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有位官员不过是个三品官,却令文武百官都惧怕,这是为何?

唐代有位官员不过是个三品官,却令文武百官都惧怕,这是为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945 更新时间:2023/12/30 23:43:49

唐朝却有位三品官让满朝文武百官战栗,没有敢挑战他权威的人,他是谁呢?又为什么会让其他官员这样害怕呢?

“神探”狄仁杰

这位三品官就是狄仁杰了。狄仁杰在历史上确实担任过大理寺丞,主管刑狱案件,帮助过许多无辜百姓保全性命,可是他的本职并不在此,之后的多次升迁更多的是主管民政和钱财的宰相,刑狱只不过是附带的罢了。狄仁杰早年参加科举,明经及第,由此踏入官场。狄仁杰政治生涯前期一直和刑狱官司打交道,先后担任法曹和大理寺丞,之后才慢慢转向民政和其他方面,在各个地方积累经验和功劳,转至京官,开始了拜相之路。

一直到武则天篡位,狄仁杰这才得到彻底的提拔,一跃成为中枢宰相,手握权柄。武则天对狄仁杰很信任,大小事宜都要询问狄仁杰的意见。来俊臣等酷吏诬告狄仁杰等人谋反,罪责已经公布,可是武则天依旧不愿意相信,亲自审讯狄仁杰,最后帮助他洗清冤屈,免去了牢狱之灾,只被外贬为彭泽县令。

狄仁杰的贬斥生涯没有持续多久,风头过后武则天又想起了他,提拔他为魏州刺史,负责抵御契丹的侵扰。靠着这份功劳,狄仁杰很快又进入中枢担任宰相,权势和地位不可同日而语,把武则天交到手中的摊子得井井有条,愈发受到武则天的信赖。狄仁杰去世于久视元年,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很悲痛,宣布废朝三日,给予狄仁杰很大的哀荣。之后的数位唐朝皇帝也对狄仁杰敬重有加,不断加深他的身后名,甚至一直到后来的朝代也经常提起狄仁杰的名字,他的贤明值得信赖。

三品官却令百官惧怕

狄仁杰一生最大的官职要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拗口,按照现代理解的话可以说是皇帝为了平衡相权,选拔官职较低的官员承担具体事务,分割宰相的职权,从而达到皇权压倒相权的事实。

狄仁杰担任的这个官职就是这样来的,武则天本身得位不正,再加上是女帝,满朝文武实际上都不值得信赖,所以她就一直提拔自己信任的官员充当宰相,强化自身的权威,削弱宰相的影响力,稳住朝堂局势。所以说狄仁杰的本官就是三品,只不过受到皇帝的信赖和越级提拔,承担了宰相的一部分职责,有了宰相的“实”,同时受到百官的认可。

如果只看唐朝的话,就可以发现唐朝中前期的皇帝一直在使用这种方法掺沙子,不断用低品阶的官员负责高阶官员的职责,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狄仁杰虽然只是一个三品官,可是他因为掌握具体权责,手中有权利,所以不比正牌宰相差。另一方面,唐朝的某些官位设置得很奇怪。唐朝遵循三省六部制度,名义上的文官领袖是尚书令,可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担任过尚书令的职位,所以为了避讳,后来者没有再设置过尚书令,尚书省一直以尚书左右仆射担任主官。

中书省的主官叫做中书令,武则天时期为了彰显自己和唐朝的不同,把一些官职改名,中书省改为凤阁鸾台,狄仁杰担任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这个部门的主官,是名副其实的宰相,具有宰相的所有权利。至于说比宰相更大的太傅、太师、司空等职位只是空头名号,并没有实际意义,更多的是荣誉头衔,实权依旧掌握在宰相手中。这样一说就可以理解狄仁杰的品级虽然只有三品,但已经位极人臣,因此就会让文武百官那么惧怕。

李唐的忠实拥护者

狄仁杰不仅是让百官惧怕,他的品行和言行也值得称赞,是当时的楷模,受到人们的追捧。狄仁杰虽然深受武则天的信赖,可是他没有忘记自己是李唐臣子的身份,一直是李唐皇室最忠实的拥护者,始终不忘恢复唐朝的荣光。

武则天晚年的时候,对继承人的事情很敏感,同时内心也很矛盾,当时武则天本人也十分犹豫是立自己的武姓侄子为太子,还是立自己的李姓儿子为太子。狄仁杰正面回答反而是顾左右而言他的说道:“倘若立陛下之子为太子,可千秋万岁之后配享太庙;如若是立侄子为太子,自古以来未曾听闻有姑母配享太庙的;”这句话打中了武则天的软肋,她本人对自己的身后名很在意,对于后世的评价也十分上心,所以再度迟疑了。狄仁杰不仅自己劝说,而且还发动其他同僚臣子一起发力,不断在武则天耳边轰炸,最后武则天还是妥协了,将儿子李显立为太子。

狄仁杰对唐朝有着巨大的贡献,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凭一己之力将武周时代成功带回到李唐时代的正轨,也间接影响了李唐王朝的国祚时间!如果不是如狄仁杰这样的股肱之臣的付出,李唐王朝甚至可能就此崩塌。虽然狄仁杰问心无愧,自认大唐忠臣,可是太子李显并不这样认为,反而逐渐疏远了他,狄仁杰的忠心没有得到回报。

狄仁杰不在乎这些,他一心为国,只要自己做了应该做到事情,做到问心无愧,那么他就愿意为此付出代价。总而言之,不管中间的过程多么曲折,最终在狄仁杰的建议下,李显重新回到朝堂,成为了下一任的接班人。

