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又是什么原因竟然让孙权晚年罢黜太子、赐死爱子,甚至将满朝文武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呢?
生子当如孙仲谋
提起孙权,那么就不得不说他的父兄了,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孙坚,他的哥哥就是小霸王孙策,而孙权也是有名的神童,只不过在孙权九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当时正值汉末军阀混战,孙坚受袁术的派遣去讨伐刘表,而在途中因兵败兵败,就这样孙坚的尸首被留在了刘表的营中。
众人无法取回孙坚尸首,只有那个九岁的孙权披麻戴孝,只身进入刘表营帐内,三言两语即让刘表将孙坚的尸首归还,而在旁的曹操不禁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孙仲谋指的也就是孙权。
孙权在父亲离世之后,一直在母亲吴夫人的教导以及兄长孙策的爱护下渐渐长大。
年仅15岁的孙权就已经能够跟随孙策四处征战,并且孙策在议事的时候经常对孙权说,''这些人将来都能为你所用''。
而这句话似乎也成了一句谶语,不久之后孙策就过世了。
一方诸侯
建安九年,孙策被许贡的门客行刺而去世,孙策病逝之时,他的孩子才两岁。
在乱世之中,立一个幼子为江东之主不但难以服众,反而还会将江东置于险境,将自己亲手打下来的基业葬送。
于是孙策绝对将江东交给自己的弟弟孙权,而孙权当时也已经虚岁十九了,已经长大,并且也跟随孙策处理政史很长时间,对于江东的适宜一切都很熟悉,于是,孙权就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了江东之主。
孙权初掌江东的时候各地官员不服,出现了大动荡,有不少官员更是公开反叛,豫章、会稽等地的万山越也趁机作乱,而这里面的万山越指的就是当时隐匿在山中的一些少数民族。
而孙权凭借张昭、周瑜、程普等旧臣率领诸将,又礼请名士诸葛瑾、鲁肃、陆逊等,安定了地方大族以及一些寄居旅士的心思,并且成功稳定了江东。
建安13年(公元208年),当时的丞相曹操率军南征,大败当时的豫州牧刘备,而曹操在占领江陵之后,就孙权写信,信中表明他要取下东吴之地的决心。
而此时东吴的阵营也被分为两派,主战和主合,但是孙权却有意与曹操一战,因此在赤壁之地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战争,最终以曹操失败退兵告终。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国号为魏,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刘备也在蜀中称帝,国号为汉。
就在两方纷纷称帝的时候,孙权竟然向曹丕写下书信,请求成为魏国的藩属。
曹丕见状欣然回信,并且加封孙权为吴王,赐九锡。
而刘备也因为关羽之死问罪东吴,尽起蜀汉兵马决意攻打东吴,没想到竟然让东吴大将军陆逊火烧连营。
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而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也在白帝城病逝,为诸葛亮、刘禅留下了一大堆的乱摊子。
大帝孙权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已经当了许久吴王的孙权,终于在武昌登基为帝,并且建国号为吴。
孙吴政权开始正式在三国时期建立了,孙权登基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定立国本,毕竟这个时候的孙权年纪也不小了,于是就将自己的长子孙登立为太子。
孙登自幼就喜好文学,弓马娴熟,礼贤下士,对于政务的处理也得心应手,孙权十分信任这位太子,只不过孙登不知为何,竟然一病身亡。
孙权在渐渐走出丧子之痛后,也发现了朝廷之内太子之位空悬,这样对于国家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于是将自己的三子孙和立为太子。
孙和在幼年的时候就与长兄孙登十分亲近,在长兄的影响下,孙和也成为一名礼贤下士的儒雅之士。
