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想法,刘备的蜀汉集团有着法正和并称“卧龙凤雏”的诸葛亮、庞统以及后来的姜维这样治国和军事的双料天才,又有着“五虎上将”这样勇猛的将领,为何还是无法打败曹魏和孙吴政权呢?
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人才的缺少
我们觉得蜀汉人才济济其实是《三国演义》给我们制造的一个假象,罗贯中秉承着“尊刘贬曹”的创作思想,又顺带着压低了孙吴政权的总体实力,让我们觉得曹魏、孙吴两家的谋臣将领不过如此,让我们觉得蜀汉的失败更多是后主 的无能和天明使然。但是实际情况时并不是这样的。
曹魏政权中的人才远比蜀汉政权来得强盛。在谋臣这一方面,虽然其中最为优秀的郭嘉早亡,但是剩下的如荀彧、程昱等人绝对没有一个泛泛之辈。反观蜀汉方面,在最善奇谋的法正和庞统死后,蜀汉政权中的谋臣质量已经远不如曹魏方面,纵然作为军事和政治双重主官的诸葛亮纵然有天纵之才,也只是殚精竭虑难以补天,况且诸葛亮最为擅长的是治国,其次才是军事。
再说将领,蜀汉有名将的确不少,如关羽、张飞、等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五虎上将”者,再如魏延这个在《三国演义》中名声不太好的将领,都是能征善战的人。其中关羽更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将领,但是曹魏方面,如曹洪、曹仁、张辽、于禁等名将更是数不胜数,虽然关羽曾经威震中原,但这改变不了人才上不足的具体事实。
气势了解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蜀汉在人才方面不仅不如曹魏,也是不如孙吴的,在此就不赘述了。
二、 国力
我们要知道,在古代,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与它的领土面积和人口多寡是分不开的,而其中人口的多少又是决定生产力的重中之重,要不然就不会有梁惠王“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叹息了。
在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占据蜀地,虽然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但是蜀中地域不广,人口也不多,虽然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之下,蜀国的国计民生很有蒸蒸日上的势头,但是蜀汉政权国小人少的根本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加之三国连年征战,民众得不到休养生息,使得蜀汉民贫国弱的问题显得愈发严重了。
反观曹魏,占据河北中原大片土体人口,这种天然优势使得曹魏对于战争有着更强的耐受力,而孙吴政权的土地和人口也要较蜀汉为多。
三、整体战略的失误
诸葛亮在未出山的时候就已经为刘备画下了三分天下的蓝图。三分天下是对的,但是接下来具体的战略实施可能就出现了错误。诸葛亮的设想是“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这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方案。然而诗经情况是什么呢?蜀汉民贫国弱,无论从兵力和国力上,与曹魏相比,都处于明显的劣势。而益州、荆州千里之遥,分兵为二,更加凸显了兵力上的劣势,也更加给国力增添了负担。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对于这一战略上的失误有着非常精准的点评: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而诸葛亮那句话的最后一句“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也是有着一定错误的。在三国时,兴复汉室的口号已经没有了什么号召力了。当时是“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局面,而百姓在经历了汉末的乱政之后,对汉朝也不存在什么念想了,已经是只要能让我安生,我跟谁都一样的想法了,试问,在这种局面下,兴复汉室的旗帜又有什么作用呢。
综合起来看,蜀汉在处处都处于极大的劣势的情况下,失败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何况历来统一中国的战争,无不是由北向南的,除了明朝完成了一次由南向北的统一意外,其余的无一例外都是失败了。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还能坚持如此之久,不得不说已经殊为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