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成为霸主,最后越国又是怎么消失的?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成为霸主,最后越国又是怎么消失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009 更新时间:2024/1/20 1:47:19

实际上,两国的历史是很久远的,就拿越国来说,越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不过因为一直居于南方,文身断发,过着相对原始的生活,与中原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到了春秋末期,吴越两国开始找寻存在感,越国国君允常和吴国国君阖闾就这样对上了。

[var1]

然后开了两国的战争,两国都在南方,是邻居,自然会争夺各种东西。不过吴国的发展是走在越国前面的,这和两国的地理位置也有关系,吴国更靠近中原,而晋楚争霸之际,很多中原人跑到了吴国,比如巫臣之子和伍子胥的到来,就给吴国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武器。

所以吴国率先强大起来,吴国一强大,越国自然不甘落后,所以允常在位的时候和吴王阖闾之间经常发动战争,打个你死我活。

等到允常去世,勾践刚刚继位,阖闾就趁着越国无暇顾及国外的时候攻打越国,偏偏勾践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他虽然刚继位,但是野心不小,是个能做大事的,他知道如果单靠实力,自己一定不是阖闾的对手,但是拼实力拼不过,可以拼别的啊。

[var1]

等到阖闾大军压境的时候,勾践组成了一支敢死队,直接在吴军面前表演自杀。那场面真的是将吴军镇住了,一个人自杀不可怕,可当很多人一起跑到你的面前自杀,你还能承受得住吗?勾践就利用吴军愣怔的空档,进攻了,然后阖闾被射伤了,伤势严重,只能退军。

阖闾虽然很不甘心,但也知道这次是不能把越国怎么样了,而阖闾没想到的是,他的伤势很严重,以至于就这样一命呜呼了,然后夫差成了无果国君。

吴越之间的仇恨又深了一步,夫差憋着一口气一定要为父亲报仇,几年后果然就大仇得报了,越国差点就灭了国,然后越国的文种就去找夫差跪求放过,本来伍子胥劝住了心软的夫差,但是架不住越国收买了太宰嚭,最终说服夫差放勾践和越国一马,要是让阖闾知道,很可能会气得吐血。

[var1]

越国的这次惨败对勾践来说是致命一击,同时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他看到了越国和吴国的差距,让他知道了吴越之争中,越国的劣势。勾践带着妻子以及范蠡在阖闾墓前做了三年的奴仆,然后回到了越国。回到越国的勾践卧薪尝胆,在文种和范蠡的辅佐下终于让越国强大起来,并成功攻灭了吴国。

吞并了吴国的土地后,勾践越过黄河,开始和中原打交道,与齐国和晋国等大国相交,向周天子纳贡,履行大国职责,以至于:

“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var1]

勾践时代的越国成为春秋晚期的霸主,不断向中原学习,加强同中原的联系,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连周天子都赐了胙肉。公元前465年,勾践去世。之后的越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看似风平浪静,与中原各国也有冲突和战争,但相对来说较少。

而随着越国国内政治的成熟和僵化,弑君行为屡有发生,内耗严重,而中原诸国则经历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之后,纷纷变法图强,开始了兼并战争。越国的发展很显然慢了很多,内乱将越国从强国一步步往后拉,而越国的都城也从琅琊开始往南撤,一直撤回到原来的会稽。

时间很快到了越王无疆时期,无疆也是一位有野心的越国国君,他试图继续北上参与到中原的兼并战争中去,他的第一个目标是齐国,等他准备好兵力攻打齐国的时候,齐威王派出了使者到越国,告诉越王无疆,他最应该攻打的不是齐国而应该是楚国,使者将当时的各种局势分析给无疆听。

[var1]

无疆听完之后觉得对啊,攻打楚国似乎离自己的终极目标更近一些,于是他就发兵攻打楚国。无疆的来犯正合楚威王的意,楚国谋划灭越已经好几年了,一直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没想到这机会就自己找上门了。结果就是:

“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

这基本就是一场灭国战,越王无疆被杀,吴国原来的土地一直到浙江一带都成了楚国的地盘。属于越国的地盘只剩下了那么一点点,而无疆的儿子只能更加往南龟缩,几个儿子纷纷占地称王,虽然他们之间争斗不断,但都整齐划一的臣服于楚国。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秦国灭掉楚国之后,而“始皇二十五年,降越君,置会稽郡。”从此越国就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所有诸侯国一样,灰飞烟灭。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中弱小的燕国为什么有胆量向齐国复仇?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燕国齐国,战国七雄燕国谋士,二分钟带你了解战国七雄之燕国

    [var1]燕齐两国的仇恨始末燕齐两国原本算不上世仇,甚至春秋时期齐国对燕国还有复国之恩。进入战国时期,田姓齐国就开始对燕国有攻伐之举。但燕齐两国的大仇还要从齐宣王说起:公元前333年,将魏国的霸业打垮的齐威王去世,其子齐宣王继位。第二年就出兵伐燕,取十城,后来又将这十座城池归还了燕国。但也暴露了齐

