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确的是,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也确实在梁山泊一带发动过起义。但是与宋江一起发动起义的并没有像《水浒传》里写的那样,前前后后一共入伙了一百零八位好汉,而仅有三十六人,这也正是小说中三十六天罡正星的由来,而且梁山起义仅仅维持了三个多月就被朝廷派来的军队给消灭了。
当时梁山起义聚众不过万人,与朝廷派来的训练有素的正规军实力差距太大,在不利的情况下宋江也确实选择了招安投降,据《宋史·徽宗纪》记载:“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讨捕之。”也就是说,宋江一伙原是盘踞在淮南一带的盗匪流寇,之后才在朝廷遣将讨捕之下流窜至山东,后被海州知府张叔夜招降。
这个张叔夜表面上看是个白面书生,但却腹有乾坤,颇有见底韬略,他早早就收到了朝廷对宋江的檄文,早把宋江集团给吃了个透,认定他们不过草寇逞匹夫之勇,难有大智大勇,略施小计便可平之。于是张叔夜先派探子摸清楚了宋江集团情况,估摸着时间,在宋江的贼船登陆靠岸处埋伏数千死士,又令几十个擅长水性的人带了油潜伏在岸边芦苇里,他命令城中部分军士故意作出大敌来临、无心应战、四处抢掠的样子,同时命令绝大部分兵壮埋伏城中,扎开口袋等着他们往里面钻,自己则故意在宋江探子前露出破绽,假装要拖家带口收拾细软跑路的样子。当然,这一切都归功于张叔夜对此前失守城镇的了解。而宋江等人之前一路几乎不费吹灰之力攻城拔寨,早已有点自鸣得意了,而且对眼前情景习以为常,也没多做思量,甚至没来得及仔细揣摩张叔夜到底是何人。
宋江等人见城中大乱,正是下去捡麦穗的时候,于是引众匪下船。宋江一下船,后面埋伏芦苇地的几十人就分批偷偷的登上了贼船,并且在船上倒满了油,这时张叔夜则与城中众军在一起等宋江入城,宋江等人一入城门,岸边埋伏的数千人马上火把一甩把他们船点了,马上从外面以推土机般堵杀,城中兵壮里应外合,很快宋江他们就撑不住了,副手马上被抓,宋江见状只能跑投降。宋江投降之后,朝廷想“以寇制寇”,于是让宋江带兵去攻打另一股盘踞在江南的方腊贼寇以自赎。除此之外,对宋江记载大多言简意赅,并无详细叙述。
而这是对宋江比较详细的坊间记载,可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宋江这次投降是迫于无奈,并非心存实意的投降,果不其然后来宋江又反了,只是运气依旧欠佳,又被抓了,宋江作为一个草寇起家、烧杀抢劫之后被招降又再犯的匪首,等着他的除了闸刀恐怕也没什么了。至于宋江之后何去何从,又是怎么死的,史书中并无记载,平心而论,当时宋江起义的规模并不大,其历史影响力也非常有限,远不如同时期席卷江南还建国做皇帝的方腊。因此,史书中没有再记载宋江的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大量学者考究,这个被张叔夜招降的宋江从时间与能力上来看,都绝不会是平定方腊的那个人,而那位平定方腊的可能是另一个北宋正儿八经的大将“宋江”,只不过是同名同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