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从秦始皇到崇祯帝1800余年,至少有30位“齐王”非正常死亡,其被杀的概率,远远超过同等级的其他王爵。
其中,最著名的齐王莫过于李元吉,他被杀于玄武门,十个儿子尽遭屠戮,妻子被李世民霸占。除了他之外,西汉齐厉王刘次昌、西晋齐武闵王司马冏、北周齐殇王宇文宪、明朝齐恭王朱榑等29位齐王在任期内,也被陆续处死。
实际上,齐王之所以能屡屡成为刀下亡魂,是有原因的。从秦末开始,君主常用西周时期分封的国名作为藩王称号。在传统意义上,“秦王、晋王、齐王、楚王”四大封爵地位最高,因为这个四个国家都曾在春秋战国时期显赫一时。尤其是在西汉时期,封爵等级制度不明,所封的王侯多以封地、人口、权力大小决定该王的地位。所以,在诸侯王中,占据青州、徐州的齐王、楚王尤为尊贵。这就造成了一种结果:
被封为“齐王”的功臣、皇子,要么拥有首屈一指的盖世功勋,要么是拱卫皇室的屏障。
因此,一旦功臣占据如此高位,“齐王”就成了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而受封“齐王”的皇子多是远离太子之位,且在他身前还有“秦王”、“晋王”,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标准,想要顺利接班皇位,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故而,历任有野心的“齐王”都会选择铤而走险,这就是“齐王”容易被杀的原因。
然而,并不是所有被杀的“齐王”都死于任期内,例如,西汉第一代齐王、刘邦的爱将韩信就是“齐王”中的另类。根据史料记载,韩信被杀时已沦为“淮阴侯”,他被妇人所诈,死状极惨。刘邦得知消息后,却不为他感到惋惜,反而诛杀了他的全家,通缉他的好友蒯通。
那么,韩信为何会从“齐王”沦落为“淮阴侯”,他又因何被杀?他的好友蒯通又为何会被刘邦通缉呢?
“失意青年”韩信
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众所周知,韩信早期非常贫穷,连饭都吃不上。而他在乡里之间也没有一个好德行,没有人愿意推举他做官,他也不会做买卖,所以常常寄人篱下,靠他人接济。
当然,韩信的穷是因为他把心思都用在了别的地方。他学过兵书,出门必携带宝剑,在战国时期,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这种待遇。作为一个落魄的贵族子弟,解决不了吃穿用度的问题,韩信只能沦为他人眼中游手好闲的无能之辈。
韩信在城下钓鱼时,一位洗衣服的老大娘见他饥饿难耐,每日供给他食物。韩信对她说:“我将来必定好好的报答您。”然而,老大娘去因此暴怒,斥责韩信道:“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韩信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体会过人间的恶。当时,有一年轻的屠户,见韩信长的高大,又每日佩戴宝剑,对他心生不满,故意当众侮辱他,跟他说:
“信能死,刺我;不能,出我袴下。”
韩信俯身从他的裤裆下爬过去,成为满街人的笑柄,众人都认为他胆小怕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拉开反秦大幕。一直以“失意青年”身份困居淮阴的韩信带剑投奔楚国后裔项梁,却没有受到重用。直到项梁兵败定陶,神形俱灭,韩信改而在项羽麾下担任郎中。
然而,项羽孤傲清高,从未对韩信加以侧目。刘邦入蜀的时候,韩信悄悄离开项羽,转而投奔刘邦。结果刘邦与项羽一样,仍旧对韩信不理不睬。项羽给了韩信参谋军事的郎中一职,刘邦却仅仅让韩信担任接待宾客的小官,侮辱性更强。
当然,韩信是一个不本分的人。他在担任接待官员时屡屡犯错,惹恼了不少人。当时,韩信的同僚因犯法相继被斩首,受到连带责任的韩信也难逃其咎。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韩信求生的记载: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意思是,刘邦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了吗,为何要斩杀壮士!