而且他自幼聪明伶俐,很受孙权的喜爱,再加上他的母亲王夫人很受孙权喜爱,于是,在孙登病逝之后,太子之位也就交给了孙和。
为了让孙和能够在以后顺利即位,他还让当时的大儒教授孙和为君之道,当时的孙和颇受朝廷百官的称赞,但是就在三个月后,他又将四子孙霸封为鲁王,并且对鲁王孙霸恩宠非凡。
而孙霸也是位颇有野心的皇子,他对于太子孙和并不服气,因此也想争一争太子之位。这也就出现了东吴持续七年的南鲁之争。
南鲁之争
由于孙权册立太子之后未过三个月就册封四子孙霸为鲁王,并且对于孙霸宠爱异常,甚至孙霸身为王爷的规格用度竟然与太子不差分毫。
虽然在之后有不少官员劝谏孙权不要太宠爱鲁王,要让鲁王和太子在仪制用度上上分出差别,不能让鲁王在太子之上。
当然,这些官员的劝谏孙权权当耳旁风,根本不理会,就这样,孙霸在孙权的刻意放纵下,起了夺位之心。
原本孙权还是十分喜爱太子的,但是太子却没有一个像样的母亲,渐渐的,就让孙权连太子也厌恶起来了。
太子孙和的母亲是王夫人,由于孙和被立为太子,母以子贵,于是王夫人也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皇后,而这位王皇后却十分愚笨。
有一次孙权病重,需要人照顾,而这个时候只要能够在孙权身边伺候,等到孙权病愈后肯定会另眼相待,王皇后身为皇后,本来是最有资格照顾孙权的人,而这位皇后不知道为什么,竟然只顾着争风吃醋,趁着孙权病重,将孙权几个宠爱的妃子全部赶出皇宫。
而且孙权病重她还沾沾自喜,以为儿子马上就能继承皇位了。
可是没想到孙权病体痊愈之后,得知王皇后的所作所为更加不喜欢这位皇后,甚至对太子孙和也就渐渐疏远,这不得不说,这位母亲也真是坑孩子啊。
孙和有一位坑自己孩子的母亲,而孙霸却有一位好帮手,那就是孙权的长女全公主孙鲁班。
孙鲁班是孙权的长女,由于是第一个孩子,所以从小就倍受孙权的宠爱,为了给孙鲁班找一个好归宿,她选中了周瑜的长子,只不过没几年,周瑜的长子就去世了,孙鲁班也成了一名寡妇。
作为父亲的孙权自然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女儿在家守寡,于是又给她找了一门亲事,这回,由于公主的夫婿姓全,于是孙鲁班也就从夫姓,被称为全公主。
全公主的生母步夫人当时倍受孙权宠爱,只是后来王夫人得到孙权青眼,步夫人渐渐受到孙权的冷落,全公主看到母亲这般境地都是王夫人害的,自然也就不喜欢王夫人的儿子,也就是太子孙和。
为了将孙和从太子位上拉下来,身为长公主的她尽心帮助鲁王孙霸,不时向孙权进言,言中尽是对孙和的诋毁,对孙霸的表扬。
按理来说孙权应该是能听得出来全公主偏帮孙霸,但是孙权那个时候已经不太喜欢太子以及王夫人了。
因此,全公主的言词对于孙权来说是十分入耳的,于是,孙权就已经有了废太子的念头,但是这个念头直到两派相争到不可开交的时候才实施。
由于太子与鲁王两人为太子之位相争严重,朝廷百官也纷纷开始站队,这就形成了党政,原本两人的相互切磋,现在已经演变成党政,严重威胁到国家政令的实施。
于是孙权几次下旨斥责此事,但是两方相争正处在白热化的阶段,哪一方也不肯先放手,于是孙权就用雷霆手段,直接废黜太子孙和,将孙和流放,鲁王孙霸处死。
而当时的丞相陆逊也被孙权下旨斥责,不日就去世了,其余被杀、被关、被免官夺职的官员不计其数,朝堂空了大半。
后果惨重
其实当时东吴的社会状况并不乐观,连年战乱,天灾频发,如果朝廷不能有效的采取应对措施,东吴迟早会是曹魏的。
可是正应该安抚民心的时候,朝廷内部居然出现大乱,太子被废,导致孙权不得已将自己的幼子孙亮立为太子。
而孙亮即位的时候还不满十岁,压根就不能处置朝政,朝廷政事尽被权臣把持着,导致东吴臣强主弱的现象出现。
而南鲁之争后,朝廷大部分能人尽数被免官,也就导致了东吴后期无可用之人,只能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
结语
虽然孙权是东吴的奠基人,他的后代也有勇气将''大''字作为他的谥号,只是可惜孙权虽然能算的上是一位有作为的割据政权的皇帝,但是他还远远不够这个谥号,尤其是南鲁之争。
本来他可以完全避免兄弟阋墙的发生,只需要及早的告诉孙霸他没有当太子的资格就可以了。
但是就是他的一味纵容,使得这一事件的发生,彻底葬送了东吴的大好局面,或许孙权是为了彻底打倒东吴的氏族权力,但是也将东吴推进了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