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说话是一门学问和艺术。”自古以来,说话都十分的讲究。尤其是一些大臣和官员。他们有时候说话还牵扯到自己的命运和前途。
在古代,皇帝是万人之上的,所以很多时候,皇帝如果想要和某个大臣说话,或者询问大臣问题的时候,其实这些大臣都十分的慎重,因为稍不留意就可能会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而在乾隆时期,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而刘墉此时的回答却是有点绝,让人目瞪口呆的同时也感叹他的回答竟然如此的巧妙。那刘墉到底是如何回答乾隆这个看似刁钻的问题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刘墉说话的魅力。
其实提到清朝的官员,大家可能会对刘墉有些陌生。但是如果说刘墉的另一个称呼刘罗锅。可能大家就会恍然大悟。其实这刘墉,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刘罗锅。
刘墉是清朝的官员,而他其实也是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和他的祖父都曾经叱咤官场,是历朝历代皇帝都很赏识的大臣。因此,刘墉可以说是生来就含着金汤匙。因此,在这种环境中,其实刘墉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父亲一直以来很重视对于他的培养。
刘墉在乾隆十六年进入官场。虽然因为父亲的缘故进入官场十分的顺利,但是后来因为父亲出事,家道中落,所以刘墉在官场也经历了很久的摸爬滚打。终于,刘墉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认真,即使没有父亲的庇护,也得到了皇帝的重视,成为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并且得到了重用。
而当时刘墉也是出了名的好官,十分清廉深受百姓的喜爱。所以当时百姓们都称他为“宰相”。但是其实,在清朝时期并没有宰相这一职位。只不过百姓们不了解,只知道刘墉职位高,而且为百姓着想,就这样给了他这样的爱称。
因此,刘墉不仅和乾隆关系好,而在后来,因为自己的才能,他也得到了下一任皇帝嘉庆的喜爱。所以,他其实是为数不多的在老皇帝驾崩后仍然得到重用的前朝大臣。
刘墉不仅在政治上十分的出色,其实在当时也是有名的文学家。他在文学上也十分有造诣。他擅长书法,甚至被誉为是清代的四大书法家之一,可见其实他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
刘墉这所以能够在政治上有所建树,除了他一直尽职尽责地办实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不能忽略的原因就是他的性格因素。
正所谓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发展脉络,其实刘墉正是最好的例子。刘墉其实是一个非常灵活而且能言善辩的人。
当时刘墉的对头和珅总是故意刁难刘墉。我们都知道和珅是出了名的贪官。而刘墉也不会坐视不管,而总是想找机会揭穿他。
相传这日,刘墉故意透露给和珅将有一车的财宝要运输给皇帝而且会经过和珅的领地。所以和珅立马派人前去拦截。可谁知刘墉提前将马车内换成了石头。和珅扑了空。然而刘墉又告诉了皇帝这件事。和珅本来狡辩说车内只有石头,自己拦截了石头罢了。而刘墉顺势说道:那假如车内是财宝不就被你贪污了吗?和珅知道自己说漏了嘴,只得接受惩罚。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也正是因为他的能说会道,让他也深受皇帝喜爱。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因为皇帝身份的特殊,所以很多时候要是想要回答皇帝的问题,大臣们总是十分的慎重,生怕有什么差错。当然,而刘墉作为皇帝的红人,自然经常和乾隆交谈,所以也是发生过很多的趣事。
相传有一次,乾隆上朝的时候闲来无事,就故意问刘墉:“你知道我们大清一年生多少人、而又死多少人吗?”其实这的确是一个一时间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毕竟整个江山那么多人,刘墉怎么可以记得清楚呢?
而刘墉当然也知道乾隆皇帝这个问题其实是在故意戏弄自己,所以思考了片刻,然后回答道:“生一人,死十二。”他的回答一出,可以说在场的所有官员都大惊失色,整个江山怎么可能只有一个人出生,而又有十二人死去呢?
乾隆对这个答案也十分的好奇,便问道刘墉为什么这样说。刘墉当然心里面早已想好了对策。他不慌不忙地解释道:“这是因为,世界上共有十二个属相。不管一年中出生多少人,他们在同一年中出生,其实就是同一个属相,因此是‘一人’。同样,不管死多少人,他们肯定能够涵盖十二个属相,所以说是死了‘十二人’。”
皇帝一听刘墉这个解释,不禁恍然大悟,同时也被刘墉的才智所折服,感叹他的确是个人才,说话竟然如此巧妙,这一回答可谓是千古一绝。而在场的大臣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自叹不如。
而从那之后,这个故事也是流传至今,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个趣谈。
纵观古今,刘墉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仅在政治上大放光彩,同时在文学和书法上也是有卓越的贡献。而他和乾隆皇帝之间的趣事更是为后人所称道。而刘墉之所以能够被皇帝重用。除了他自己的语言上的魅力外,还是和他的才能分不开的。毕竟是金子总会发光,刘墉的语言魅力可以说给自己的才华锦上添花了。
其实,会说话的人的确更容易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语言是一门艺术,而刘墉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能够在朝堂上巧妙地应对皇帝的戏弄,并且让所有人心服口服,这就可见刘墉果然不是寻常的人,而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才华横溢的人才。
正所谓以史为鉴,现在的我们也应该重视说话的技巧,防止祸从口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