与孔明、刘琦共议良策。孔明曰:“曹操势大,急难抵敌,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玄德曰:“江东人物极多,必有远谋,安肯相容耶?”孔明笑曰:“今操引百万之众,虎踞江汉,江东安得不使人来探听虚实?若有人到此,亮借一帆风,直至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

  • 诸葛亮的“空城计”,让4人在门前扫地?有何“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空城计成功的两个因素,诸葛亮为什么大摆空城计,诸葛亮用空城计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但幸运的是,此时诸葛亮坐在战场上。诸葛亮用火打败了曹军和博望坡之战。这是著名的博望坡战役。然后,诸葛亮摆上“空城计”,为什么让四个人在门前扫地?有一个隐藏的“秘密”。就是这样。曹操亲自率领军队攻打刘备,但由于兵力不足,诸葛亮只能提出加入吴国抗战的战略。后来,他联合吴国打败了曹操和赤壁。经过两年的纠葛

  • 诸葛亮最不光彩的一场,派遣五位大将,只为生擒一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诸葛亮真正欣赏的大将,诸葛亮最不该杀的大将是谁,诸葛亮最惨烈的一败

    祝融夫人但是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他的计谋也有落败的时候。他也曾遇到过在智谋上能与他抗衡的人物。他曾经和《三国演义》中唯一的女将军进行过抗争,而这次战役被认为是诸葛亮人生中最不光彩的一场战役。这位女将军就是祝融夫人,是孟获的妻子,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事情是十分出名的。表面上是诸葛亮和孟获之

  •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时候,司马懿有很多机会,为何却一直不伐蜀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诸葛亮死后为什么司马懿不伐蜀,诸葛亮死时给司马懿留下什么信,五丈原司马懿

    诸葛亮有多聪明呢?这一点我们从《三国演义》中的众多故事中就可以略见一二,无论是草船借箭还是舌战群儒或者是空城计,这些故事都体现出诸葛亮智谋之高计策之妙。周瑜甚至说过“既生瑜,何生亮。”这种话,可以见得诸葛亮的智谋确实是在当时的其他谋臣之上的。但是,三国时期还有这样的一个人,无论是智谋还是策略方面,他

  • 诸葛亮病逝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皇帝,他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诸葛亮死后刘禅怎么做了40年皇帝,诸葛亮死后刘禅有权吗,诸葛亮死后刘禅还能做皇帝吗

    刘禅这个人绝非大家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个傻样,不说有多聪明,最起码刘禅是个正常人,诸葛亮也多次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称赞刘禅,这可不是说要巴结刘禅,诸葛亮完全没有必要刻意的去讨好刘禅。举个简单的例子,诸葛亮要北伐,刘禅还在规劝他不要那样做,因为太过劳民伤财还没有结果,等于是空耗国力,在诸葛亮执意要北伐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