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一看古人在战争中所具有的大智慧。请一起打开历史的画卷,共同煮酒论英雄吧。话说那著名的“夷陵之战”则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经过此战之后蜀汉悲痛的损失了大量的优秀中青年将领和谋士,直接造成了蜀国一方在继关羽失掉荆州后又一次的元气大伤。
这一战过后造成的人才的大量断层导致蜀汉在战事的中后期人才难寻。这一场战役又是一场被评论家称为“积极防御”的成功经典战例。世人通过《演义》、《三国志》知晓,陆逊是通过酣畅淋漓的“火烧连营”才赢得了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
但很多读者可能并不知道的是,火烧连营的战术并非陆逊一时兴起凭空所策划出来的,而且陆逊为了实施这个难度很大的计策也苦苦的等待了很长的时日,他曾一度对蜀军的连营愁眉苦脸而束手无策。最终,东吴的陆逊在火攻敌军之前,曾出做了这般的一个行动,就此决定了后来大战的大获成功。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举动呢?且看!
若是论及这位陆逊在火攻前具体做了什么策略,我们首先还得从小说《演义》开始一步一步的讲起!在这本《三国演义》之中,诸葛军师刚出山时就曾在博望坡之战而一战成名打出了名堂,而在这一场为自己造势的战斗中,诸葛亮深谋远虑的命令手下的赵云和刘备都只许战败,绝对不许胜!这又是为何呢?军师到底有何打算呢?
其中原因并不复杂,那就是要来一个“烟雾弹”用以麻痹欺骗敌人,让对手飘上天而彻底的麻痹大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而当时正是因为颇具身份的主公刘备亲自策马出战迎敌,才引得夏侯惇一时头脑发热而不顾他人的极力劝阻,直接朝玄德飞速的追击上去,这就正中了诸葛亮的下怀而中了埋伏!
而在实际之上了,作者罗先生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一番描写则是为了便于读者们的理解而将计谋铺垫的通俗化。在实际的这一番残酷的征战之中,要欺骗敌人进入自己的埋伏圈实则并没有这般的容易,但陆逊何许人也?绝非等闲!
此子最善于战场之上玩虚实的结合,因此在与刘备大军对峙的胶着过程中,陆逊最初的做法是保持冷静、静观其变,这就是兵法所言的所谓疲兵之计。而在此之后陆逊又是怎么做下一波的行动呢?陆大指挥官看见对手刘备的营地一时之间难以攻破,找不到太大的破绽,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便做出了如下的一系列行动。
陆逊先攻打一营,因战事不利于己方而选择败退走。在这一次战败之后呢,东吴的很多谋士、将领心疼手下阵亡的士兵,于是纷纷劝诫指挥官陆逊不要再做这样的无意义的冒险进攻了,这样的举动不过是在平白无故的损耗吴国的兵力罢了。
但这个时候作为战略总指挥的陆逊,其实在心里头有自己更为深的算盘。他和手下所想的不同。而上一次的战败其实只是陆迅有意而为之。为何?他只想要一点,那就是让战争对手刘备对他轻视。这样一来刘备就会觉得陆逊的智慧、能力,不过泛泛之辈罢了。
从后来的故事中我们也知道,正是由于刘备对陆逊落下了这样刻板的印象。才导致自己的连营被其火烧了整整700里,实在是让各位看官大跌眼镜、瞠目结舌。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复盘,再试想一下:假如没有之前的那一败,刘备对陆逊就会保持一定程度的重视。
戎马一生的刘玄德就很可能不会放下之后疏忽大意的战略性错误,从而被吴国的军队一举击破。当然我们客观的说,陆逊的胜利绝不仅仅在于对手的一时麻痹更是因为其率领的吴国大军两栖作战立体进攻,互相配合穿插的行动,层层递进,从而切断蜀军的一系列部署,才能最终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