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政治一直都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就在历史的流淌中女性政治家虽然不是主角,可是有三位可以称得上是惊鸿一瞥,他们分别是吕雉、武则天和慈禧太后,在这三位当中我们所最熟悉,最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在晚清时代,执掌清帝国最高权力47年之久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关于慈禧太后的看法,对立的很厉害,一方面有人认为是因为慈禧太后的穷奢极欲,清帝国才日薄西山,走向灭亡,另一方面有人认为清帝国正是在慈禧太后离世之后才彻底崩溃,颇有一些“魏忠贤不死,明帝国还能续命几十年”的意味,关于这两种极端看法其实争论的交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慈禧太后对于清帝国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八国联军侵华旧照
我们回顾历史,其实慈禧太后在晚清的乱世之中的政绩并不算优秀,甚至有一些狼狈不堪。慈禧太后曾经两次被逐出京城,在对外战争中基本上都失败了,换来了一张又一张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可是直至她去世前的最后一刻,还依旧把清帝国的权杖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即使当时的反清运动已经是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但至少在她活着的时候,清帝国的确还存在着。从维系清王朝的王朝统治上说,慈禧太后确实有着不一般的政治手腕,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切都是因为慈禧太后吗?
02.
首先我们要大致了解一下晚清时期清帝国内部政治势力的分布情况,从清军入关,清帝国建立以来,满人势力和汉人势力的矛盾就一直是清帝国内部最主要的矛盾,到了王朝末年,这种矛盾被放大了,满人和汉人之间的矛盾激化了。满人贵族们大多数代表着“顽固派”,而汉人大多数是支持学习西方的“洋务派”,两方面的对峙可以说是已经水火不容。
▲张之洞视察新式工厂
“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处于一个被夹在中间的角色,最后从实际的做法上来看,慈禧太后还是选择了背弃了满人势力集团的利益,选择了汉人集团,她重用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支持“洋务运动”,以及写下了自己生命中最光辉的一页,那就是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从这一点上来看,慈禧太后还是为了维系清帝国的统治做出了一些努力的。其实在“庚子国难”之后,慈禧太后就愈发感到清王朝日薄西山了,慈禧太后也开始焦急地询问手下的大臣如何找寻出路。
▲李鸿章与慈禧太后(剧照)
在清帝国崩溃的前夕,除了缺少人才、缺少资金以及军队虚弱这些历史上所有末年王朝的通病之外,清帝国还面临着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那就是外部世界的工业化问题,欧美列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期,甚至连日本都在加快自己的步伐,这种代差是中国历史上的其它王朝都没有遇到过的情况,在这个问题上,慈禧太后显然要比那些整日不学无术,吃喝玩乐的王爷们清醒的多。
▲“皇族内阁”
在“庚子国难”之后,慈禧太后的执政生涯也进入到了末期,仅仅又执政了6年,可是在这6年中,慈禧太后依然还是没有放弃努力,她的所谓“清末新政”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管是“废除科举制度”、“演练新型军队”还是搞出了所谓的“皇族内阁”,其实都是一只脚迈入了近代的门槛,可那是不是说如果慈禧太后再活个几年,清帝国就不会分崩离析呢?
03.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潮流之下,不是慈禧太后走向了末路,清帝国走向了末路,而是整个中国传统的“王朝模式”走上了末路,再加上慈禧太后虽然做了一些新世界的举措,可是在本质上,依旧是一个旧世界的王朝统治着,在她的世界观里,清帝国的权力是无上的,是可以为所欲为的,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
“向来在京膳费何止数倍,今可谓省用。”
▲紫禁城
在“庚子国难”之后的逃亡之路上慈禧太后的表现就非常说明问题,“太后西狩”本应该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可是就对于这一件耻辱的问题,慈禧太后在逃亡的路上依然是穷奢极欲,除了奢华的物质条件之外,在这一路上慈禧太后一行人对于地方的压迫和盘剥也是令人发指的。在山西地区避难的53天里,慈禧太后从山西地区压榨了几十万两的白银,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山西地区正在遭受旱灾的侵扰,最令人唏嘘的是,慈禧太后并不认为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情,而是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
▲慈禧太后的穷奢极欲(画作)
在慈禧太后穷奢极欲的生活之下,必然会滋生出王朝模式的一个必然结果,那就是不可遏制的腐败现象。清王朝末期的腐败现象是不可遏制的腐败现象,即使是慈禧太后最为看重的奕劻,身为军机大臣,但是却公然的进行买官卖官的活动,把自己的日常工作变成了所谓的“庆记公司”,大小官职明码标价,在慈禧太后在世的时候,这种风气就如此之盛,腐败堕落就如此严重,可见当时的清帝国早已经是积重难返。
▲奕劻画像
在这种腐败的风气之下,加上外来侵略者的侵略,最终的受害者显然是当时生活在清王朝统治下的普通百姓。于是,就在“晚清新政”之下,出现了非常鲜明的对比,那就是民间的民不聊生,晚清的百姓可以说是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新政”从救国的途径变成了底层官僚压榨百姓们的理由,各级官府都借着这个机会巧立名目,加剧压榨百姓,从1900到1903短短三年的时间,田赋暴增了700万两,可见当时各级官府的苛捐杂税之多,对于百姓的压榨盘剥之剧烈,都是超乎想象的。除了“田赋”之外,各种诸如“警捐”“学捐”等等一系列苛捐杂税让老百姓们苦不堪言。
▲清末百姓的困苦生活
就在这种压迫之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从慈禧太后的“晚清新政”开始,十余年间,民间的抗暴抗税的运动多达1300余次,“民变”几乎是无时无刻不再发生,从这个时刻开始,整个王朝模式就已经运行不下去了,慈禧太后也失去了对于整个局势的掌控能力。1911年的辛亥革命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清王朝就这样在内忧外患之中分崩离析,清帝国的毁灭并不是一个王朝的终结,而是中国历史上王朝时期的终结,清帝国就这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
参考资料:
《天朝的崩溃》
《流亡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