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允炆急于削藩,朱棣在道衍的鼓动下,决定争夺皇位

朱允炆急于削藩,朱棣在道衍的鼓动下,决定争夺皇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791 更新时间:2024/1/25 16:07:10

元朝末年,吴中(今江苏苏州)一带,活跃着一批文人高士,诸如高杨基、张羽、徐贲、王宾、韩奕等。在他们中间,时常出现一副另类面孔,此人身着袈裟,是个僧人,法号道衍。

道衍俗姓姚,十四岁出家。道衍名为僧人,却不甘撞钟念经,他志向远大,总想效仿元朝僧人刘秉忠,干一番事业,故此,涉猎广泛,孜孜以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皆有研究,且精通阴阳术数,希望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马皇后病逝,朱元璋心痛不已,召集天下名僧进京,为亡妻超度做法事,道衍是其中一位。事后,朱元璋将众僧分配给各藩王效力,道衍便与燕王朱棣走到一起。一个是野心勃勃的藩王,一个是急于建功的僧人,二人很快就志同道合,单等时机到来。朱元璋死后,太孙朱允炆即位,朱棣很不服气,加之朱允炆急于削藩,朱棣在道衍的鼓动下,决定争夺皇位。

“臣知天道,何论民心!”道衍说的这八个字,成为坚定朱棣信心的法宝。靖难之役,打了四年,朱棣赢了,朱允炆失踪了,大明江山从建文变成了永乐。

一将功成万骨枯,朱棣为了这顶至高无上的帽子,悍然动粗,致使天下数百万苍生丧命,其灾难缘由,就是这位不安分的僧人道衍。“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算命先生袁珙当年看到道衍后,说的这话一点也不假。

道衍虽然没有亲临战场,没有亲手杀过人,但他运筹帷幄,决断战守机事,朱棣“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是他成就了朱棣。身为僧人,本应六根清净,无欲无求,尤戒杀伐,可道衍偏反其道而行之,造成生灵涂炭。在世人眼里,道衍哪像个僧人,分明就是个助纣为虐的刽子手。

为僧不守清规,修道不耐清静,学儒不讲仁义,为了功名,道衍僧不僧,道不道,儒不儒,违背道义、佛理、纲常,染指红尘,插手政治,密谋篡逆,道衍此举,能不让昔日那帮文友高士感到厌恶吗?日后,他们还能在一起玩耍吗?那么多无辜百姓因战乱蒙难,他们能夸赞道衍英明伟大,能给他送去鲜花和掌声吗?这是不可能的。估计,道衍老家的大门都该换了好几次了吧。

然而,成王败寇,道衍终究成名了,“论功以为第一”。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朱棣大封功臣,道衍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赏赐无数,复其原姓,赐命广孝,“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其身份和地位相当显赫,可谓位极人臣。当年六月,苏州、湖州一带出现灾情,道衍离京赈灾。路过故乡长洲时,道衍“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颇有些衣锦还乡的意思。

除了“钦奉朝命,威声赫赫,车从甚盛”的风光,道衍也遇到了不和谐一幕,“及南行,有丑诋者,广孝若弗知”,现世报终于来了。当随从官员提出要惩治“丑诋者”时,道衍“遽止之”,说“岂无同名者耶?”算了吧,天下重名的人多的是,他们大概骂的是别人。自己做的孽自己有数,道衍很沮丧。

办完公事后,道衍回到老家,想看望一下自己的同胞姐姐,叙叙姐弟之情,结果“姊不纳”,连门也没让进。吃了闭门羹,道衍想到了好友王宾,亲人不理解,朋友总该能理解吧,结果“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没办法,道衍又跑到老家找姐姐,“姊詈之”,隔着门狠狠地臭骂了他一顿,“广孝惘然”,不知该何去何从。众叛亲离,让道衍迷失了自我。

关于道衍见王宾一事,《明史》给这位功臣留了面子,多有遮掩,但明人佚名所著《建文皇帝遗迹》记载颇详,“及公事毕,……暇日往谒郡中隐士王宾。宾素与广孝友善,至是愧其所为,拒不肯见。后广孝屏去骑从,乃衣短褐以扣门,宾闭户不纳。广孝哀请甚至,宾始问为谁,广孝曰:‘是昔日道衍也。’宾不应。广孝大声曰:‘光庵不弃旧曰之雅,容我老僧一见乎!’宾隔户谓之曰:‘吾在此剖薪,忙不暇见。’广孝于是哀鸣久之。宾怜其诚,因与之期而去”。

第二天,道衍早早地就等着王宾开门,“日出,宾方启门,遂相与再拜。坐定,宾语不及他,但连声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广孝大惭”。见面后,王宾不说别的,只说,你这个和尚大错特错了,你以前不过是个不起眼的沙弥,受太祖隆遇才有了出头之日,身为臣子,你背叛建文就是背叛高祖,你还有良心吗,“宗室伤残,血流漂杵,天下为之痛心,皆由汝佛口蛇心也”。一番话,劈头盖脸,字字戳中了道衍的要害,道衍实在坐不住了,“闻之面赤,赧然求退……乃怏怏自恨而去”。

此次见王宾,道衍内心触动很大,此后,他心性收敛,很少上朝,而是潜心著述。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三月,八十四岁的道衍病逝,临终前,请求朱棣释放因有藏匿朱允炆嫌疑而被关押十余年的僧人溥洽,算是稍稍救赎一下自己的所谓罪恶灵魂。

