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印度洋有一明代石碑,翻译内容后,世人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印度洋有一明代石碑,翻译内容后,世人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593 更新时间:2024/1/20 23:42:52

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一个出现在小学课本教材里的著名人物。他在十五世纪中期,不仅对明朝,乃至世界来讲的航海事业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郑和也被称为十五世纪明朝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出生和户籍在史料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

关于他最初的记载是,十四世纪八十年代,郑和跟随蓝玉回到京城,到达京城后入宫。两年后,蓝玉被调往北平府,郑和再次跟随军队去往北平府,并留在北平府。在印度洋有一明代石碑,翻译内容后,世人才晓得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十四世纪末,朱棣发动了靖难之战。根据史料记载得知,郑和在此次战役中平定了云南,自此得到了朱棣的赏识。郑和因为有极强的军事才能,而且机制灵活,得到了朱棣的信任和百般好评,因此朱棣下令让郑和带领明朝船队远航西洋。永乐三年,郑和开始自己人生中的首次航行,经过二十九年的航行,在大海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漂泊,郑和于宣德八年结束了自己的航海事业。

在此期间,郑和共计有七次远航,因为船队是由郑和带领的,加上船队远航到印度洋上,因此得名“郑和下西洋”一说。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一次海上航行计划,也是在十五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前,最大规模的一次海上航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郑和所到达的范围至今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大家各说纷纭。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已经出现了许多版本,不过,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出逃的建帝。依据历史史料记载,朱棣发动靖难之战时,当军队攻入京城之后未发现建文帝的踪影,朱棣表面上对于建文帝的失踪满不在意,实际上是耿耿于怀,心中也一直想找到建文帝的踪影。有传闻说,建文帝趁乱逃出皇宫,借着机会乘船出逃,朱棣因此派郑和远航寻找他的踪影。

第二种,朱棣上位之后一直遵从祖辈留下的教训,未曾发展海上经济活动,但沿海海域泾阳有海盗倭寇,因此朱棣想通过派遣明朝自己的海队增加实战经验,打压肆虐的海盗。第三种可能性,就是宣扬国威。这种说法在很多教材里也有提及,当时明朝的经济十分发达,可以与唐朝相媲美,而且繁荣时间也远超唐朝。

明朝的皇帝大多数是心高气傲的,他们为了大力宣扬国威,让邻国和沿海国家看到明朝经济的发达,增加明朝在其他国家的威望。因此,朱棣特意派出郑和前往各个国家进行外交交流。郑和每次从西洋回来,都会从其他国家带来各种各样的宝物,而同时也会携带明朝的一些真品去赐予他们,实际上着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宣扬国威。

虽然明朝灭亡了很久,但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答,直到人们在印度洋发现了明朝的石碑。二十世纪初期,英国开始大肆扩殖民地,英军在一次驶过印度洋的时候,从海中打捞起一块石碑。经过鉴定,那是一块刻有金龙的明朝石碑,英军打捞起来之后将石碑放置在码头上。

石碑上共刻有三种文字,分别是中文和其他两种文字,石碑被海水不断地冲刷之后,字迹变得模糊不清。但是经过专家的苦心恢复,对残存的汉字进行翻译,郑和下西洋的秘密也浮出水面。明朝皇帝之所以派遣郑和下西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想要证明明朝的经济实力雄厚,国力昌盛,使各国来之朝拜。

关于历史史实,人们只能靠仅留下的一些史书和文物来推断,至于到底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楚,毕竟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参考资料:

《明史》

更多文章

  • 村民修房挖出南宋古墓,考古学家看到墓志铭后,大骂墓主不要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现代人去世后都会在自己的墓前立一块碑,以写明去世之人一些简要的信息。而在古代,有些人去世后便在自己墓前立一块碑写自己的生平,即墓志铭。今天要讲的就是一件由墓志铭引起的事件。正文首先介绍一下墓主人洪起畏,字义立,号拙全老人,临安於潜人。他的祖父是嘉定二年的进士,曾经任过御史、尚书,“忠贤乃命脉,公道实

  • 尴尬的皇帝——宋仁宗,分明是自己的皇位却一直有备胎在陪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仁宗的皇位之争,宋仁宗皇位传给谁了,宋仁宗怎么继承皇位