  • 为什么荆轲刺秦失败,是因为他缺了他等的人么,还是因为其他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荆轲为什么答应刺秦,刺秦失败的荆轲,荆轲为何愿意刺秦

    [var1]坐在咸阳宫首席上的秦王看似面不改色,其实内心早就乐开了花,他刚刚指挥秦国大军踏平了赵韩两国,现在国内正在积极调养生息,屯兵备战燕国。现在荆轲带着巨大的诚意来主动向秦国势弱,嬴政心里其实是求之不得的,因为这样不仅仅免除了长途征战的巨大物质消耗,也可以免除秦国将士的损耗。,这场本该别开生面的

  • 雍正赐给弘历一块白水煮的肥肉吃,弘历吃完后,为何就被立为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雍正是怎样为弘历除去障碍的,雍正皇帝对弘历的态度,雍正死前为什么要照顾弘历

    这个人也不是别人,正是雍正的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康熙当时对雍正很看重,雍正也非常给力,他和老十三帮雍正干了很多的实事。但是这些还不足以让康熙选雍正做接班人。在康熙犹豫的时候,弘历的出现让康熙皇帝非常喜欢,康熙出巡也要带着弘历,而且打猎也带着弘历,足以看出康熙对弘历的喜爱。其实康熙喜欢弘历的原

  • 为什么北伐军只打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而不打阎锡山等军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都被谁灭了,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谁最厉害,张作霖打不过吴佩孚吗

    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民国时期的军阀!军阀其实都是来源于清末新军,不同的在于中央和地方,中央就是北洋新军,演变为北洋军阀,而地方就是地方新军,形成地方军阀如桂系军阀、滇系军阀。在袁世凯死前,孙中山就联合蔡锷等地方军阀发起“护国”“护法”等反袁反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袁世凯、蔡锷他们这一辈的死

  • 鼎盛时的洪秀全为何被击败?不是清军的强大,而是自身的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洪秀全和清军谁厉害,洪秀全为什么不怕清军,洪秀全娶了2000多个老婆视频

    经过“太平天国”的撼动,清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走上了下坡之路。从规模上看,洪秀全的才能是值得肯定的,毕竟敢于在清朝这个庞然大物的屁股上狠狠地拽了一下,这一拽,让清朝感到了痛,痛到骨髓里,痛到发尖上。从一个落地秀才,到一个小学教师,最后成为了“太平天国”的领袖,两年之内就从广西一路北上,席卷了大半个清朝

  • 被称“和珅专业户”,三婚娶小20岁娇妻,混血外孙跟儿子仅差半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和珅9个老婆照片,和珅的九个老婆哪个最好看,和珅最宠爱的老婆

    这个位于北京中心地区的四合院,本身就是一个平常人不敢想象的地方,而且王刚还将里面装点的非常华丽,而且是极具品味的,并没有暴发户的气息,网友们纷纷感慨,王老师不仅演和珅出了名,戏外也活的如同和珅一般,也因此被称为“和珅专业户”。这位现年七十一岁的老艺术家,确实是个传奇人物,三婚娶小20岁娇妻老来得组,

  • 清朝的“二品大员”和今天的什么职务相当?这级别,你可能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二品大员一览表,中国清朝二品大员名单,清朝二品官员是什么

    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依然存在,这也是大多数普通人能够改变人生的唯一机会。一般考取功名的才子都会进行殿试,随后皇帝给这些才子分配相应的官职,任职期间如果表现出色则有机会得到晋升,这也是多年以来的规矩。 不过即便在朝为官也有高下之分,清王朝的官僚等级体系极为森严,总共有

  • 清朝灭亡后,漂亮格格都嫁给了何人?后代很多都做了大明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灭亡后格格们都嫁给了谁,清朝最惨格格是谁,贝勒和格格们的后代

    清王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者是满族人,清王朝对于皇族有着特殊的称呼,皇帝的女儿统称为格格,也就是公主。满清格格的生活十分奢侈,她们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更能接受最尖端的教育,是无数女孩羡慕的对象。不过清王朝在1911年被正式推翻,清朝灭亡后格格们的去向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她们中许多人

  • 清朝最穷状元,殿试时在考卷上写8字,皇帝看后落泪:状元就你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最穷状元一览表,清朝科举状元真实故事,清朝最感人的状元

    基本上能够成为状元的人,在文韬武略方面都会有很杰出的成就,而清朝时候的这个状元,他之所以能够成为状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运气,这个人就是光绪二十一年的状元骆成骧。 骆成骧于1865年出生在云南,他七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唯有与父亲相依为命,但他的父亲不善处理财务工作,家境很快陷入困窘之中,以至于

  • 清军入关后京官南逃,为了笼络人心,多尔衮做了哪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多尔衮的真正死因,范浩正永平城大战多尔衮,多尔衮在清军中的口碑

    在当时,选择并不困难,因为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和大顺政权有着本质的区别,很多人处于民族大义而不愿意投降清朝。清朝吏部左侍郎在奏疏中写道:“大清入来,规模宏大,安民和众,恩已着矣。而京官南去不返,似怀避地之心;高人决志林藏,似多避世之举。”很多原明朝官员在清朝入关后或选择南逃投奔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