(全篇完)

更多文章

  • 宋朝军事实力最弱,为什么却是中国古代存活时间最久的封建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每朝每代都经历过风雨才建立起来,它们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令后人批评的一面。那么,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宋朝。宋朝,可以分为南宋和北宋两个阶段,享国319年。从大一统的秦朝开始算,宋朝是所历经的朝代中存在时间最久的朝代。这不禁让人纳闷,宋朝历史上一直被外敌侵略,军事实力最弱,为何却能存在这

  • 刘伯温的死亡之谜,到底是朱元璋令人下毒还是胡惟庸报私仇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越国灭掉吴国后,范蠡隐退了,走之前给文种说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千古名言,文种没有听,后来还却被勾践给杀了。其实不仅仅是勾践,很多皇帝都干过这种事情,例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个布衣皇帝好不容易得到了皇位,老是担心这些有能力的功臣抢自己子孙的皇位,于是大开杀戒,几乎把当初跟随自己的人都杀尽了。

  • 文天祥端午节诗作三首,生作孟尝君,死亦效屈原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端午节,自唐朝之后,就正式作为屈原的纪念日。此之前,虽然民间流传关于屈原投江的各种传说和祭祀,但是上升到国家层面,还是从唐朝开始。不但端午节是法定节日,更将端午那天作为屈原的纪念日。比如皇帝亲自写诗,来谈屈原的爱国忠君。屈原到底是不是农历五月五日自沉的,已经无关紧要。但是一个楚国士大夫的死,感动了千

  • 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明朝四大机构,到底谁才是老大?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谈起明朝,我们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神秘的组织,无论是关于明朝的小说还是影视剧,这个组织向来都是被夸大化,而且充满令人向往的气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历史正剧还是民间传说,以及江湖恩怨武侠小说,都能看见这些机构的影子。他们神出鬼没,仿佛身上笼罩的一层迷雾,让人摸不清他们的来源,望闻生畏,那么现在我

  • 历史真实的姚广孝:大明黑袍妖僧,一个不老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妖僧姚广孝是哪里人,大明第一奇人姚广孝,黑衣和尚姚广孝为何是第一妖僧

    望着城楼上熊熊燃烧的火焰,朱棣刚毅的脸庞上终于流露出了一丝笑意:靖难之役终于结束了!从这一刻开始,大明朝将要迎来一个英明的永乐大帝,一个比建文帝朱允炆强一百倍,一千倍的皇帝,大明朝也将在他的手中登上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然后喜形于色的朱棣却并不知道,此时此刻有一双深邃到极致的眼睛正在静静地注视着他,他

  • 大明朝为何被朱元璋建立?又为什么毁在朱元璋手里?做错了一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侄子为啥叫朱元璋父皇,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通过了哪些措施,朱元璋是如何分析明朝的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同年九月,朱元璋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

  • 连包拯都不敢铡的柴文意,背景到底有多可怕?皇帝都拿他没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包拯斩杀柴文意全集,包青天铡柴文意十几分钟视频,包拯为什么没杀柴文意

    在电视剧中杨家满门忠烈,为了国家奉献出了自己的所有,可是即使这样柴文意也不放过他们,用残忍的手段杀害了佘太君和杨家最后的男丁,致使杨家灭门。这样的惨案按理来说应该被法律审判,可惜宋太祖赵匡胤曾有遗诏,不能伤害柴家后人,包拯无奈只能任其离开。导演也看不下去了,直接让天降霹雳打死了柴文意。那么,这个柴文

  • 宋朝早春人日清新古诗六首:满地茸茸百草芽,又得红梅两树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代七言绝句古诗大全,早春梅花古诗词,早春红梅盛开有感古诗

    “人日”是正月初七。它的来源是上古神话女娲造人。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流传女娲造人的传说,她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天造出人,第八天造出谷物。西汉汉武帝笃信神仙长生之说,重用东方朔,正月初七,就成为人日,东汉的班固《史记》记录了汉朝的律历,“ 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也就是正月七日为“人日”,是

  • 大明皇帝高富帅文武两全才,明宣宗朱瞻基,一生有多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宣宗朱瞻基以后有出色皇帝吗,明宣宗朱瞻基哪一年出生,大明永乐皇帝朱瞻基

    1399年,朱瞻基在北平燕王府出生,他的父亲是朱高炽,祖父是朱棣,朱瞻基出生时朱棣年仅39岁,正值壮年,朱瞻基也是朱棣的第一个皇长孙,兴许是天赋异禀,朱棣很喜欢这个孩子,朱瞻基自幼就被祖父带着在宫中长大。封建朝代的皇帝们大多会有一些爱好,毕竟古时候科技不发达,娱乐活动也很少,但是皇帝平时的生活枯燥无

  • 唐诗腊日七首:腊日巴江曲,艳艳待春梅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腊日巴江曲,唐诗一枝梅,唐诗山村晚景

    腊日,就是腊月八日,当然腊八这个称呼是宋朝以后流行的,在唐朝和唐朝之前,就叫做腊日。腊日最初的来源,是腊月冬天天子狩猎并且祭祀神灵,称为腊祭。在汉朝的时候定为冬至后的第三个壬日,时间在大寒节气左右。但是到了魏晋时代,实际人们习惯用农历来标注节日,此时民间就固定在腊月八日了。唐朝之后,腊日就是腊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