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原本是横行在中国东南沿海、日本海和东南亚的海盗、海商集合体,富可敌国,在东南一带影响力极大,崇祯年间,郑芝龙被明朝招安,从此为明朝镇守福建沿海。但是郑芝龙对明朝并非忠心不二,他只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清军入关之后,先后消灭了李自成和江南的弘光政权,清军继续向福建进发,郑芝龙企图在清朝依然能够独掌地方大权,便选择投降清朝。结果,清朝背信弃义,推翻了之前答应郑芝龙的条件,还将郑芝龙掳去北京软禁了起来。
郑芝龙
郑芝龙被清军掳走,留下了郑氏军队四分五裂,被他的几个弟弟和儿子分别瓜分,郑成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经营着,最终收编和联合了几位叔父,渐渐坐稳了郑氏集团的头把交椅。但是随着军队的不断扩大,郑成功占据的福建沿海几个府县已经不能满足军队的粮饷,于是郑成功便打算到清朝占领的广东沿海一带去筹集粮饷,号称“屯田”。
1651年初,郑成功率部队向广东惠州一带进发,为了扩大此次行动的影响力,郑成功号称自己此去是为了“勤王”,而勤王的对象则是两广的南明永历皇帝。谁料,前线还没取得胜利,后方就遭到了清军的投降,清朝福建巡抚和总兵等人趁着郑成功率军队出征、后方空虚之时,派出军队袭击了郑成功的根据地中左所(今厦门),中左所守军不敌清军,被清军占领。清军占领后掳走了郑氏两代所积攒的大批财物,而中左所内的郑军眷属也遭到了清军的迫害。
1651年形势图
不久,后方中左所遭到袭击的消息传到了前方,郑成功大惊,而随军将士更是哭声满地,他们都为在中左所的亲眷担忧,一致建议郑成功班师回中左所。
但是郑成功却对着全体将士说道:“奉旨勤王,今中左既破,顾之何益?且咫尺天颜,岂可半途而废?国难未报,遑顾家为?”郑成功表示中左所已经被清军所迫,现在赶回去也没什么帮助了,而且我们现在离永历皇帝那么近,却半途而废,不能觐见,实在可惜。虽然郑成功的这番话“冠冕堂皇”,但是全体将士们只关心家人的死活,哪关心去见什么皇帝,而且这个皇帝与自己好像也没有太大关系。
面对群情汹涌的将士,郑成功也不敢执意坚持,于是只能下令班师回救中左所,班师之前,郑成功向南拜别,道:“臣冒涉波涛,冀近天颜,以佐恢复,不意中左失守,将士思归,脱巾难禁。非臣不忠,势使然也。”
郑成功
中左所的失守确实是一次意外,但是如果没有中左所的失守,郑成功此次出征的目的难道是真的要勤王吗?恐怕未必!因为此时的永历帝被清军赶到了南宁,而郑成功从广东沿海到南宁必定要经过陆地,而郑成功的水师强大,陆军却肯定不是清军的对手,他是否真的愿意做这么大的牺牲,而只为了见永历帝一面很难说。
与其觐见天颜,不如保持实力,在东南沿海牵制清军,这无论对于永历帝还是郑成功本人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郑成功也肯定是乐于选择后者,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郑成功后来十多年的抗清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实际独立,对于觐见天颜或者勤王之说,也只是一直停留在口头上而已。
参考文献:《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