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时,廉颇初战不利后选择守势,绝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长平之战时,廉颇初战不利后选择守势,绝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496 更新时间:2024/1/15 5:08:22

秦赵长平相持,这困难对于秦国来说只是常态,但是对于赵国来说就很难受,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在这个阶段,换将是一种必然,新将军一定会主动进攻,失败也就是必然。说用赵括有问题,因为赵括之前没带过兵没经验。

这么说多少有点事后诸葛亮,赵王又没开天眼能预知。韩信,之前不也没带过兵,没经验么,刘邦不也一下子就提拔他做大将军么?韩信成了,刘邦就是慧眼识珠,会用人。赵括败了就是赵王不会用人。同样是年轻人,孙权不也是大胆陆逊么。

[var1]

打仗嘛,其实就是这么回事,赢了就是厉害的,输了就是输了,没什么的说。很多时候所谓的分析其实蛮有意思的,好多可以说是完全同样的决策,有的赢了有的却败了,赢了的就是神来之笔,输了的就是昏招,可是两个决策本身并没有区别。

其次,技术上战国骑兵没有马蹬和高桥,无法固定自己。作用主要是侦察,说赵军胜过,也没错。胜了几次?既然赵军平原地区就能教别人做人,那请问为啥不进关中平原呢?那岂不是能灭了秦?骑兵俯冲和步兵佯攻谁难度大?

一开始第一战,看看地图廉颇就是这么想的,结果一战失上党,丧师近十万,二战失第一道壁垒,又死了副帅和四名将军,丧师数万。上党可是非常非常利于赵国的战略要地,是要死守的,而且居高临下利于赵军作战,结果呢?

廉颇可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以善守著称!怎么在明显地利情况下没守住呢?按大多数人所说的骑兵优势,居高临下,不论是骑射还是冲锋都有优势,结果呢?

[var1]

再者,赵军虽然离大后方更近,但是后面有一道太行山,运粮难度也是高的惊人,赵军的后勤并不占多大优势,廉颇将军知道赵军不善和秦军强兵硬战,选择固守,没什么错,但是毕竟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赵王当家知道柴米贵,赵国本来就不是农业强国,胡服骑射统一了赵国以代郡为核心的游牧文化区和以邯郸为核心的农业文化区,加强了赵国的军力,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加上农业实力,和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有根本上的差距。

加之赵国的人口本来只有秦国的一半,版图远不及秦国,而且有效产量土地更少。赵军无粮,不可能征兵,只能抽调部分募兵去打仗,能派出几万军队了不得了。

[var1]

有确凿证据证明,赵括的军队跟秦军打了大半年,如果要按照史料较真,赵括的结局是失踪,但后来又冒出个同龄的身份成疑的黄石公。如果有粮何必借,冒着联盟崩溃的风险,粮食将尽无力支持的欲使廉颇出战换得齐楚援助,廉颇迟迟不愿出战,粮食将尽,秦兵不退。

廉颇不愿出战,又无外援,不得已换上赵括,赵括出战,齐楚就援助赵国,但赵王知道赵军粮食将尽,不得不去借,最后联盟崩溃,赵王放弃了救赵括。“长平之战”最后的结果,不怪廉颇不怪赵括,是赵王的问题。接受上党不是错,反而是必然之举,接受后却准备不足,廉颇上任,副将被秦侦察兵斩了。

[var1]

在求和的策略上,赵王决策失误,接下来就是赵国出现粮食危机,与齐楚达成协议,但廉颇拒绝进行进攻秦军,之后拖了半个月左右才换上赵括,使得秦国做好充分准备,一起正常进行,赵国本以为把齐国绑上战车应该是肯借粮的,但齐王拒绝了。

赵王的思维明显还停留在战国早期,还视为只是上党一地争夺的局部战争,因此从一开始国家战争机器就不是全力开动的。在这种情况下,赵国不可能做出一切服务于前线,后方紧衣缩食的支援前方。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秦赵长平之战的感觉,在意识形态上某种意义上很像中日甲午战争。

