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迁都燕京,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朱棣声称他之所以要迁都,是为了“天子守国门”,加强明朝北部边防。从潜意识层面上分析,他逼死建文帝,又住在建文帝每天工作生活的南京皇宫中,心中大概也不怎么自在,时刻有一种鸠占鹊巢的做贼感觉,干脆自己另起炉灶算了。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朱棣总算把迁都这件事弄成了。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场天灾突然降临,永乐十九年五月,刚刚落成不足一年的紫禁城三大殿,就因遭受雷劈而引发大火,奉天殿也就是俗称的金銮殿,被烧成一片废墟,气得朱棣吹胡子瞪眼又无可奈何。
想当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确立明朝五行属“火德”。命运仿佛要跟明朝皇帝开个残酷的玩笑,从此火就跟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永乐十九年的皇宫大火,仅仅是开了个头,此后雷击失火就成为紫禁城的家常便饭,金碧辉煌的金銮殿一次又一次以这种令人难堪的方式“浴火重生”。
嘉靖皇帝在位期间,潜心修道,礼拜神明。搞笑的是各路神明貌似并不领情,嘉靖三十六年夏,再度因雷击导致大火,三大殿无一幸免,金銮宝殿再度烧得墙倒屋塌,搞得嘉靖只能到文华殿上朝,不得不费时五年耗银千万,才重新把三大殿盖好。
万里二十五年,悲剧再度重演。万历帝天天不上朝,老天爷大概也觉得给他留着金銮殿也没啥用,霹雳一声之后,三大殿再度起火,金銮殿又被烧得片瓦无存。而此时明王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一时竟然无力重修,直到天启六年才再度建好。
明朝灭亡后,李自成进入京城,龙椅还没暖热,就在清兵猛攻下落荒而逃,临走还在皇宫放了一把火,再度烧毁金銮殿。不过这次事件准确地说发生在大顺朝,还是李自成故意放的火,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清朝入关后,再度重修三大殿,我们今天看见的故宫三大殿实际都是清朝修建而成的。纵观整个清朝,在这方面要比明朝做得好得多,清朝皇帝入宫后金銮殿再未发生雷击事件。清朝占据紫禁城的时间与明朝相似,金銮殿仅仅在康熙年间失火一次,具体原因也与雷击无关,是因为御膳房着火延烧所致。
同样是住在故宫中,清朝皇帝为什么这么幸运?清朝皇帝究竟有什么不传之秘?
其实原因很简单。1688年前后,法国传教士戴马甘兰来到清朝,到京城和各地居住游历多年,把他的见闻写成《中国新事》(又名《中国札记》)一书,他在其中记载了当时清朝很多建筑物的一个特点:“屋脊两头,都有一个翘起的龙头,龙嘴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一条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样巧妙的装置,若遇雷击电流,就从龙头沿线下引地底,房屋不会遭到破坏。”
这位法国人的信手一笔,却有力证实了当时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项进步:工匠们已经有了防雷防火意识,并已经把最原始的避雷针技术应用到建筑中去。
明清时期,京城内并没有高楼大厦,金銮殿是京城的最高建筑物之一,占据全城制高点,在雷雨季节很容易遭受雷击引发大火。明朝的几场大火,几乎都因雷击而起。
但明朝受当时建筑技术和科技水平所限,并没有找到避雷针这样的有效应对之策,结果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导致雷击引发大火。清朝工匠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故而才会有效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
参考资料:《中国札记》《清圣祖实录》《中国古代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