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却有位三品官让满朝文武百官战栗,没有敢挑战他权威的人,他是谁呢?又为什么会让其他官员这样害怕呢?
“神探”狄仁杰
这位三品官就是狄仁杰了。狄仁杰在历史上确实担任过大理寺丞,主管刑狱案件,帮助过许多无辜百姓保全性命,可是他的本职并不在此,之后的多次升迁更多的是主管民政和钱财的宰相,刑狱只不过是附带的罢了。狄仁杰早年参加科举,明经及第,由此踏入官场。狄仁杰政治生涯前期一直和刑狱官司打交道,先后担任法曹和大理寺丞,之后才慢慢转向民政和其他方面,在各个地方积累经验和功劳,转至京官,开始了拜相之路。
一直到武则天篡位,狄仁杰这才得到彻底的提拔,一跃成为中枢宰相,手握权柄。武则天对狄仁杰很信任,大小事宜都要询问狄仁杰的意见。来俊臣等酷吏诬告狄仁杰等人谋反,罪责已经公布,可是武则天依旧不愿意相信,亲自审讯狄仁杰,最后帮助他洗清冤屈,免去了牢狱之灾,只被外贬为彭泽县令。
狄仁杰的贬斥生涯没有持续多久,风头过后武则天又想起了他,提拔他为魏州刺史,负责抵御契丹的侵扰。靠着这份功劳,狄仁杰很快又进入中枢担任宰相,权势和地位不可同日而语,把武则天交到手中的摊子得井井有条,愈发受到武则天的信赖。狄仁杰去世于久视元年,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很悲痛,宣布废朝三日,给予狄仁杰很大的哀荣。之后的数位唐朝皇帝也对狄仁杰敬重有加,不断加深他的身后名,甚至一直到后来的朝代也经常提起狄仁杰的名字,他的贤明值得信赖。
三品官却令百官惧怕
狄仁杰一生最大的官职要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拗口,按照现代理解的话可以说是皇帝为了平衡相权,选拔官职较低的官员承担具体事务,分割宰相的职权,从而达到皇权压倒相权的事实。
狄仁杰担任的这个官职就是这样来的,武则天本身得位不正,再加上是女帝,满朝文武实际上都不值得信赖,所以她就一直提拔自己信任的官员充当宰相,强化自身的权威,削弱宰相的影响力,稳住朝堂局势。所以说狄仁杰的本官就是三品,只不过受到皇帝的信赖和越级提拔,承担了宰相的一部分职责,有了宰相的“实”,同时受到百官的认可。
如果只看唐朝的话,就可以发现唐朝中前期的皇帝一直在使用这种方法掺沙子,不断用低品阶的官员负责高阶官员的职责,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狄仁杰虽然只是一个三品官,可是他因为掌握具体权责,手中有权利,所以不比正牌宰相差。另一方面,唐朝的某些官位设置得很奇怪。唐朝遵循三省六部制度,名义上的文官领袖是尚书令,可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担任过尚书令的职位,所以为了避讳,后来者没有再设置过尚书令,尚书省一直以尚书左右仆射担任主官。
中书省的主官叫做中书令,武则天时期为了彰显自己和唐朝的不同,把一些官职改名,中书省改为凤阁鸾台,狄仁杰担任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这个部门的主官,是名副其实的宰相,具有宰相的所有权利。至于说比宰相更大的太傅、太师、司空等职位只是空头名号,并没有实际意义,更多的是荣誉头衔,实权依旧掌握在宰相手中。这样一说就可以理解狄仁杰的品级虽然只有三品,但已经位极人臣,因此就会让文武百官那么惧怕。
李唐的忠实拥护者
狄仁杰不仅是让百官惧怕,他的品行和言行也值得称赞,是当时的楷模,受到人们的追捧。狄仁杰虽然深受武则天的信赖,可是他没有忘记自己是李唐臣子的身份,一直是李唐皇室最忠实的拥护者,始终不忘恢复唐朝的荣光。
武则天晚年的时候,对继承人的事情很敏感,同时内心也很矛盾,当时武则天本人也十分犹豫是立自己的武姓侄子为太子,还是立自己的李姓儿子为太子。狄仁杰正面回答反而是顾左右而言他的说道:“倘若立陛下之子为太子,可千秋万岁之后配享太庙;如若是立侄子为太子,自古以来未曾听闻有姑母配享太庙的;”这句话打中了武则天的软肋,她本人对自己的身后名很在意,对于后世的评价也十分上心,所以再度迟疑了。狄仁杰不仅自己劝说,而且还发动其他同僚臣子一起发力,不断在武则天耳边轰炸,最后武则天还是妥协了,将儿子李显立为太子。
狄仁杰对唐朝有着巨大的贡献,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凭一己之力将武周时代成功带回到李唐时代的正轨,也间接影响了李唐王朝的国祚时间!如果不是如狄仁杰这样的股肱之臣的付出,李唐王朝甚至可能就此崩塌。虽然狄仁杰问心无愧,自认大唐忠臣,可是太子李显并不这样认为,反而逐渐疏远了他,狄仁杰的忠心没有得到回报。
狄仁杰不在乎这些,他一心为国,只要自己做了应该做到事情,做到问心无愧,那么他就愿意为此付出代价。总而言之,不管中间的过程多么曲折,最终在狄仁杰的建议下,李显重新回到朝堂,成为了下一任的接班人。
结语:狄仁杰在李唐和武周的政治漩涡中不断斡旋,在两股政治势力间反复挪移,在自己范围内做到了最好,没有辜负臣子的本分。一方面狄仁杰兢兢业业,做好武则天赋予自己的宰相职责,另一方面他也不忘李唐,一心拥护李家皇帝回归,这份忠心与赤诚令人感动。作为一名官员,狄仁杰以三品官的身份做到了最好,他无愧于自己的名声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