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却收效不大,为何他还乐此不疲?有四大原因

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却收效不大,为何他还乐此不疲?有四大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693 更新时间:2023/12/14 6:06:04

朱棣

那么明成祖朱棣的“武功”究竟如何呢?他五征蒙古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战果?本文将攫取一些史料来向大家展示朱棣的所谓“武功”。

一征蒙古,战果尴尬

朱棣第一次亲征蒙古是在他登基之后的第八个年头。永乐八年二月,朱棣率五十万大军出征蒙古,准备进一步荡平退居草原的蒙古人。但是,这次出征的动机似乎不没有那么强烈,因为从二月到五月份的三个月里,明朝大军几乎没有遇到蒙古军队。

蒙古骑兵

五月八日,终于小有斩获,一位都指挥使“获虏一人”,五月九日再获“胡寇数人及羊马辎重”,这实在是小到不能再小的收获了。然而,在之后的一个月里,连这样的收获都没有,朱棣和大军所能做的便是狩猎赏景。最终,历时五个月的第一次远征蒙古也只是取得了数次类似的结果而告终。

二征蒙古,毙敌数百

永乐十二年,朱棣又开始了对蒙古的第二次远征,相比于第一次的“尴尬”,第二次亲征蒙古可以说是取得了不小的战果。据《太宗实录》记载,在第二次出征中,明朝大军在朱棣的率领之下“毙贼数百人”。

战果不能算小,但是如果看看双方的兵力对比,你会发现这个战果其实也很一般,因为双方的兵力对比是“五十万之众”对“三万余人”,当然朱棣率领的是“五十万之众”。

三征蒙古,敌酋远遁

永乐二十年,朱棣率领三十万大军第三次亲征蒙古,而这一次的矛头直指鞑靼部,结果,还没等朱棣进入蒙古,鞑靼部就在首领阿鲁台的率领下逃之夭夭,朱棣和他的三十万大军扑了个空,“丑虏阿鲁台闻风震慑,弃辎重牛羊马驼逃命远遁”,而最终取得的战果是“杀首贼数十人”。

明朝疆域

第三次远征无论从实际战果还是从实力对比来看,可以说是相当失败的,毕竟三十万大军消耗的粮饷和人力是十分巨大的,而且没有对鞑靼部形成任何有意义的杀伤。

四征蒙古,再次扑空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第四次亲征蒙古,而这一次的战斗过程与第三次如出一辙,等朱棣大军深入蒙古草原是,阿鲁台早就避之远去,明朝大军“如入无人之境”,所以更谈不上什么战果了。

五征蒙古,命丧归途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连续三年出征蒙古,而这也是他第五次、最后一次出征蒙古,而这一次出征依然还是空手而回。明军进入蒙古之后“弥望荒尘野草,虏只影不见,车辙马迹皆漫灭,疑其遁已久”,蒙古人又与朱棣在大漠草原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朱棣命“英国公张辅等分索山谷,周回三百余里,无一人一骑之迹”。

无奈之下,朱棣只得下令班师回朝,然而朱棣却没能等到回朝的这一天,当明军行进到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时,朱棣便一病不起,最终在此驾崩。

纵观朱棣的五次亲征蒙古,除了第二次亲征时取得了“毙敌数百”的战果之外,其余几次都收效甚微,尤其是最后三次,蒙古人已经深谙明军的军事行动习惯,知道明军不可能长久深入蒙古腹地,时间久了必定会班师回朝,所以蒙古人便和明军玩起了捉迷藏,使得数十万明军都无功而返。

朱棣五次北征蒙古

那么,即使不能取得任何战果,那么朱棣为何还要多次亲征蒙古呢?尤其是最后三次,每一年出动一次,却每次都毫无收获,那么是什么原因驱使朱棣如此不辞劳苦、甚至不惜性命地远征蒙古呢?朱棣选择这么做,至少有四个原因。

