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民国“人精”杜月笙,晚年是如何败落的?孟小冬到老才明白被骗

民国“人精”杜月笙,晚年是如何败落的?孟小冬到老才明白被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546 更新时间:2024/1/16 17:30:04

民国动荡时期,上海滩有着3位传奇人物,他们就是被称为“上海三大亨”的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他们独霸、垄断上海的经济和地盘,哪怕是当时的军阀也对他们礼让三分。而这三人都是出自社会最底层,凭借自己过硬的胆识、气魄、才干,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自古乱世出英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杜月笙靠着自己的胆识、奋勇做第一人的雄心以及炉火纯青的借势,让他在乱世中得以搅动风云,虽然晚年落寞,却不是因他个人能力不足,而是“大势已去”。

今天我们就要来看看“人精”杜月笙传奇人生。

一、第一人精杜月笙

杜月笙,1888年出生在上海浦东,父母自幼双亡,虽被外祖母收养,却也经四处流浪。也正是因为从小流浪的经历,让他更早的懂得了人情世故,仅仅一二十年,在偌大的上海滩凭借自己独特的做人方式,最终成为了所谓的“三百年帮会第一人”。

他虽是个“黑道头子”,但这不并阻碍军阀政客、社会志士以及上流社会的顶尖人物甘愿与他结交,杜月笙凭借的就是高明的笼络与控制人心之法。

所以在杜月笙的年代,不管是他的朋友还是对手,对杜月笙都是客客气气,江湖上都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无论是谁,在杜月笙的攻势下都会成为他的盟友。

都说杜月笙有“江湖气”,但他这种“江湖气”是江湖化与庙堂文化的缩影,毒辣狠绝却又忠孝仁义礼智信,交杂而又包容。成就他的是江湖的毒辣狠绝;让他屹立不倒的,是忠孝仁义礼智信。

二、晚年避走香港

像杜月笙这样精明的人,对当时的局势有着超乎常人的判断力,他知道他必须选择站队,尽管他现在已是一跺脚整个上海滩都要抖三抖的人物,但在政治面前,也只是蝼蚁。

没有选对国主靠山,最终都会一事无成,在内战以及抗日战争还未全面爆发之时,各地势力胜负还未明朗之际,杜月笙孤注一掷,选择了蒋中正。

“四·一二”事件开始,杜月笙开始主动与蒋介石合作,为其鞍前马后,主动为国民党抓捕任可疑的嫌犯,蒋介石能够夺取上海政权,杜月笙可谓是功不可没。

可是在玩政治的人眼中终究只有利益关系,需要你时的称兄道弟,利用完之后的置之不理,这都是蒋家对杜月笙的真实写照。

所以,在1949年,国内大局已定,上海滩已不在他的掌控之下,杜月笙对国民党已毫无作用可言,甚至故意发难将其子杜维屏送进监狱。

“人精”杜月笙对此等种种自是心知肚明,深知大陆已不宜久留,却也不会再次相信蒋介石随其流落台湾。所以,毅然决然的选择逃离大上海这个牢笼,避走香港。

抵达香港后,虽然往日的辉煌已不在,可也不落魄,至少比上不足,比下有

三、孟小冬明白被骗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多少豪杰,繁花落尽,身不知死在何处。就好比杜月笙的恩人黄金荣,巅峰时期搅动上海滩风云,可惜与杜月笙相比,黄金荣看事不够长远,以为留在上海,上海依旧是以前的上海,他还是能够风生水起,东山再起的。

可惜,天不遂人愿,最后只能落魄至上海滩街头扫大街。

回头遥看杜月笙,以独到的眼光选择避走香港,真正看来,实在算不得“落败”,只是时也,运也,命也!也正是杜月笙拿得起、放得下、不迷恋,最后能够善终,确实难得。

就连孟小冬都由衷的钦佩他,并感叹杜月笙真是棋高一着,自己怎么也不能想到的,直至晚年,才明白被他的高超“棋艺”给‘骗’了,却也心甘情愿。

杜月笙的人生智慧

1951年,杜月笙因病不幸离世,时年63岁。在他临死前,唤来家人,留下遗嘱:

1、死后不得大办丧事,只需买口上好棺材,日后有机会将他送回上海老家,葬于父母身旁;2、全家迁居台湾,之前留下的人脉关系大都迁居台湾,他们估计情面定会给予照顾,可保家族不会快速败落。

杜月笙这样的人精,就算弥留之际,头脑都是极为清醒。这样的人,不管时代如何发展,都能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着实让人钦佩。

我常常深思,如果从他的一生事迹中悟出某些道理,可能会让我们受用终生。

《杜月笙全传》全面、系统、客观地讲述杜月笙的发迹史,如何从默默无名之辈靠着做人,人情世故最后登顶“青帮三大亨”。所以,建议《杜月笙全传》大家一定要多读几遍。

杜月笙的一生,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他的人生智慧,更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杜月笙全传》强烈推荐,想要阅读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

更多文章

  • 清朝最后3位皇帝,为何都没有生下皇子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的最后三位皇帝,清朝最后的三个皇帝都没有子女,清朝皇帝一共只能有九个阿哥吗

    单纯从表面来看,很多人都认为清末三代皇帝绝后是客观原因导致的,可我们深入分析问题本质之后,你会发现这一切的背后,远远没有那么简单,所谓事在人为,并非没有道理,客观原因只是理由,主观因素才是本质,为何这么说呢?且听我详细分析。从客观原因来看事实上不仅是清末三个皇帝,从咸丰皇帝开始,清朝皇帝的子嗣就已经

