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活着的时候,被封过两次。第一次,关羽帮助曹操斩杀颜良,曹操为了留住关羽,上表汉献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当时刘备才是宜城亭侯,算是和刘备平起平坐,关羽为了忠义,还是找刘备去了。
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关羽被封为前将军,可见刘备对关羽的信任、肯定以及褒奖。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兵败麦城,被俘身死。后主刘禅封关羽为壮缪侯。从刘禅封关羽的谥号来看,也是对于关羽的肯定。
首先这个“状”字,在周边是一个赞美英雄的字,在看曹魏的徐晃、许褚两员大将,谥号为壮侯。关羽属于忠义之士,打仗又勇猛,壮是对关羽勇武、军事功绩的肯定。这个“缪”的意思应该是感到惋惜的意思。
宋徽宗追谥关羽的第二谥号:义勇武安王;宋高宗追谥关羽第三个谥号:壮缪义勇武安王;宋孝宗追谥关羽的第四个谥号: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关羽第二次被追谥,已经到了800年后的宋朝,关羽由刘禅封的壮缪侯,进入了宋徽宗赵佶追封的义勇武安王。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忠义、勇敢、武能安国的王;到了宋高宗赵构追封关羽谥号为壮缪义勇武安王。
宋高宗对关羽的谥号追封,可以看出宋高宗对刘禅和宋徽宗追谥的认同。到了宋孝宗时期,宋孝宗追封关羽谥号的时候,比宋高宗多了“英济”两个字,关羽不但忠义勇敢,还英雄济世了。宋朝皇帝对关羽的谥号,可以看出他们希望关羽在天上保佑宋朝安定。
元朝对关羽追封的谥号最长,高达88个字
元朝对关羽进行了两次追封,1335年元泰帝追封关羽谥号: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是在宋朝的基础上,把刘禅追封的“壮缪”换成了显灵。元朝的亡国之君元顺帝在1353年,对关羽进行了高达88个字的追封谥号。
元顺帝追封关羽的谥号为:“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准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镇招讨使兼提调遍天下诸宫刹天地分巡案管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驾前都统军无倭侯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崇宁护国真君"。
元顺帝时期,正好处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又碰到淮河沿岸严重的瘟疫和旱灾,元朝政府也是横征暴敛,元朝正在摇摇欲坠,元顺帝希望关羽能够保佑他渡过难关,当时元朝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谁也拯救不了。
明神宗对关羽进行了第六次追谥,谥号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明思宗对关羽进行了第七次追谥,谥号为: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
从明神宗的追封来看,关羽的“身份”,又发生了变化,原本关羽在地上受人敬仰,被明神宗这一追封,关羽被送上了道教的神坛,到了明思宗,又提高了关羽在道教的地位,从帝君到天尊,关羽的地位再一次有了飞跃。
清朝有十二位皇帝,有8位皇帝,对关羽进行10次追封,关羽的身份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顺治皇帝对关羽追封的谥号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明朝追封的为天尊,到了清朝直接关圣大帝。到了雍正皇帝,对关羽祖辈三代进行了追谥:“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
乾隆皇帝两次对关羽追谥,1736年追谥关羽为山西关夫子;到了1767年又对关羽追谥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嘉庆皇帝于1813年追谥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在关羽身上加上了儒家的色彩。
道光皇帝在1828年追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咸丰皇帝在1854年追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关圣大帝;1855年咸丰皇帝再一次追封关羽: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关圣大帝。
同治皇帝在1870年追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关圣大帝;光绪皇帝在1879年对关羽追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朝8位皇帝,对关羽进行了10次追封。
关羽为何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推崇呢?
在清朝统治者时期,明朝向清朝投降的将领比较多,比如大家熟悉的吴三桂、洪承畴、范文程、祖大寿等等。清朝统治者不到要用这些降臣,还要防止他们反叛,于是统治者就把关羽推上了神坛,关羽是忠义的化身,清朝皇帝追谥关羽,就是变相的告诉这些降臣,要忠诚于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