[var1]

秦国的思维和举国上下有点像当时的日本,后方再苦再累,这一仗一定要打赢,所以再怎么拖,拖的再怎么惨,秦国始终没有表现出示弱的姿态。秦昭襄王就像明治天皇一样,扫地为兵的将全国的资源输送到前方。

赵王换廉颇,就是在各方运作求和不得的情况下,希望寄希望于打一场胜仗来逼迫秦国同意停战,廉颇被换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他的求稳战术是满足不了赵王的后续需求的。所以我觉得秦国的反间计,赵王中的只是一半,那一半就是选赵括这一点上,至于换将,秦国不用反间计,赵王也会换,只不过可能换的就是乐乘李牧之类的了。

[var1]

秦赵两军总体上实力相当,廉颇是个稳将,没有足够的胜算不会和秦军打,但是秦赵两国秦强赵弱体现的很明显了,两军对峙了近三年,赵国国内已无余粮已经到了要借粮的地步,秦国在如此情况下居然还有数月存粮,还能拖过一个季度。

长平之战的关键问题,在于秦赵最高统治者对战争定位认识的不同,长平之战时,廉颇初战不利后选择守势绝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赵国最终的失败既不是因为换了赵括,也不是因为拖不起,而是庙算的重大失误。廉颇采取守势,也不是单纯的就是想只靠赵国就拖垮秦国,而是为了给赵王争取从其他方式来运作的时间。因为真正完全想靠赵国拖垮秦国,大概率是只能拖残而拖不死,赵国自己会被拖死,这一点我想廉颇也应该是清楚的。

[var1]

两国之间的国力差距可见一斑,所以廉颇没错,赵王没错,赵括也没错,赵军不能正面硬战,不易久战,只能出奇谋在前期打败秦军然后据上党之地死守,廉颇打仗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而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马服君赵奢已经去世,后期堪当中流砥柱的李牧此时仍在北部抵御匈奴。

赵国面临的本身就是一个很难打破的死局,国内几乎没有可以抗衡武安君白起的将领,没有久战的国力,不占明显优势的后勤,不足以正面抗衡秦军的赵军。赵军几次大败秦军都不是靠强兵硬战,都是名将出奇谋,说真的不搞合纵抗秦基本没得玩,只是死法不同而已。

参考资料:

《战国策》《史记》

更多文章

  • 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让秦军战力彪悍,皆因商鞅变法的实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商鞅用什么手段使秦军能战胜六国,秦国一统天下与商鞅有关吗,商鞅统兵

    商鞅是卫国人,年轻时喜欢法学。公元前362年,商鞅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在全国广招贤才,于是就收拾直奔秦国而去,到了秦国之后通过景监见到了秦孝公。至此,商鞅开始了三次对秦孝公的游说。[var1]第一次商鞅使用帝道给秦孝公简述,听得秦孝公迷迷瞪瞪几乎睡着了,觉得商鞅就是耍嘴皮子是把好手,不能任用。但是商

  • 在位时间最长的秦王,打得六国俯首称臣,但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王为啥能统一六国,历代秦王谁的功劳最大,秦王为什么只灭了六国

    提到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秦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为开创中央集权制的一个朝代,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而在对秦朝的发展变革历史进行了解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发现许多优秀的统治者。[var1] 相比于其他的国家来说,战国时期的秦国在政治经济方面都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而这也使得秦国能够最终一统天下

  • 凭一张嘴破四国合纵,助秦始皇一统天下,姚贾对秦国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国姚贾现状,姚贾和秦国的关系,五国合纵攻秦秦国谁领军

    苏洵在《六国论》中详细的写出了六国被消灭的原因,无非就是心不齐,然后幻想着以割城来换取安宁,殊不知正是割肉喂狼。秦国原本只是西隅的一个小部落,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过后日益壮大,每一代君王都没有停止过东出的脚步,最终在秦始皇嬴政时期完成了统一大业。在这段时间内,除了秦国每一代君王的雄才大略之外,那些

