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男子为何爱在头上戴花?一个与重阳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宋朝男子为何爱在头上戴花?一个与重阳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510 更新时间:2024/4/28 10:46:07

不过,在遥远的宋朝,男人头上戴朵花,却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而这一习俗,竟跟马上到来的重阳节有很大关系。

下面,让我们回溯历史,看看宋朝男子头上簪花的习俗,以及这个习俗与重阳节之间的关系。

一、宋朝男子爱簪花

将花插在自己的头发或者帽子上,比较正规的说法是簪花。

在描写宋代市井生活的名著《水浒传》中,施耐庵对宋朝男子簪花的情形多有描写,比如:

浪子燕青长得风流潇洒,他的日常打扮就是“腰间斜插名人扇,鬓边长插四季花”;

而插花也不是英俊小生的专利,大名府著名的刽子手蔡庆,他之所以绰号叫“一枝花”,也是因为此人常常爱在头上插一支大红花。

渔民出身的阮小五,跟“风雅”二字肯定没有半毛钱关系,但他也是常常“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鬟边插朵石楠花”。

除了《水浒传》,宋代文人也多有对簪花习俗的描写,比如苏东坡在《惜花》中写道:“沙河塘上插花回,醉倒不觉吴儿哈”。

在《吉祥寺赏牡丹》中,苏东坡这样说:“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苏东坡自嘲,像他这样的老头子也要头上戴花,还不觉得羞愧。

由此可见,宋朝人在头上插花,已经不论男女老少,蔚然成风。那么,这种习俗,究竟是怎样时兴起来的呢?

二、簪花与重阳节的关系

在古代,重阳节的重要性与除夕、清明相比,毫不逊色,这一天甚至被认为是另外一个清明节。登高旅游、祭祖敬老等活动,都是这一天的活动主题。

唐代大诗人王维曾有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千古名句。这句话也让“茱萸”与重阳节紧密联系起来。

古人认为,茱萸气味浓烈,插在头上可以起到祛病驱邪的作用。这也是唐代重阳节人们要“遍插茱萸”的原因。

“九月九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风土记》)

不过,对茱萸这种花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重阳时分,茱萸的花期已过,当时人们插在头上的茱萸,实际上不是茱萸的花瓣,而是花房。

所以,为了烘托节日气氛,表达对过节的喜悦之情,宋代不分男女,都要头上插戴重阳节时节正在盛开的菊花。

宋人喜欢在重阳节戴菊花,在许多诗词作品中就有证明,比如,苏东坡在《定风波·重阳》中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南宋词人范成大,也在《朝中措》中写道:“看了十分秋月,重阳更插黄花。”

宋代的农历九月九日,是“国家法定节假日”,男女老少不工作、不上学,而是要像唐朝人那样“登高处”,头插菊花,享受节日的快乐。

而中国人的节日中,一定少不了酒的陪伴。重阳节到来之时,宋人还要饮用菊花酒,并在酒中寄托消灾避难、延年益寿的美好期望:“饮菊酒,祸可消”,“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此外,宋人簪花习俗的兴起,还与皇家的推波助澜有关。

每逢重阳节,皇宫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端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武林旧事》

重阳节前一天,皇宫之内就摆满了菊花,还要点上菊灯,灿烂夺目,如同正月十五元宵节一样热闹。

而除了摆放菊花、营造节日氛围以外,重阳节庆祝活动中很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皇帝给百官赐宴,并在宴会上给文武百官簪花。

“酒五行,预宴官并兴就次,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与宴官诣望阙位立,谢花再拜讫,复升就坐。”(《宋史·礼志》)

有了皇家的推波助澜,必然使上行下效,簪花现象也就逐渐蔚然成风。

所以,除了重阳节,在其他重大节日,特别是男子娶亲时,也都要佩戴鲜花或者仿生花,而许多男子甚至是四时佩戴,以为时尚。

三、宋朝男子簪花的深层次原因

宋朝男人爱在头上插戴花朵,除了重阳节的习俗影响之外,实际上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深层次原因。

宋朝是在五代十国的混乱中建立起来的,因此,宋代皇帝们特别推崇以文治国,文人的社会地位以及话语权空前提高。

所以,文人们的审美情趣,一定程度上占据了社会的主体地位。

有宋一代,在军事上没有太大建树,在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的战争中胜少负多,被迫以金钱换和平。但另一方面,因为推行“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国策,宋代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没有太大内乱,百姓可以安享太平,这让宋朝看起来像一个耐人寻味的矛盾体。

而置身于这种大环境的宋朝文人们,比我们更能体会到这种矛盾,这也不免让他们产生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忧郁感。

而在文人们眼中,最能代表这种忧郁感的,恐怕就是有可能“朝开夕落”生命无常的繁花了。

总结:因此,宋朝男人爱簪花,既是受重阳节风俗习惯的影响,又是历史风俗习惯的传承,还跟宫廷的推波助澜有关,而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宋人特殊的心理状态。

参考资料:《宋代生活习俗研究》、《宋史》、《武林旧事》《风土记》

更多文章

  • 宋朝士兵每月可以领到多少薪水?以“厚禄”吸引勇武之人踊跃投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军职一览表,宋代士兵俸禄,宋朝低级军官官职一览表

    如果我们穿越到了宋朝,我们走在大街上可能会看到一些特别壮观的招兵队伍。他们这个招收的士兵,他们的要求是怎么样的呢?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了解到那个时候他们需要经过体测,只有过了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军营。他们的体测一般包括量量身高,测试一下眼睛。身高要达到现在的1米7才算及格,你如果长到180cm,那么

