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前,刘备加上刘琦,总共不过2万人,实力远弱于曹孙;赤壁之战过程中,孙权是抗曹主力。
为何最后,刘备反而成了最大赢家呢?
刘备的资本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告诉孙权:刘备虽然在长坂失败,但战士还者(打散后归队)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当时诸葛亮正试图争取孙权抗曹,即使不夸大自己的军力,也绝没有理由“隐藏实力”。
所以,刘备加上刘琦,约2万左右,这很可能是当时刘备的的全部有形资产。而且,刘琦严格意义上还算是刘备领导。
不过,刘备还是有相当的无形资产。
在寄寓刘表之下时,刘备极力拉拢荆州有影响力的人物,争取到了公子刘琦及大批荆州士人的支持。
刘琮投降时,刘备曾想转移到江陵,发挥自己与刘琦的影响力,领导江陵、江夏及南四郡,继续抗击曹操。
可惜,曹操派出的虎豹骑在长坂大败刘备,刘备被迫放弃了前往江陵的计划,曹操因此夺取江陵并降服南四郡。
当时,曹操在荆州的实力居于压倒性优势,刘备的无形资产自然无法发挥。
可是,赤壁之战后,曹操在荆州的实力大幅削弱,刘备的无形资产也就有了兑现的可能。
很快,机会来了。
周瑜的难题
赤壁之战取胜后,孙权迅速发起了三路反击。
孙权自率军攻合肥,张昭率军攻当涂,周瑜率军攻江陵。
孙权的兵力本就不多,兵分三路后,各路兵力更是捉膝见肘。
孙权攻合肥,张昭攻当涂,都以失败告终。
如果周瑜仍不能攻下江陵,曹操依然与孙权“共长江之险”,随时可以卷土重来,孙权依然没有立国之本。
可是,周瑜同样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
周瑜军水战没得说,但攻坚能力有限,无法直接击败曹仁,夺取江陵。
因此,周瑜采取了“绝道”战术,断绝江陵与各面的联系,使江陵成为孤城,迫使曹仁退军。
周瑜与甘宁等人夺取夷陵,绝了江陵曹军的西面。
由于兵力不足,周瑜先是以甘宁率数百人袭取,后又亲率半数兵力“以十日为限”打击曹仁援军,才勉强取胜。
可是,对江南的荆南四郡,周瑜就不可能以为“数百人为先”、“十日为限”攻取了。
要夺取荆南四军,单纯靠军事力量十分困难。
刘表当年就吃过亏。
官渡之战前后,张羡率领南四郡叛变刘表,刘表率军征伐,连年不克,直到张羡去世后,才彻底平定。
显然,如果要靠单纯的军事手段,周瑜没有能力攻取南四郡。
此时,刘备出来,以切断江陵粮食来源为由,提出“巡行江南”。
荆南四郡,当时已经投降曹操,并继续给江陵提供粮食。周瑜虽拥有制江权,但兵力不足,不可能完全封锁漫长的江面。
刘备提出“巡行江南”,是符合孙刘联军共同利益的。
而要夺取南四郡,刘备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刘备夺取南四郡及获取公安
曹操是在降服荆州后,迅速发起赤壁之战的。
因此,对于望风而降的荆南四郡,曹操基本上没有怎么动,地方官员仍然是刘表留下的原班人马。
因此,刘备打出了刘琦的旗号。
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巡行江南”。
因此,刘备率兵到来后,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都投降了刘备。
南四郡,是刘备依靠自己的影响力获取的。
可是,由于当时刘备是以孙刘联军作战名义夺取,并得到周瑜等人默许,因此,后来孙刘撕逼时,孙权方认为南四郡也是他们“借”给刘备的,这是后话了。
不久,割据庐江的雷绪被夏侯渊所败,率五万部曲(含家属)归顺刘备,刘备实力再次膨胀。
夺取南四郡后,刘备回到联军,参与围攻江陵的作战。
战后,为了酬谢刘备,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备”,将南郡南岸的油江口给了刘备,刘备改名公安。
值得注意的是:刘琦去世后,刘备上表以孙权为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孙权也上表以刘备为荆州牧。
这说明:或许由于刘表时期刘表与孙策(权)的连年征战,荆州人士不欢迎孙权,正如鲁肃所说“初临荆州,恩信未至,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孙权暂需借刘琦、刘备等刘表系人物的名义笼络荆州士族,这是彼此配合,有利于双方的。
幸运“借”南郡
随后,形势变得尴尬起来。
周瑜、程普、吕范、吕蒙等人在沿江,处于抗曹一线,而刘备在江南,处于抗曹二线。
等于东吴义务为刘备防御曹操。
刘备遂找到孙权,提出“借南郡”。
东吴内部意见不一。
如果从“守”的角度看,借南郡给刘备,确实可以缓解防御压力。
但如果从“攻”的角度看,南郡是西取益州的通道,如果放弃南郡,孙权向西发展之路将被刘备所掌握。(赤壁之战后,各方都无法直接奈何对方,三方都以向“中间地带”发展为主要方向。)
因此,周瑜坚决反对“借南郡”给刘备,甚至表示要扣留刘备,自率军去取益州,然后向西北“连结马超”,与曹操争雄。
孙权否决了扣留刘备的建议,但也没有答应刘备“借南郡”的要求,而是对周瑜取益州的建议“许之”。
刘备“借”南郡的企图暂时失败了。
可是,当周瑜回到江陵,“为行装”,准备西取益州的关键时刻,却病逝了。
周瑜的突然去世,打乱了孙权的计划。
接任的鲁肃是坚决的联刘派,力主借南郡给刘备。
孙权采纳鲁肃建议,从长沙郡中分出汉昌郡,由于鲁肃为汉昌太守,又保留了江夏郡,而将南郡“借”给了刘备。
如此,原东汉的荆州七郡,北面的南阳郡为曹操所据,孙权保留江夏郡(及从长沙分出的汉昌),其余五郡(除从长沙分出汉昌)皆为刘备所有。
后续
曹操得知孙权借地给刘备时,正在作书,惊得落笔于地。
看来,“借南郡”给刘备,确实有利于抗曹。
不过,对东吴的弊端也很快显现出来。
由于刘备占据江陵,控制了向西的通道,因此,当孙权派孙瑜进取益州时,为刘备作阻,不能成行。
孙权“先取益州,次取张鲁,首尾相连”的计划也就破产了。
而对刘备来说,他不但获得了立足之地,重新崛起,而且还获得了进取益州、次取汉中的近水楼台,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后来南郡等地归属问题始终是孙刘之间的定时炸弹,并在后来终于爆发。
刘备夺取荆州五郡的过程,显示出其枭雄之能。
原本依《隆中对》,刘备是计划采取团结荆州朝野各派,利用“其主不能守”,加强在荆州影响力,通过扶植刘琦等方式实现对荆州的接管。
然而,刘表的去世,刘琮迅速降曹,打乱了刘备的计划。
刘备拒绝诸葛亮进攻襄阳的建议,哭祭刘表,继续维护政治声望,使刘表吏士及军民琮之者络绎不绝,虽在长坂之战大败,但维系了“仁德爱民”的形象,获取了不愿降曹人士的拥戴。
正如刘备自己后来总结的“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保留无形资产,为以后经营荆州部分地区打下基础。
随即,在赤壁之战后,他利用自己与刘琦的政治资本,和平接收了南四郡,获得了立足之本。
随后,又利用权谋,利用孙权与曹操的斗争,多方努力,“借”得南郡,实现其企图。
该表演“仁德”时表演“仁德”,该以诈谋时以诈谋,刘备确实是一代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