  • 从曹县走出来的战国军神,76战无败绩,却有一大污点至今让人不齿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时期十大猛将照片,战国八大将军简介,战国时期最强的四大军师

    [var1] 曹县由本地网红带上潮流顶端,从此世人内心仿佛印上山东曹县印记,脑海内闪过皆是曹县,而随着时光流逝,网络上关于曹县的调侃之语开始增多。“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北京一套房”“曹县牛皮”等网络热语朗朗上口,不时便会从路人口中爆出。可在当今这个社会,调侃从来不是空穴来风。 曹县虽是一个小小的县级

  • 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其学者拿出3大“铁证”,中方只用两字回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后人对孔子评价,孔子真的被证实了是韩国人吗,为什么韩国人认为孔子是韩国的呢

    [var1]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作为唯一一个长久发展下来的文明,其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作为炎黄子孙,应该无时无刻的感到自豪与骄傲。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后世不断的研究探索,中华文化底蕴深厚。面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宝库,我们更应该积极地发扬光大,让其更加流传久远。 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涌

  • 清朝已灭亡110年,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他们是谁?有工资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掐指一算,如今清朝灭亡近110年,但意外的是,在清朝的皇家陵墓清东陵附近,依然有一群守墓人。庞大的清东陵之内,清朝曾经的帝王们已经沉睡,但是,当今时代,是谁在为他们守护皇陵呢?守陵之人守陵人是一个很古老的职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陵墓,如果没有人守护的话,恐怕不久就要被盗墓贼洗劫一空,自顺治皇帝开始,清

  • 关羽死后,被追封了21个谥号,元朝的谥号最长,清朝追封次数最多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关羽谥号共多少,关羽的谥号是谁给的,关羽之死的历史记载

    刘禅对关羽追封的第一个谥号为:壮缪侯关羽在活着的时候,被封过两次。第一次,关羽帮助曹操斩杀颜良,曹操为了留住关羽,上表汉献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当时刘备才是宜城亭侯,算是和刘备平起平坐,关羽为了忠义,还是找刘备去了。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关羽被封为前将军,可见刘备对关羽的信任、肯定以及褒奖。建安二十四年

  • 民国败家子盛恩颐:一夜输掉百套洋房,晚年孤独饿死,遗言想吃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末败家子盛恩颐有后代吗,盛恩颐晚年状况,民国败家子盛恩颐

    盛宣怀是李鸿章大人的幕僚,协助李大人办理洋务,深得李鸿章的赏识和信任。盛宣怀被称为中国实业之父,他创造了十一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功绩数不胜数。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最宠爱的四儿子在短短二十年内就败光了盛家的家业,晚年饿死在盛家苏州留园的门房,临死前还想着能吃肉。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富不过三代”。

  • 民国富二代与表姐成婚,约法三章,结果丈夫先违约,妻子一招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情侣约法三章违约惩罚,二人曾约法三章但男方还是违约了,民国婚书大全完整版

    《三五七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盛怀宣是晚清重臣,在近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清王朝覆灭后盛家虽然不再显赫光辉,但也是数一数二的名门大户。咱们今天要说的就是他的孙女盛佩玉。他和丈夫两人本是表姐弟,后成为夫妻,婚前约法三章,丈夫违约在先,我们来看她是如何处理的。01盛佩玉虽然出生

  • 道光得知英女王仅有22岁后,连续追问了三个问题,沦为后世笑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道光皇帝对英国的提问,道光帝写给英国女王的信,道光皇帝谈英国国王

    “聪明来自于见多识广。”一个人只有主动睁开自己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去观察周围,才能发现很多自己没有见过的风景,同样的在见识的过程中,知识也得到了丰富,不会成为一个愚笨的人,更不会问出愚笨的问题,因为见的多了,知识增长就是智者,会问一些巧妙而又有意义的问题,而见的少了,就会问一些蠢笨的问题。要知道“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