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墓地也极为奢华,棺材由顶级楠木打造而成,坟墓也采用的是最先进的钢筋混泥土结构,整个墓室都十分牢固。
不过即使是做了完全的措施,他的坟墓仍旧没有保住。抗战刚刚胜利,
就立即下达密令,将汪精卫的坟墓炸毁。
奇怪的是,当棺材被重新打开之后,人们发现他的尸体尚未完全腐烂,口袋里还放着一张3寸的纸条。
那么国民政府为何要炸毁他的坟墓?纸条是何人放进去的?上面又写了什么呢?
年少发迹,却忘初心
抗日战争时期,大汉奸汪精卫通敌叛国、卖国求荣,罪行人人皆知。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青年时期的他,也有过一定的家国观念,甚至还得到过
孙中山先生
的青睐。
1883年5月,汪精卫出生于一个客商家庭,他的父亲是个读书人,不过并没有取得过什么成就,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十分紧巴。
家庭贫困,社会也动荡不安,在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下,人民无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汪精卫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发誓努力读书,考取功名,以身报国。
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他给自己取了“精卫”的笔名,警示自己爱国爱民,忠贞不渝。
1902年3月,汪精卫参加了科举考试,在广州府试中一举夺得秀才,开始了他实现理想的第一步。
那时的他一表人才,风度翩翩,能吟诗,善文章,在一众考生中光彩夺目。
考取秀才后,汪精卫结识了更多与自己一样的有志青年,常常聚在一起商讨天下大事。
21岁时,汪精卫考取了广东省公派赴留学的机会,远渡重洋,前往进行学习。
在这里,他废寝忘食地汲取着知识,也结识了许多满腔热血的朋友,其中就包括孙中山。
在孙中山、陈天华等人为同盟会的建立做准备时,汪精卫因为出众的文笔,先进的思想,也被推崇为了同盟会会章的起草人。
此后,孙中山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还人民清明安稳的生活,组织了多次革命起义,但因为势单力薄等种种原因,革命始终没有成功。
汪精卫满怀爱国的热血,又是孙中山多年的好友兼贴身秘书,为此事急得团团转。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决定以身犯险,刺杀清
摄政王载沣
。
1909年,汪精卫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后,来到了载沣上朝的必经之路——什刹海银锭桥畔。
他在这里埋置了许多炸弹,准备炸死载沣。遗憾的是,他的行为很快就被人发现,因此成为了清政府的追查对象,被捕入狱。
一时之间,汪精卫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人们纷纷赞叹他是为勇敢无畏的爱国志士,孙中山得知这件事后,对他的敬佩也多了一分。
1925年,孙中山病逝,汪精卫作为他最看重的部下和最亲密的好友,也因此获得了无上的权力,落魄书生摇身一变,成为了独揽大权的人。
可惜的是,汪精卫的能力不足,权力的滋味还没尝够,蒋介石就带着军队给他来了个下马威,他的权力也因此被大大削弱。
尝过了万人之上的滋味,他怎么甘心被蒋介石压一头?于是,在国民政府内部,汪、蒋之争由此开始,两人的梁子也算就此结下了。
这一时期,汪精卫的心理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他渐渐忘记了自己报国救民的初心,陷入了权利的旋涡。
卖国求荣,激起民愤
当时,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是国民政府中呼声最高的两位风云人物,他们一个有着北伐战争的累累功勋,一个是备受孙中山器重的“元老级”人物,彼此间展开了多方较量。
只可惜,不论是胆略还是实力,汪精卫都远远不及蒋介石,很快就在争斗中败下阵来。
不过九一八事变之后,汪精卫的机会又来了。
在日军的步步紧逼之下,国内形势异常紧张,民众们的抗日救国热情也持续高涨,结果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下达了不抵抗政策,舆论的风向顿时倒向了汪精卫。
在民众的呼声中,汪精卫重新执掌起了大权,开始代表国民政府,接管相关事宜。
但是,汪精卫一个手握笔杆子的书生,哪里懂得什么军事谋略,更何况他在抗战之初就坚定地认为,国民党军队的实力和装备与日军的差距十分悬殊,获胜的概率微乎其微。
因此,在他的带领下,国民党内部士兵气势低迷,在战斗中也节节败退。
在败退的事实和民众的骂声中,汪精卫对日军的惧怕又多了几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的看法。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伤亡和损失,汪精卫要求士兵们避开军队,这样一来,国民党军队战败的消息确实大大减少了,但城池也在被日军一点点地吞噬着。
日军看出了汪精卫的懦弱无能,主动向他提出了“求和”。汪精卫青年时的勇敢无畏和忠贞爱国早已在权势的诱惑下所剩无几,如今好不容易爬上了高位,他怎么可能允许自己像蒋介石那样,被舆论的浪潮推下去?