按照韩信的想法,他说出此言,刘邦必定会对他委以重任。然而,监斩官滕公上报刘邦后,刘邦只是将韩信委任为治粟都尉,仍旧没有重用。
韩信的“错”
从这段记载来看,韩信在刘邦心中是非常普通的。可是,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就远远超过了刘邦的预想。韩信竟从都尉,变成了逃兵。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刘邦麾下的将领,常常与韩信交流战场心得,对韩信的才能非常钦佩。然而韩信跟随诸将走到南郑的时候,又跑了。
是什么原因让韩信再次当上逃兵的呢?无外乎两个因素:第一,萧何多次推荐他,却始终未让刘邦重视;第二,韩信以退为进。
事实上,韩信逃亡的消息传至萧何耳中后,他立刻也当上了“逃兵”,星夜追赶韩信。在将韩信追回后,萧何对刘邦说了一句话,《史记》云: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是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意思是,普通的将领容易得到,可韩信这样的人,天底下都没有第二个,大王若是只想在汉中做个诸侯王,那就不需要韩信,可若是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人能帮到你。
世人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没有人推荐,再美味的佳肴,也摆不上桌面。作为韩信的伯乐,萧何终于成功地将他推给了刘邦。
韩信与刘邦的首次会面,就让刘邦羞愧的无地自容。他的《汉中对》详细论述了“刘邦必胜,项羽必败”的原因,并附带了自己的作战思路、方针。对此,刘邦委任他为大将军,全权负责麾下兵马。
换句话说,刘邦这是将他的身家性命全部押在了韩信身上。
在刘邦的心目中,他希望韩信能够帮助他扫清“三秦”,希望韩信能够击败项羽,希望韩信能够成为他麾下将领的表率。
韩信有没有辜负他的寄托,他用兵如神,“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击溃章邯,夺取三秦之地。他善于因地制宜,结合战场情形,巧妙用兵,以寡胜多,灭魏破赵,击代降燕,斩除了项羽的羽翼。
然而,就在韩信举兵数十万,兵发齐国时,高阳人郦食其却在刘邦的密授下,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齐王田广,索取了这天大的功劳。当时,韩信准备退兵,却遭到了手下谋士蒯通的力阻:
“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
蒯通的意思是说,将军是受命攻打齐国,而郦食其却是以刘邦密使的身份说服齐王,两者不能相提并论,且如今没有停止进军的诏书下达,为何要停滞不前。
不仅如此,蒯通还游说韩信道:
“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意思是,郦食其一个儒生,以三寸不烂之舌拿下齐国七十余城,可将军您率领几十万大军,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占领魏国五十余座城池,难道您还不如一个小小的书生吗?
蒯通三言两语就将韩信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功劳被抢走了,名声也将落后于人。于是,韩信奇袭历下,攻打齐国。田广怨恨郦食其“背信弃义“,将他烹杀后逃往,齐国被韩信占领。
这是韩信犯的第一个错误。在此之前,他对刘邦忠心耿耿,在此之后,他拥有了可以左右天下局势的资本,越发骄纵。而刘邦没有因郦食其被杀怪罪于他,更是加大了韩信盲目的自信心。
作死被杀
公元前203年,刘邦在荥阳遭遇连败,被项羽团团围困,朝不保夕。他急令使者前往齐地,拜会韩信,命他救援。然而,韩信不仅没有派来千军万马,反而以齐地不稳为由,“逼迫”刘邦立他为“假王”。
这是韩信犯的第二个错误,他竟以刘邦的性命为条件,索要封王。纵然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劝阻下,给了韩信“齐王”的封号,可他在刘邦心中,再也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将领了。
而在韩信击溃龙且时,项羽也曾派遣武涉游说韩信,《史记》记载:
“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
武涉直言,刘邦为人睚眦必报,如今没有对韩信下手,是因为项羽的存在,一旦项羽被灭,韩信的死期也就来临了。
然而,韩信却并不相信武涉的话,他以刘邦待他情深意重为由,拒绝了武涉“三足鼎立”的提议。
可不久后,蒯通又以相面的形式劝说韩信“灭汉吞楚”,夺取天下,却仍被韩信拒绝。蒯通作为谋士,当然想扶立韩信这样的英主,成就功名大业。可他忽略的是,纵然韩信手握数十万兵马,制地数千里,可他没有自己的兵马,无论樊哙还是曹参,他们都是刘邦的亲信。一旦他举兵自立,必然遭到麾下反噬。因此,韩信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韩信能够做的,只不过是多立功劳,在刘邦手中多索取地盘、权力,以此作为日后跟刘邦叫板的资本。
项羽在垓下被韩信击败后,刘邦只身一人闯入韩信军营,剥夺了他的兵权,将他从“齐王”变成了“楚王”,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年后,刘邦对韩信还是不放心,竟以梦游云梦泽为由,突袭韩信。而刚刚登上楚王宝座的韩信,被刘邦贬为淮阴侯,控制在长安,形同软禁。韩信曾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当时看来,他已预感到自己的大限将至。
不久后,韩信与陈郗勾连,趁刘邦外出征讨时,欲在长安发动兵变,结果事泄。他的伯乐萧何以刘邦大胜为由,趁机约他前往未央宫,惨遭吕后虐杀。韩信一族,皆成为刀下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