结语:狄仁杰在李唐和武周的政治漩涡中不断斡旋,在两股政治势力间反复挪移,在自己范围内做到了最好,没有辜负臣子的本分。一方面狄仁杰兢兢业业,做好武则天赋予自己的宰相职责,另一方面他也不忘李唐,一心拥护李家皇帝回归,这份忠心与赤诚令人感动。作为一名官员,狄仁杰以三品官的身份做到了最好,他无愧于自己的名声和职责。

更多文章

  • 商朝为何会失败,原来是纣王听信妲己杀了这位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追求与目标,那就是推翻的残暴的商纣王的统治,而在正史记载当中,商纣王的形象也是非常残暴的,比如说他发明的炮烙之刑就非常残忍,炮烙是将犯了错误的人放在一个烧红的大铁板上,直到犯人忍受不住疼痛,最终被活活烧死。妲己和纣王看到这里是不是让人感觉头皮发麻呢?其实除了周武王之外,还有很多王公

  • 元始天尊已经传多样法宝给姜子牙,陆压为何还把斩仙飞刀送给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元始天尊最怕的三个人,斩仙飞刀的图片,陆压斩仙飞刀有多厉害

    “不去蟠桃飧寿乐,不去玄都拜老君,不去玉虚门上诺。”的陆压道人,早已“修行得道混元初,才了长生知顺逆。”已经不生不灭的陆压,本可以不问世事,游遍三山五岳;然而他却没有闲坐,几次三番下山帮助姜子牙助周伐纣,共渡“封神榜”初次登场,陆压便使用法宝斩仙飞刀斩杀''烈焰阵''阵主白天君,并授钉头七箭书予姜子

  •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崛起,周王室为何不能像诸侯国一样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制度的最优状态我觉得是一强多弱的情况下是最好的,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只有中央政府一强各个诸侯国才会积极听从命令。要是有两强或者多强的话就容易出现有地方诸侯不服你中央号令,但是中央去打又不一定能打的过,时间久了中央的权威性就会下降,同时其它小国就会出现观望和不服从命令的情况。因此这在当时看起来很先

  • 诸葛亮最佩服管仲,除此外曾极力向刘备举荐这个谋士,却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备身边的谋士排名,诸葛亮对管仲的评价,诸葛亮管仲哪个厉害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一生致力于伐魏大业,志在统一中原,以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讲诸葛亮塑造成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五行、晓八卦、精兵法、善谋略、有道术的人物,让读者每每读来,都会产生“诸葛亮真乃神仙一般的人物”这种感觉。[var1]诸葛亮最佩服的应该是管仲。不论是《三

  • 诸葛亮五次北伐,威震魏国关中,魏国为何会先灭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魏国蜀国吴国实力对比,天水属于蜀国还是魏国,诸葛亮北伐魏国死了多少人

    [var1]蜀国的实力本就弱于魏国,但却一直以正统自居。因此蜀汉政权便一直希望能够消灭曹魏,重新入主中原,并最终消灭东吴,再度一统天下。于是就有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行动,其后又有了姜维九伐曹魏的战争,而这些战争行动却并没有夺取中原寸土,反而透支了蜀国国力。故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便有了《出师表》中

  • 诸葛亮为什么不自比更厉害的韩信萧何,而自比管仲乐毅?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诸葛亮与管仲乐毅对比,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真的么,诸葛亮真正有史可查的贡献

    [var1]这一下,管仲就开始辅佐公子小白打天下了,先是灭掉了实力很小的谭国。随后与鲁国交战,连胜三场,鲁国被迫将遂邑给了齐国。齐国和鲁国会盟,结果鲁国大将曹沫劫持了小白,要求齐国归还占领的鲁国土地,小白只得答应。曹沫弃了匕首,放了小白,小白想反悔,管仲说大国不可失信,于是还了土地。郑国发生内乱,郑

  • 秦国的军事力量,是怎么做到扫灭六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国灭六国的兵力,秦国为什么能平灭六国,秦国是怎么灭六国统一的

    秦国前前后后有着500多年的周期时间,一开始公元前770年,秦襄公率领兵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周天子下诏分封秦襄公。 也就是这样的天子赏赐,秦国才正式成为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到了秦穆公统治阶段,歼灭西戎部落,一举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紧接着到了战国初年,秦国也经过百年的下坡路,导致魏国趁机夺取了河西大

  • 魏国是因为什么开始衰弱的,原因又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魏国何时衰弱的,魏国从建国到灭亡的经历,魏国为什么灭亡了

    在战国时候,总共有七个国家实力是最强大的。不过最后却是只有秦国才统一了各个国家。战国前后经历的时间非常的长,达到了几百年。魏国是七国里面第一个有制霸天下实力的国家,不过魏国的霸权并没有延续很久,在100多年之后,它们就开始衰落了。那魏国是因为什么开始衰弱的呢,原因又有哪些?[var1]说起这个问题,

  • 马陵之战成为战国中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孙膑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孙膑马陵之战的计策,马陵之战孙膑获胜的原因,马陵之战孙膑出了什么计策

    [var1]在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弥补在桂陵之战损失,派军队进攻邻近的韩国。韩国不是魏国对手便想齐国请求支援,派遣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答应救援后便派军队前往韩国了。在战事初起时,过早出兵势必对齐军不利,所以在征求孙膑的建议后,决定先坐山观虎斗,等待魏韩两军大干一仗后才出军支援,这样以来也是一箭双

  • 马陵之战后为何魏国实力下滑那么快?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魏国马陵之战视频,马陵之战魏国死了多少,马陵之战魏国最新消息

    [var1]战争这个词很好的体现在了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期本来有许许多多的国家,后来却只剩下了区区那么十几个,几十个这样的结果不免令人深思。原来在国家有很多个的时候,每个国家的实力都相对较弱小。这样的话,大家都希望尽可能的保全自己,而不会挑起战争,就算有那么一个两个的强国,周围的地过也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