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三月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尽,两个月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史称弘光帝,但是弘光政权也仅仅存在了一年就被清军消灭了。而后,朱元璋远支后裔唐王朱聿键在福建登基称帝,改元隆武,这就是隆武皇帝。隆武帝在登基前历经磨难,曾经坐过两次牢,在登基前一年才刚刚被弘光帝从凤阳高墙中释放出来,所以他根本没有自己的根基和班底,他能够即位称帝,完全是依靠了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俩,郑氏兄弟原是福建沿海的海盗,后被明朝招安,借助官方的名义打压其他海盗势力,最终成了独霸福建沿海的实力派。
南明世系表
拥立了隆武帝之后的郑芝龙特别跋扈,他密切监视着隆武帝的一举一动,甚至派儿子郑森(也就是后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到隆武帝身边做侍卫,以便监视隆武帝,对于隆武帝的命令他也是阳奉阴违,对自己有利的命令会马上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命令则敷衍了事。对隆武帝都如此,那么郑芝龙对于其他大臣更是有恃无恐了。
郑成功
隆武政权刚刚建立不久,大臣们就为朝班站立顺序发生了争执,郑芝龙认为自己有拥立之功,隆武帝之所以能够登上帝位并守住福建之地都是自己手下军队的功劳,所以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站在首位,率领大臣们朝见皇帝。但是这引起了内阁大臣们的不满,于是内阁首席大学生黄道周就对其发动反击,反对郑芝龙站在首位。黄道周作为儒学大家,这点朝廷礼仪根本难不倒他,他很快就找到了反驳郑芝龙的理由——明朝自开国以来,从来没有勋臣位列班首的先例,所谓勋臣就是指立下军功(如开国、靖难、拥立)的武将,很明显郑芝龙就是勋臣,按照惯例没有站在首位的先例。
上朝的明朝大臣
而隆武帝也并非昏庸的君主,他深知郑芝龙的飞扬跋扈,如果不打压的话将来局面更加无法控制,于是他就支持了首辅黄道周的意见,没有同意郑芝龙站在班首的要求。虽然此事在皇帝的亲自干预下平息了,但是隆武朝首席文武大臣之间已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就为后来黄道周被迫出走抗清埋下了伏笔,而最后黄道周在没兵没粮的情况下兵败被俘,不屈而死。而手握大军的郑芝龙则选择了投降清朝,与儿子郑成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路。
黄道周
参考文献:顾诚《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