第一,朱棣的皇位来路不正。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这是朱棣的侄子,所以说从传统伦理上来说朱棣已经失去了当皇帝的可能性。但是朱棣又志在皇位,所以很快他就发动了“靖难之役”,借口“清君侧”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篡位之后的朱棣深知历史会如何评价他,所以他急需要一些“壮举”来粉饰自己,让史书能够尽量留下自己的丰功伟绩,而不是篡位这个劣迹,正如唐太宗李世民那样需要“贞观之治”来掩饰自己的“玄武门之变”。对于朱棣来说,迁都北京是处于这个考虑,而五征蒙古也是处于这个考虑。

靖难之役

第二,和朱棣的性格有关,朱棣是一个虚荣的人,喜欢用丰功伟绩来粉饰自己。尤其是在做了皇帝之后,更加需要。而大臣们也深知朱棣的性格,所以在朱棣每次远征之后,不管有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都会歌颂一番,比如“威德所加,不远过汉高哉?”“乘舆所至,盖汉武唐宗所不到者。”而在听到大臣们的这番歌颂后,朱棣会更加期待下一次出征,于是便有了连续多年的五征蒙古。

第三,朱棣北征还有其他目的,歼灭蒙古并不是他的真实目的。朱棣在洪武年间就受封北平,在北平经营多年,而他发动靖难之役时也是以北平为后方基地,所以北平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在朱棣夺取了皇位之后,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想要迁都北平,所以他亲征蒙古是为了给迁都造势,他多次出征都以北平为基地,甚至长久逗留北平,这无疑是为了增强北平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慢慢消磨迁都势力的反对意见。

另外还有一个目的,朱棣想要改变朱元璋时期的“塞王”政策,朱元璋分封了九个儿子坐镇北方防线,以应对北方的蒙古势力。而朱棣登基之后,害怕其他藩王效仿自己发动“靖难之役”,所以削藩是迫切需要,但是又不能明面上反对父亲朱元璋定下的政策,于是他便通过五征蒙古来表示自己有能力应对蒙古,而不需要这些塞王,所以以后撤出这些塞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所以说,朱棣五征蒙古是一盘大棋,而不仅仅是为了对付其实已经无力危害明朝的蒙古实力,而是为了整合明朝内部朝局,为削藩做进一步铺垫而已。

参考文献:《龙床·明六帝纪》、《太宗实录》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推出去斩了!少年满面笑容走向刑场,结果因此免罪还升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斩将,朱元璋午门斩子是斩谁的,朱元璋因为什么被提拔

    答案自然是有的,明朝初年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周琬,他的父亲担任滁州牧这个职位,也就是滁州地方的行政长官,原本也是战战兢兢勤于政事,将原本被作为流放之地的滁州给治理得相当兴旺。我们知道欧阳修就曾经被贬到过滁州,并且在那里写下了“环滁皆山也”的千古名句,在古代这是一个有点封闭的地方,毕竟到处都是山嘛。

  • 朱元璋问道士自己寿命几何?道士:比我多一日,朱元璋: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问道士自己的寿命,朱元璋只比道士多活一天,是不是道士死的第一天朱元璋死了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成功的农民起义领袖,推翻元帝国的腐朽统治,建立大明王朝,他的一生经历堪称传奇。朱元璋并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甚至比一般百姓还要不如,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别说上学了,连饭都吃不上,为养活自己,朱元璋很小就开始替地主家里放牛来换取食物。 元朝末期,不仅政治异常腐败,

  • 朱元璋赏给朱棣一名14岁少年,50年后,少年的名字闻名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1368年,朱元璋终于攻破元大都,统一天下,定鼎中原,成为了万人之上的皇帝。但此时的朱元璋依然无法高枕无忧,北边有元顺宗的北元威胁,四川有明玉珍的明夏王朝自立,云南又有梁王的藩镇割据,还有很多事情得朱元璋来操心。 因此,坐上龙椅之后的朱元璋并没有就此懈怠,而是立即开始攘外安内的工作。朱元璋先是将元顺