  • 磐石卫城之战:清朝守军2300余人全军覆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守城战,一片石之战清军损失,松山之战清军留守兵力

    此时,原清澄海守将,现任郑军后冲镇镇将刘进忠(辽东人,原为黄得功部下)再次降清,逃入海门所城,郑成功大怒,发兵围攻,围攻了五天之后破之“尚拿残虏百余,俱斩手鼻发回”,又攻破海门卫城,四处搜括粮草,当然啦,刘进忠是没有捉到,后来到三藩之乱,这个人依旧在各方之间活动。10月22日,郑军战船兵临温州的磐石

  • 李鸿章为何敢在苏州违背承诺,设局诛杀天国八王和上万降兵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鸿章是怎样杀八王部下,李鸿章杀八王过程,李鸿章为什么杀死八王

    1863年,苏州的太平军守军由英国“常胜军”将领戈登作保,因此向李鸿章的淮军投降。李鸿章不但要确保他们个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更要让他们进入满清官僚体系。但开门献城投降之后,李鸿章将所有的太平军将士包括八位王爷(慕王谭绍光,纳王郜云官、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以及“四将”:张大洲、汪花班

  • 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历史上乾隆评价刘墉,清史中乾隆与刘墉是何关系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说话是一门学问和艺术。”自古以来,说话都十分的讲究。尤其是一些大臣和官员。他们有时候说话还牵扯到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在古代,皇帝是万人之上的,所以很多时候,皇帝如果想要和某个大臣说话,或者询问大臣问题的时候,其实这些大臣都十分的慎重,因为稍不留意就可能会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而在乾

  • 曾国藩的弟弟们有多强?年纪越小越厉害,只是可惜了曾国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曾国藩最厉害的弟弟,曾国藩弟弟战死三河镇,曾国藩子孙有多厉害

    在王朝最危险的时候,在家丁忧的曾国藩站了出来,奉旨组建团练;清朝统治者在开始筹划团练的时候,只是希望以地方的力量迟滞太平天国军的进攻以及削弱太平天国的力量,但没想到曾国藩却借此一飞冲天,成为攻灭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而曾国藩所带领的团练也被称之为“湘军”,并名垂青史。但是曾国藩在征讨太平天国的路程并不

  • 蔡元培何以能成为“北大之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北大之父”蔡元培蔡元培是前清翰林,但他却主动参加革命党,为的是去革了清王朝的老命,在前清翰林中,只有蔡元培算是独一份吧!对于蔡元培的前清翰林身份,北大时钱玄同曾冒昧开起了蔡元培的玩笑说,蔡先生,前清考翰林,都要字写得很好的才能考中,先生的字这样蹩脚,怎样能够考得中翰林?蔡元培倒是不恼,笑嘻嘻地说,

  • 雍正王朝:为何年羹尧屠灭江夏镇杀了无辜百姓没有获罪反而升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雍正王朝年羹尧杀江夏镇,雍正王朝十三爷为何要杀年羹尧,雍正王朝年羹尧怎么防止被赐死的

    令人费解的是江夏镇事件后,年羹尧非但没有受到责罚,反而升任四川巡抚。可以说,年羹尧赚得盆满钵满,不但获得了江夏镇的数百万两银子,仕途上也是一片光明。那么,年羹尧为何要跨界去江夏镇?他去江夏镇杀人越货的目的何在?他为何敢这样做?是谁给了他这样大的胆子?年羹尧是生性残忍还是迫不得已这样做?他到底是为了主

  • 看到孝庄的复原图,才明白为何皇太极不爱,而多尔衮却傻傻痴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皇太极和多尔衮孝庄,孝庄和皇太极有什么关系,历史上皇太极娶了孝庄吗

    在清朝的历史上,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皇帝,就比如康熙,雍正和乾隆等等,孰不知比这些皇帝出名的还有这样一位皇后,这位皇后便是清朝时期有名的孝庄文皇后,提到这位女子就连康熙皇帝也得靠边站站。她可是看着康熙长大,并辅佐他执掌清朝的祖母,同时她也是清太宗皇太极的正妃,不过在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并不喜欢孝庄太后,

  • 你了解清朝初年的绿旗军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绿旗兵是什么兵,清朝绿旗兵有哪些兵种,清朝旗兵最后怎么样了

    其总数大约在60万左右。当然,60万这是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户部左侍郎林起龙奏疏中提到的数字,此时,永历朝廷已经是奄奄一息,李定国旧部大量叛降清方,所以这个60万的数字应当是整个清朝入关战争期间绿旗兵数量的巅峰,一直到咸丰年间,这个数字基本上就没怎么变过。《清史稿兵志二》详细记述了清初各省绿

  • 乾隆给子孙发红包,漏了一人,乾隆:你要红包何用?次年此人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乾隆对兄弟们的态度,乾隆的登基记录,乾隆给子孙发红包没有

    确实,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时代下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乾隆皇帝的风风雨雨不论是在野史、正史亦或是而今改变的影视巨作之中,都需要将其着重引述一番,才更能引起读者、观众的注意。而今天我们所要分享的有关乾隆的故事,其实是乾隆皇帝年老之后的小插曲,而这个插曲,其实也就暗暗道出了乾隆当时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