    尴尬的皇帝——宋仁宗,分明是自己的皇位却一直有备胎在陪跑!但其实在赵祯出生之前,宋真宗就已经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继承人了,这个故事也许充满了心酸与无奈,这差点就成为皇帝的宗室子弟到底是谁,而其中又有一些什么事情让宋真宗差点立他为太子。这个故事还要从宋真宗五个儿子接连夭折开始说起,开始相信命运的宋真宗一度

  • 戚家军最后的悲歌:集体讨薪被朝廷血腥屠杀,明朝不亡天理难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这次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在《戚少保年谱耆编》中记载戚继光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戚继光在驰援台州打了胜仗,但是戚继光感觉军队的战斗力不行,他想组建一支自己的军队。对于

  • 水浒传中宋江为何要请卢俊义上梁山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江为什么逼迫卢俊义上梁山,宋江如何让卢俊义上梁山的,宋江为什么要去帮助卢俊义

    五大汉是晁盖心里的最佳人选 晁盖很明显的并不想让宋江接班,具体的原因他没说,但我们能通过一些细节看出。比如宋江为达到目的经常会用上一些损招;比如宋江在军纪方面一向管得不严,只要兄弟们喜欢就行。这也许就是晁盖不看好宋江的原因,感情归感情,但你黑三郎真的不适合当大哥。在晁盖看来,梁山在宋江手里的发展,

  • 明朝郡王的封号,到底是怎么来的?如果郡王太多封号不够用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郡王封号是什么,明朝郡王加封过程,明朝亲王怎么管理郡王

    至于说封号不够用,这种情况在明朝初期和中期的时候,基本上不太可能出现。而到了后期的时候,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基本上也就意味着明朝就快要到头了。想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简单来介绍一下,古代的封王制度,以及明朝的宗室政策。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在秦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名义

  • 南宋曾经打败过蒙古铁骑,甚至干掉了大汗蒙哥,蒙哥那么无能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相反,历史上真实的蒙哥,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领袖。正是因为他的存在,蒙古帝国暂时避免了衰落的趋势,并且得以继续扩张,最终成为了那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毫不夸张地说,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缔造者,而蒙哥则是蒙古帝国走向极盛的领导者。至于说蒙哥最后战死在钓鱼城外的结局,这其实也不是蒙哥本人能力不行,而是

  •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前, 差点攻下南京城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郑成功是怎样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收复台湾足迹,郑成功在哪年收复了台湾

    尽管说到郑成功,大家都会想到台湾、厦门,但是在郑成功的一生中,南京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在这里他差点接近成功,接近创造比收复台湾更加伟大的事业。 1658年(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清军一路势如破竹,已经占领了除了云南和四川部分地区之外的所有地方,南明的永历小朝廷也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能征善战的李

  • 明朝末年,朱家一共有多少位亲王?为什么有人说明朝亲王其实很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所有亲王列表,敬谨亲王和承泽亲王,奥伯伦亲王和道朗亲王

    对比明朝庞大的宗室数量,三十二位亲王,已经算是极少了。要知道,明朝到了崇祯年间的时候,已经有数十万明朝宗室了。这数十万人,从血脉关系上来说,全都是朱元璋的后代。相比这数十万朱家人的数量,仅仅三十二位亲王,确实已经算是很少了。那么,为什么数十万朱家宗室当中,仅仅只有三十二位亲王呢?这其实和明朝的藩王制

  • 《清平乐》中的宋朝美学:“超然乎尘垢之外,一新天下耳目”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清平乐》剧照“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剧场小世界,世界大剧场。从这个角度去看一个朝代的文化史,譬如宋代,不免会感到色彩光影纷披陆离,并且表现的方式、形态大不一样。各阶层的人们像是各不相同的文化角色,活动于不同的场合、“圈子”。不说理想、格调,风尚、趣味也是难以一概而言的。宋人生活的结构比较松散

  • 徐达四子,长子效忠建文帝,四子支持姐夫朱棣造反,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身为臣子,辅佐一个明君很重要,但前提是能够选择一个对的人。如果一家人辅佐的不是同一人,那岂不是连家庭和睦都无法实现?明朝重臣徐达与其儿子竟然辅佐了三位不同的君主,徐达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而长子效忠建文帝,四子却是永乐帝的人。如此这般,兄弟对立,他们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徐达:勇冠三军的开国功臣 徐达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