  • 朱元璋唯一一次暴揍大臣,1.7万字的奏章,有1.65万字都在说废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和朱元璋顶嘴的大臣,朱元璋到底错杀了哪些大臣,朱元璋打钦差大臣

    或许是苦日子过得太多,就这样他立志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做出一定的成就。经过不断地努力奋斗,终于在1368年他成功了,建立了大明王朝,坐在万人之上的位置,受万人瞩目,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一生可谓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坎坷曲折,祖上几代都是以农业为主,很多长辈更是因为拖欠朝廷的税银而过着四处躲避的生

  • 朱元璋给儿子剥桔子吃,母亲却说:快跑,你父皇是要杀了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为什么要剥桔子给儿子吃,朱元璋对儿子说自己小时候的遭遇,朱元璋削桔子给儿子吃

    朱元璋还是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人,曾经他就尝试亲手剥桔子给儿子吃,了解朱元璋的皇后直接就被吓到了,对儿子说道:“快跑,你父皇是要杀了你。”那么朱元璋要杀的那个儿子是谁呢? 他就是永乐帝朱棣。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选择太子方面一直都遵循着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而他的嫡长子就是朱标,所以朱元璋就选择了朱标作

  • 朱元璋立了一条规矩, 被朱棣破坏了, 在崇祯亡国时起了极坏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棣给朱元璋立的规矩,朱元璋为何在临死前连喊三声朱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有什么作用

    上吊的崇祯皇帝 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扫清了北京城外的一切障碍,对北京城形成了包围,崇祯皇帝和很多的朝廷重臣都成了瓮中之鳖,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大军在城外,而在这数十万大军中,有很多人原本是朝廷的人。李自成正对彰义门坐着,身边两位原明朝王爷席地而坐——晋王和代王,李自成带着这两个巨大的战

  • 朱元璋爱民如子?洪武二十三他在南京一次性就屠杀了2万户老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画像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说朱元璋对待官员、士大夫虽然残暴,但是对老百姓却很仁慈。然而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了。朱元璋重典治国,不仅仅是对官员和士大夫这些地主精英,他对普通老百姓也同样是重典治国。而最能凸显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是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在诛杀李善长等勋贵时,还不忘屠杀南京2万户平民老百姓

  • 朱元璋在农夫家避雨时问:您贵姓?他的回答令老朱大喜:封世代为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老朱,朱元璋晚年合集,朱元璋的三个锦囊妙计

    在古代社会,很多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合逻辑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古代人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还因为古代人更加讲究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例如,在野史中朱元璋就干过这么一件事情,当年他平定天下以后,就准备给自己修陵墓。但皇家陵墓不仅仅需要工程师,还需要一支部队负责养马和看守。 当时朱元璋

  • 朱元璋看到菜里有根头发,御厨急中生智回了6字,龙颜大悦还升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吃饭发现碗里有根头发,朱元璋还专门找寻当年的救命恩人,年仅6岁的八皇子朱元璋

    不少历史学家都说,皇帝在封建足以算得上是一种畸形的产物,百姓犯了错是格杀勿论,但皇帝犯了错,却是无人敢问津,这种并非人人平等的人权制度,居然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想想还真是一件让人一言难尽的事。 虽然中国历史朝代有着不少明君,但也有不少昏君,在电视剧中都可以得知,这些皇帝只要是大臣在他们面前说错一句话

  • 朱元璋留下4张底牌,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却自作聪明全给废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朱元璋去世以后,历史迎来了一个分水岭。理论上来说,朱元璋死于洪武31年,那么接下来就是建文元年。但比较有意思的是,建文皇帝在4年战争中惨败收场,所以朱棣接替的朱元璋的位置。 于是,原本在明太祖和明太宗之间有一个建文年号,但是被人无情抹去。明太宗成为了一代传奇,但是建文帝却成为了千古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