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说明朝和蒙古的关系。
明朝和蒙古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太祖、明成祖时期,属于拉打结合;第二阶段是从明英宗到明世宗时期,属于互有攻防;第三阶段则是隆庆之后,双方达成和谐关系。
明太祖、成祖时期,明朝的军事实力强大,数次北伐几乎是追着蒙古人在打。但是,二位祖也不是一味地再打,而是一边打击蒙古的统治者,一边拉普通的蒙古部族。所谓的“拉”,就是制定了很好的民族政策,同时雇佣这些蒙古人为自己作战。这样做,给了那些普通的蒙古部族一定的实惠。所以在几次北伐之时,甚至出现了蒙古人自己打自己的情况,明朝则是坐收渔翁之利。
从明英宗到世宗时期,明朝的战斗力不断下降,在和蒙古的对抗中经常落入下风,损失很大。很多人认为明朝解决蒙古问题费力,主要也就是说的这一阶段。但是,蒙古人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他们要的,就是榷场,也就是能够和大明朝展开商贸交易。所以在一些非战争时期,明朝也能依靠榷场稳住蒙古人。
隆庆之后,明朝和蒙古的首领俺答达成了封贡协议,设立了常规性的榷场,让边贸成为常态。从此以后,蒙古人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也就不再来捣乱了。只不过,这种封贡贸易,还是大明吃亏。
从以上我们对三个阶段的大致解说能得出结论:对付蒙古人,足够的武力不如边贸好使。
我们再来说说清朝和蒙古的关系
清朝在兴起之初,和蒙古的关系并不好,甚至双方长期处在一个互相攻战的状态。而且这一阶段,清朝的前身建州女真甚至数次被蒙古人击败。堂堂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甚至连蒙古的科尔沁一个部落都搞不定。清朝不是不想跟蒙古搞边贸,而是真的搞不起,清朝自己太穷了。那么怎么办呢?努尔哈赤用了一招少数民族特有的招数:通婚。他给自己和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分别娶了科尔沁部的女人,还让自己的女儿嫁给科尔沁部的贵族,让双方的血脉互相交融。而蒙古人比较实在,除了认钱之外,还认亲戚。所以在这一番操作后,强大的科尔沁部和清朝关系和谐了。而清朝也开始集中力量,对付蒙古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林丹汗。在解决了林丹汗之后,其儿子额哲降清,这就解决了大部分蒙古问题。
等到清朝建立之后,除了和蒙古的通婚依旧之外,互市也开始了。原本,这样的巩固已经是基本解决问题了。但是,清朝皇帝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又使出了一个绝招:宗教。
蒙古地区,由于当年俺答汗和西藏大喇嘛索南嘉措交好,索南嘉措许下誓言,自己的转世必在俺答汗的子孙当中。后来在索南嘉措圆寂后,俺答汗果然又得了一个孙子,取名云丹嘉措,成了藏区黄教格鲁派的活佛。从那一刻起,黄教和蒙古就结成了紧密的联盟。
清朝皇帝得了天下,立刻也把自己的国教改成了藏传黄教。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真的信奉这一宗教,而是专门为了向蒙古示好。用康熙皇帝的话说,叫做:“兴黄教以安众蒙古”。蒙古人的宗教信仰之心非常虔诚,看到清朝和自己信奉同一宗教,自然不会再有异心。
从上述的情况可以看出,清朝为了解决蒙古问题,其实只比明朝多做了两点,就是通婚和宗教。而这两点,恰恰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明朝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这可能也就是清朝和蒙古相安无事将近三百年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