  • 宋朝为何那么多“剩男”、“剩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朝剩女严重吗,宋朝剩男的现象,宋朝时期剩男剩女

    通过史料研究,发现宋朝的“剩男”、“剩女”问题的症结一致指向了一个制度,那就是科举制度。宋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延续了唐朝的科举制,其形式与唐朝大体一致,都是进士科最为重要。在宋朝考中进士科的士子通常都可以官至宰相,也正是如此宋朝的进士科又被称之宰相科。在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并不算高,通常每次不过二、三十

  • 姚广孝为何会成朱棣最信任的宠臣?他临死前唯一请求:释放一僧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姚广孝与朱棣的关系,姚广孝死前给朱棣说的什么,历史上朱棣和姚广孝的关系

    姚广孝于1335年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族,他从小聪颖好学,才华横溢,诗词书画样样精通。14岁的他却选择了改行-出家为僧,法名道衍,期间,姚广孝结识了三教九流的人物。并拜了当时的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之学。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选高僧入宫诵经,已是47岁的姚广孝被选中。然而,就

  • 因为这些原因,朱棣迁都北京,同时也给明朝留下了一大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棣为什么迁都北上,明朝朱棣为啥迁都,朱棣为什么要把南京迁到北京

    我觉得,朱棣迁都北京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朱棣对北京有感情北京是朱棣的老巢,当然是原因之一。他10岁就被封为燕王,20岁就藩北京。他在北京生活多年,当然更习惯于北方的生活,对北京也更有感情。而且他是从北京起兵夺取天下的,自然把北京作为大本营。2.南京风水不好,不适宜作都城事实上,明朝君臣觉得南京不

  • 太子朱标为救老师跳入河中,侍卫救回,为何朱元璋将侍卫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标死前朱元璋杀了多少功臣,朱标死了之后朱元璋杀了哪些功臣,朱标死时朱元璋杀了谁

    宋濂是明朝初年著名的文学家之一,才高八斗,不过当时已经告老还乡,结果还是被胡惟庸案牵连进来。照说这样的人应该不会和谋反扯上什么关系,太子朱标也多次为宋濂求情,希望免掉老师的罪。不过朱元璋这个人生性非常多疑,抱着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的策略,坚持要杀宋濂。太子朱标最后见苦苦哀求也没有效果,最后就跳

  • 在宋代,高丽派往宋朝的朝贡使团,都有些什么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朝时期的高丽有多强,北宋时朝鲜使臣,高丽朝贡图

    一、高丽使团中有明确记载判官建隆三年(962)十月,高丽国王王昭:"遣其广评侍郎李兴祐、副使李励希、判官李彬等来朝贡。”开宝五年(972),高丽遣使以方物来献:“进奉使内议侍郎徐熙加检校兵部尚书,副使内奉卿崔邮加检校司农卿并兼御史大夫,判官广评侍郎康礼试少府少监,录事广评员外郎刘隐加检校尚书、金部郎

  • 战国时期强弩射600步,明朝却只能射50步,是科技退化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50步弩射程,明代强弩有宋朝强吗,春秋战国时期的弩有效射程有多远

    其实对于《战国策.韩策一》和《天工开物》里关于弩的描述,虽然讲的是一个东西,但是描述的情况不再一样,这并不是科技退化了,而是其使用的方式不再一样。我们都知道,强弓劲弩是战国时期的主要杀器,各国也竞相研发,以至于把劲弩的射击距离一再提高。到了唐宋时,劲弩的发展到了顶峰。战国中后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

  • 宋朝名臣检阅部队时,士兵们跪称万岁,名臣做了个意想不到的举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朝名臣全表,宋朝皇帝对军人的评价,宋朝官员见皇帝呼万岁吗

    因为张咏手段出众,在治理蜀地的时候,受到了百姓将士们的一致拥戴,因为治蜀,张咏也成为了北宋名臣。北宋初年,四川之地曾经爆发过一系列的动乱,朝廷为了治理蜀地,也是费了不小的功夫,幸而张咏治理能力一流,在平叛的时候做出过卓著的贡献,当时的张咏任职益州知州,也是因此,张咏的名头在当地算是非常响亮的。虽然张

  • 宋朝为何分为南宋和北宋?靖康之变后南宋灭亡皇子即位建立北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南宋靖康之变的背景资料,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建立,宋朝为什么会有南宋和北宋之分

    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后周末帝柴宗训被逼禅位于赵匡胤。赵匡胤即位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全部集中于中央,故国号曰“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位置在北方,所以被后世称之为北宋。宋朝本身并无南北宋之分,只是前一个宋朝被金灭亡了。宋朝有南北之分是由靖康之变造成的,北宋有9个皇帝

  • 诸葛亮刚打了郭淮一个神兵天降,张郃马上还了他一个千里飞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飞郭淮黑科技阵容,曹仁郭淮,诸葛亮和张郃谁更厉害

    一、不进则退关于蜀汉北伐,一直有人以为这是不自量力穷兵黩武,最终耗尽蜀汉国力,加速其败亡。这种观点其实不值一驳。所谓“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无非是魏晋方面人士出于“政治正确”的诋毁之辞,其中可能还包含着对诸葛丞相的恐惧,竟然反被某些人视为定论?东汉十三刺史部,魏占其九而有余:凉州、司隶、并州,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