几经犹豫,汪精卫最终决定抛下自己那点“无用”的爱国初心,接过了日军抛来的“橄榄枝”。
他先后与日军签订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等卖国求荣的条约,这些条约虽然换来了暂时的停战,却也间接承认了对东北等地区的占领,也进一步打开了日军侵占华北地区的大门。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看穿了汪精卫的“卖国”本质,对他发起了声讨和抗议。
为了平息民愤,维护自己高风亮节的形象,汪精卫立马对此事进行了解释,称自己此举是在“曲线救国”。
民众们已经不再相信他的花言巧语,在滔天的众怒之下,汪精卫已经变成了众矢之的。
1935年7月,国民政府监察院对汪精卫主持的行政院发起了弹劾,汪精卫于8月8日被迫提出辞职,不过蒋介石并不算这么轻易放过他,装模作样地对他进行了挽留,汪精卫只能继续主政。
同年11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四届六中全会,当天,包括蒋介石和汪精卫在内的许多重要高官都出席了开幕式,场内聚集了许多的工作人员、记者、摄像等,秩序十分混乱。
开幕式结束后,需要中央委员集体合影照相时,生性谨慎多疑的蒋介石借口离开了会议厅,汪精卫还曾去催促过蒋介石。
蒋介石特意提醒了汪精卫一句,称场内秩序混乱,恐怕要出事。
汪精卫是个极其看重脸面的人,并未把蒋介石的话放在心上,独自返回了会场。
结果,爱国志士孙凤鸣假扮成记者,悄悄靠近了汪精卫,并抓住时机在他的身上连开三枪。
场内顿时躁动了起来,汪精卫立即被送往医院进行了救治。
虽然连中三枪,但由于都没有伤到重要部位,汪精卫最终被抢救了回来。
但经此一事,他也被吓破了胆,开始变得多疑了很多,总觉得有人要杀自己,经常惶惶不安,难以入睡。
渐渐地,汪精卫的病情越来越重,遍访名医救治无果之后,他只能被迫前往治病。
在,虽经过了几次手术,汪精卫的病情也有些许好转,可因体内有一颗子弹留存太久,已经危及到了生命。
没过多久,他就在咽气了。
媚外求荣,罪不可恕
按照汪精卫的遗言,家人们把他的尸体运回了国内,安葬在了明孝陵前面的梅花山上。
他的葬礼极其奢华,墓地也十分气派,连棺木都是上好的金丝楠木打造而成的。
可惜,汪精卫这个“大汉奸”并没有在里面安生躺太久,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人炸毁了他的坟墓。
他这么做除了个人恩怨外,更多的是民众的呼声。
人们无法接受汪精卫这个卖国求荣的大汉奸就这么安稳地死了,要求对他进行审判和惩罚。
为了平息众怒,蒋介石秘密下达了命令。
为了顺利炸开汪精卫的坟墓,士兵们用了150公斤炸药,才摧毁了他的坟墓。
当士兵们打开汪精卫的棺木时,发现他的尸身尚未完全腐烂,身上还盖着青天白日旗。更奇怪的是,汪精卫的坟墓里并没有任何随葬品,只有口袋里放着一张三寸长的纸条。
纸条上用毛笔写着四个字——魂兮归来。
这是谁放进去的呢?有人猜测应该是他的妻子
陈璧君
。
汪精卫在治病的那段时间,一直都是夫人陈璧君照顾在左右,而汪精卫死后,也是由她一手安排,把遗体安葬在梅花山上,因为汪精卫生前极爱梅花。
所以,不论是从时间还是从字迹上考虑,这张三寸纸条都是由陈璧君所写、所放的。
“魂兮归来”这四个字的意思很清楚,陈璧君的用意也很明显,她期盼汪精卫的魂灵能够回来。
唐玄宗在失去杨玉环后,曾命人去仙山寻找她的魂魄,希望她可以回到自己身边。
陈璧君的做法,与唐玄宗有异曲同工之处。
她确实对汪精卫有着很深的依恋,但汪精卫对她的感情,可就不好说了。
陈璧君在十五岁时,偶然读到了汪精卫的文章,当即就被他的文采和抱负倾倒了,急切地想要认识这个笔名“精卫”的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自己的倾慕已久的“精卫”就是同盟会的骨干成员汪精卫,当即对他暗许了芳心。
那时的汪精卫意气风发,浑身充满了革命的热情,陈璧君在心底暗暗发誓,此生非汪精卫不嫁。
说到做到,她不顾旁人的眼光,对汪精卫发起了猛烈的追求。
但那时的汪精卫最不缺的就是追求者,她们中的哪一个拉出来,都要比陈璧君养眼,因此,汪精卫始终都没有对她动过心。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09年,这一年,汪精卫因为刺杀载沣失败,被捕入狱。
陈璧君一边积极地对他进行施救,一边不断地给他写信,甚至在信中向他求了婚。
不知为何,汪精卫这次没再忽视她,还答应了她的求婚。
出狱后,汪精卫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跟陈璧君结为了夫妻。
结果没想到,婚后的陈璧君一改以往的温柔,她善妒多疑,汪精卫的一切事务,她都要过问,几乎把汪精卫圈在了自己手里。
没过多久,汪精卫就对她产生了厌烦,并且看上了另一个成熟知性的美女方君瑛。
方君瑛知书达理,温柔贤惠,关键是相貌端庄秀丽,一举一动都十分迷人。
看着这样的美人,汪精卫很快就沦陷了,他并不在乎对方已经嫁作了人妇,还是与她走到了一起。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陈璧君的耳朵里,她妒火中烧,恨不能把方君瑛捏碎压扁。
最终,在陈璧君的种种逼迫下,方君瑛不堪受辱,选择了自尽。
汪精卫悲痛欲绝,对陈璧君也越发怨恨了。
而且没过多久,他又遇到了一个与陈璧君十分相像的女子施旦。
施旦相貌柔美,举止优雅,还精通多国语言,汪精卫不想错失佳人,很快又跟施旦走到了一起。
为了保住施旦,他任命她为自己的秘书,与自己朝夕相处。
如此一来,陈璧君压根找不到下手的时机。
后来汪精卫病情加重,不得不前往治疗,临走之时,汪精卫放不下施旦,给了她一笔钱,要他在国内等自己回来。
不过谁能想到,等他再次回到中国时,已经是一具尸体了。
抛开感情问题不说,汪精卫走上汉奸这条路,陈璧君在背后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煽风点火的作用。
所以,她并不值得同情,而抗日战争刚胜利之后,陈璧君就因“汉奸罪”被关押,最后死在了牢狱中。
在此后的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时间里,这对“汉奸”夫妻也将会永远背负着背叛国家、背叛人民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