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所说的高人的事迹正史野史多有记载,不用笔者赘述,笔者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明朝另一位高人的故事,此人虽然没有刘伯温等人的知名度,但是他在品鉴人才这方面的确是独具慧眼,令人不得不服,此人就是明朝初年的刘伯川。
根据史料记载,刘伯川是泰和(今江西吉安市泰和县)人士,生活在元朝末年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刘伯川生性豪迈不羁,酷爱饮酒,他家财万贯,喜欢结交天下豪杰名士,如果有人向他张口借钱,他一定会慷慨解囊,绝不吝啬。加上刘伯川还有一个“善相人”的特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来预判此人未来的前途发展如何,百不失一,因此早在元朝末年刘伯川就是名闻江湖的著名大人物了。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元朝被朱元璋推翻,明朝随之建立,草根出身的朱元璋为了防止各地效忠于元朝的豪强造反,以便巩固明朝的统治,舒缓百姓的压力,对待各地豪强采取打击的态势,沈万三等富商巨贾都深受其害,其余的人也都噤若寒蝉。在这种情况之下,聪明的刘伯川知道想要保命,必须低调,于是他把家中的田地财产全部分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也很少再和江湖上的朋友们来往。平时他就和妻子住在几间破旧的房子里面,每天喝点粥,吃点粗粮,有空就外出干点杂活,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
正因为交游广阔的刘伯川一改当年的豪奢生活,他才得以存活下来,朱元璋没有找他的麻烦,因为他的家产早已散尽,他也不再和豪杰名士交往,对明朝不存在任何威胁了,就这样一晃就是十多年,刘伯川从一个叱咤风云的大名人,变成了一个低调的老头,但是他的内心并不以此为耻,反而过得很轻松自在,足见刘伯川的心理素质之强大。
前面我们说过,明朝建立后刘伯川平时很少和江湖人士来往,但是他依然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动向,对朝中的人情世态非常了解,如果有文人才子前来拜访他,他也会热情接待,毕竟和文人煮酒论文,不会引起朝廷的忌惮。有一天有两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书生前来拜访刘伯川,这两个人一个叫做陈孟洁,一个叫做杨士奇,刘伯川热情接待了两人,因为这两人的父亲都是刘伯川的好朋友。
陈孟洁和杨士奇来的时候,正好天降大雪,刘伯川就摆下酒菜招待两人,酒酣耳热之际,外面的雪停了,太阳又出来了。冬雪初霁,三人心情大好,刘伯川为了了解两个少年的才华和志向,就让两人分别作一首诗,以诗言志。陈孟洁听了第一个作诗:“十年勤苦事鸡窗,有志青云白玉堂。会待春风杨柳陌,红楼争看绿衣郎。”
陈孟洁的诗很好理解,意思是我十年寒窗苦读,是为了日后中进士,做翰林学士,等我在春天高中进士,骑马游街的时候,要让红楼上的佳人们都争着一睹我的荣光!陈孟洁的诗作完后, 杨士奇看着外面的山峦积雪,即景生情写了一首诗:“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不嫌寒气侵人骨,贪看梅花过野桥。”杨士奇的诗表面看是在写雪后初晴,冒着严寒踏雪寻梅的雅致,其实是在以梅花自况,抒发自己傲寒凌霜的凛凛风骨,以及一往无前的坚韧意志,无形中凸显了不凡的气质和远大的怀抱!
两人各自作好诗歌之后,刘伯川开始分别点评两人的诗句。刘伯川先是笑着对陈孟洁说:“你十年寒窗苦读,只是为了博取红颜一笑吗?你以后可以做个风流进士!”接着刘伯川对杨士奇笑着说:“天气虽然寒冷,但是真正的士人一定能够忍耐得住。”杨士奇点头称是。刘伯川又叮嘱杨士奇说:“你是宰相之才,以后前途无量,好好努力吧,可惜我看不到你飞黄腾达的那一天了。”
几年之后,刘伯川善终于家中。再后来,陈孟洁和杨士奇参加科举,两人都高中进士,不过陈孟洁只做到翰林学士;而杨士奇则一路高升,官居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做了21年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和杨溥、杨荣并称“三杨”,被封为“少师”,活到八十岁才去世,成为罕见的“五朝元老”(建文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刘伯川果然是慧眼独具!
参考资料:《明史》《双槐岁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