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组建戚家军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这次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在《戚少保年谱耆编》中记载戚继光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戚继光在驰援台州打了胜仗,但是戚继光感觉军队的战斗力不行,他想组建一支自己的军队。
对于“戚家军”的组建《明史》、《明通鉴》、《明书》都有记载。
《明史》卷二二二:“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干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戚家军名闻天下,”
《明通鉴》卷六二:“继光至浙,见卫所军不习战,而义乌金华俗称標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戚家军名闻天下,”
《明书》卷一四一,“上练兵议,其略曰:……闻义乌人其气敌忾,其习而自轻,其俗力本无他,直可鼓舞,及今简练训习,一旅可当三军,督府乃橄继光亟募三千.”
戚家军在台州之战、新河之战都取得了胜利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进攻桃渚、圻头等地,这对戚家军来说这是第一仗,戚继光觉得入侵桃渚的敌人不要紧,入侵新河的倭寇威胁较大。《明史·戚继光传》: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
福建一战,戚家军把这一带的倭寇杀光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进犯福建,并联合福宁、连江等地的倭寇,先后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地方,《明史·戚继光传》:闽中连告急,宗宪复缴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
《明史·戚继光传》:抵福清,遇倭自东营澳登陆,击斩二百人。而刘显亦屡破贼。闽宿寇几尽。
兴化之战斩杀倭寇五千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攻陷了兴化城,到了四月,戚继光带着戚家军来支援,以戚继光为先锋,围攻平海卫,斩杀倭寇两千,戚继光率兵追击,倭寇道路不通,戚家军又斩杀三千倭寇,《明朝·戚继光传》记载:“继光先以横屿功,进署都督金事,及是进都督同知,世磨千户,遂代大献为总兵官。”
仙游之战取得胜利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寇围攻仙游,《明史·戚继光传》:明年二月,倭余党复纠新倭万余,围仙游三日。继光击败之城下,又追败之王仓坪,斩首数百级,余多坠崖谷死,存者数千奔据漳浦蔡丕岭。继光分五哨,身持短兵缘崖上,俘斩数百人。”剩下的倭寇逃到海上,又侵扰福宁,戚继光率领李超击败倭寇。
同年,倭寇又率领二万人马,大势劫掠潮州,《明史·俞大猷传》:“平未几复叛,造战舰数百,聚众万余,筑三城守之,行劫滨海诸郡县。福建总兵官戚继光袭平,平遁保南澳。”就是这样一支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的戚家军,随着戚继光的离任,戚家军的军饷,竟然被明朝政府拖欠?
戚继光被罢免,蓟州镇总兵换成北方人,戚家军处处受到排挤
《明史·戚继光传》: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御史傅光宅疏荐,反夺俸。继光亦遂卒。戚继光离任以后,蓟州镇总兵换成了北方人,戚家军处处受到排挤。到了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蓟州发生了一场兵变,《明神宗实录》万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己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摘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表面上看,兵变主因是“要赏结聚”、“挟增月饷”索要“双粮”引起的,在主将戚继光离职后,蓟镇不仅不再固若金汤,倒像随时要爆炸的火药桶。
蓟镇南兵不仅难安其职,也不得所用,被视为赞疣。从马文卿的“南兵大逆有十”到马经纶将南兵“要恩”鼓噪的一般性群体事件,升级为“逆乱”高度,朝廷舆论对南兵甚是不利,为屠杀埋下了伏笔—事变还涉及当地的商铺、居民?,是否存在“劫富”嫌疑、矛头针对哪个阵营暂且不论,事变中的滥杀无辜总是难以洗刷。
总结:蓟州兵变导致戚家军被屠杀以后,浙江兵大伤元气,戚家军对明朝已经心凉了。从长远来看,蓟州兵变以后,戚家军的防线失去的作用,导致清皇太极时期,对大明的北边可以长驱直入。明朝失去了一道防线,然而蓟州兵变49年以后,明朝灭亡。《明史》记载:“明之亡,实亡于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