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如今清朝灭亡近110年,但意外的是,在清朝的皇家陵墓清东陵附近,依然有一群守墓人。庞大的清东陵之内,清朝曾经的帝王们已经沉睡,但是,当今时代,是谁在为他们守护皇陵呢?
守陵之人
守陵人是一个很古老的职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陵墓,如果没有人守护的话,恐怕不久就要被盗墓贼洗劫一空,自顺治皇帝开始,清王朝便设置了专门的守陵人,到雍正皇帝时期,更是有了专门的守陵大臣。
这些人的地位并不低,虽然干的是守陵的工作,但是拿的是正经的国家俸禄,而且因为他们守护的是祖宗陵墓,所以别人对他们也不敢怎么怠慢。
当然,随着后期皇室斗争的残酷性加剧,居然有不少的王爷贝勒都成为了守陵大臣,尤其是在人们所熟知的雍正朝,雍正皇帝曾经把自己的十四弟贬去看守清东陵。
虽然守陵大臣是体面的官职,可是让这些被贬的皇子去守陵,其政治意味便不言而喻了,此后的朝代中,让皇子去守陵似乎成为了约定俗成的规矩。
当然,被委派这种任务的,往往是政治地位不高,不受皇帝宠信的皇子,他们的爵位也往往只是贝子、贝勒,并不会太高,有些境遇凄凉的,可能一生都要在守陵之中度过。
当然,他们的这种凄凉是在政治地位上而言,在生活条件上,他们过得还是比较滋润的,清东陵的守陵人员人数最膨胀的时候,能够达到三四千人,这群庞大的队伍专门负责陵墓内的各项事宜。
而且,出于对祖宗的敬爱,皇帝对他们也相对大方,会给他们修建专门的府宅进行居住,工钱当然也绝不会少,每年,清朝分发给守陵人的工钱就是一笔非常大的流水开支。而且,管理陵墓虽然权力比较小,但与之相对的,也很难再度卷进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如果想要过平静的日子,那守陵还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清王朝倒台之前,守陵人的日子过得一直都很不错,不过他们可能也没想到,清王朝突然就没了,皇帝都成为了傀儡,那他们这些守陵人,又有什么用呢?
遗老遗少
当然,为了安抚这些满清遗民,民国政府还是做出了承诺,表明清东陵守陵人的待遇照旧,依旧给他们留下400名八旗子弟,让他们看护清东陵,同时,该发给他们的饷银以及其他零零碎碎的待遇,也照样会给他们。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来只留下四百多人,就意味着其他上千号人口突然间成为了无业游民,要知道,过去那些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最好的归宿就是到清东陵混个闲官。但现在,他们这个渠道显然是被堵死了,于是只能学着自食其力,种地开荒,在周边的村子里渐渐定居。
可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原本他们的日子舒坦到躺着就能拿钱,现在得自食其力,其中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了。
即便是有幸留下来的400个人,其实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因为民国政府嘴上说着会给他们发钱,可事实上,当时国内乱成一锅粥,那些军阀、官僚自身难保,哪还能顾得上这些人,哪还能按时按点给他们发工资?
不久之后,就出现了严重的欠饷行为,以至于即便还顶着守陵人名头的八旗子弟,也不得不选择自谋生路,甚至于有些人监守自盗,自己干起了盗墓贼的行当。
等到新中国接管清东陵的时候,此处的情况基本上是一团乱麻,虽说有守陵人,可到底还有几个人在尽忠职守,那可不好说。曾经守卫着这里的八旗子弟们,基本上已经和当地的村民同化,皇陵周边,几近荒废。
新时新风
这种现象实在令人看不下去,但也情有可原,八旗子弟饭都吃不起,哪里还有心情看顾陵墓。然而,清东陵毕竟是国家财产,同时也有着珍贵的历史意义,虽然人们对清朝的感情复杂,可是这些建筑毕竟无辜。
如果能够将清东陵完整地保存下来,对于后人研究清朝历史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包括许多满族失传的文化,也能够在清东陵中找到蛛丝马迹。
如此一来,清东陵的保护必须被提上日程,而守陵人这一职业又成为了必要的,政府很快将清东陵改建为东陵历史博物馆,派出国家专职人员进行修复和保护研究,同时又在附近的村民之中征召守陵人,这批守陵人作为国家公职人员,享受国家待遇。
虽然职业没有变,但是这一次,守陵人不再是为满清政府服务,而是为新中国政府、为人民服务了,政府所征召的村民其实大多数都是当年的守陵人留下来的后代,他们对于祖先的故事津津乐道。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于清东陵的感情也渐渐薄弱了许多,不过,现在政府给了他们一个重回清东陵,重拾祖先记忆的机会,在村民眼中,能够做这样一件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
清东陵是帝王的坟墓,但事实上,清东陵占地面积很广,而且风景优美,有着精妙无比的建筑群,是一个非常适合旅游踏青的场所,所以政府对这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将周围改造成广场,允许人们进入这里进行公开的游览和参观。
过去神秘的皇家陵墓,如今成为了所有公民能够观赏的景点。曾经守卫在这里的八旗子弟,被人们称之为国家的蛀虫,一旦清王朝倒台,他们这些吸附在清王朝身上的蛀虫也只能跟随倒台。但现在,所有人都早已经融入了新时代,守陵人也成为了新社会的职业,历史总在进步,清东陵也会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