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齐王到囚徒,兔死狗烹的经典案例,韩信手把手教你如何作死

从齐王到囚徒,兔死狗烹的经典案例,韩信手把手教你如何作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546 更新时间:2024/1/20 5:01:44

据统计,从秦始皇到崇祯帝1800余年,至少有30位“齐王”非正常死亡,其被杀的概率,远远超过同等级的其他王爵。

其中,最著名的齐王莫过于李元吉,他被杀于玄武门,十个儿子尽遭屠戮,妻子被李世民霸占。除了他之外,西汉齐厉王刘次昌、西晋齐武闵王司马冏、北周齐殇王宇文宪、明朝齐恭王朱榑等29位齐王在任期内,也被陆续处死。

实际上,齐王之所以能屡屡成为刀下亡魂,是有原因的。从秦末开始,君主常用西周时期分封的国名作为藩王称号。在传统意义上,“秦王、晋王、齐王、楚王”四大封爵地位最高,因为这个四个国家都曾在春秋战国时期显赫一时。尤其是在西汉时期,封爵等级制度不明,所封的王侯多以封地、人口、权力大小决定该王的地位。所以,在诸侯王中,占据青州、徐州的齐王、楚王尤为尊贵。这就造成了一种结果:

被封为“齐王”的功臣、皇子,要么拥有首屈一指的盖世功勋,要么是拱卫皇室的屏障。

因此,一旦功臣占据如此高位,“齐王”就成了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而受封“齐王”的皇子多是远离太子之位,且在他身前还有“秦王”、“晋王”,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标准,想要顺利接班皇位,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故而,历任有野心的“齐王”都会选择铤而走险,这就是“齐王”容易被杀的原因。

然而,并不是所有被杀的“齐王”都死于任期内,例如,西汉第一代齐王、刘邦的爱将韩信就是“齐王”中的另类。根据史料记载,韩信被杀时已沦为“淮阴侯”,他被妇人所诈,死状极惨。刘邦得知消息后,却不为他感到惋惜,反而诛杀了他的全家,通缉他的好友蒯通。

那么,韩信为何会从“齐王”沦落为“淮阴侯”,他又因何被杀?他的好友蒯通又为何会被刘邦通缉呢?

“失意青年”韩信

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众所周知,韩信早期非常贫穷,连饭都吃不上。而他在乡里之间也没有一个好德行,没有人愿意推举他做官,他也不会做买卖,所以常常寄人篱下,靠他人接济。

当然,韩信的穷是因为他把心思都用在了别的地方。他学过兵书,出门必携带宝剑,在战国时期,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这种待遇。作为一个落魄的贵族子弟,解决不了吃穿用度的问题,韩信只能沦为他人眼中游手好闲的无能之辈。

韩信在城下钓鱼时,一位洗衣服的老大娘见他饥饿难耐,每日供给他食物。韩信对她说:“我将来必定好好的报答您。”然而,老大娘去因此暴怒,斥责韩信道:“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韩信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体会过人间的恶。当时,有一年轻的屠户,见韩信长的高大,又每日佩戴宝剑,对他心生不满,故意当众侮辱他,跟他说:

“信能死,刺我;不能,出我袴下。”

韩信俯身从他的裤裆下爬过去,成为满街人的笑柄,众人都认为他胆小怕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拉开反秦大幕。一直以“失意青年”身份困居淮阴的韩信带剑投奔楚国后裔项梁,却没有受到重用。直到项梁兵败定陶,神形俱灭,韩信改而在项羽麾下担任郎中。

然而,项羽孤傲清高,从未对韩信加以侧目。刘邦入蜀的时候,韩信悄悄离开项羽,转而投奔刘邦。结果刘邦与项羽一样,仍旧对韩信不理不睬。项羽给了韩信参谋军事的郎中一职,刘邦却仅仅让韩信担任接待宾客的小官,侮辱性更强。

当然,韩信是一个不本分的人。他在担任接待官员时屡屡犯错,惹恼了不少人。当时,韩信的同僚因犯法相继被斩首,受到连带责任的韩信也难逃其咎。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韩信求生的记载: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意思是,刘邦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了吗,为何要斩杀壮士!

按照韩信的想法,他说出此言,刘邦必定会对他委以重任。然而,监斩官滕公上报刘邦后,刘邦只是将韩信委任为治粟都尉,仍旧没有重用。

韩信的“错”

从这段记载来看,韩信在刘邦心中是非常普通的。可是,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就远远超过了刘邦的预想。韩信竟从都尉,变成了逃兵。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刘邦麾下的将领,常常与韩信交流战场心得,对韩信的才能非常钦佩。然而韩信跟随诸将走到南郑的时候,又跑了。

是什么原因让韩信再次当上逃兵的呢?无外乎两个因素:第一,萧何多次推荐他,却始终未让刘邦重视;第二,韩信以退为进。

事实上,韩信逃亡的消息传至萧何耳中后,他立刻也当上了“逃兵”,星夜追赶韩信。在将韩信追回后,萧何对刘邦说了一句话,《史记》云: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是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意思是,普通的将领容易得到,可韩信这样的人,天底下都没有第二个,大王若是只想在汉中做个诸侯王,那就不需要韩信,可若是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人能帮到你。

世人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没有人推荐,再美味的佳肴,也摆不上桌面。作为韩信的伯乐,萧何终于成功地将他推给了刘邦。

韩信与刘邦的首次会面,就让刘邦羞愧的无地自容。他的《汉中对》详细论述了“刘邦必胜,项羽必败”的原因,并附带了自己的作战思路、方针。对此,刘邦委任他为大将军,全权负责麾下兵马。

换句话说,刘邦这是将他的身家性命全部押在了韩信身上。

在刘邦的心目中,他希望韩信能够帮助他扫清“三秦”,希望韩信能够击败项羽,希望韩信能够成为他麾下将领的表率。

韩信有没有辜负他的寄托,他用兵如神,“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击溃章邯,夺取三秦之地。他善于因地制宜,结合战场情形,巧妙用兵,以寡胜多,灭魏破赵,击代降燕,斩除了项羽的羽翼。

然而,就在韩信举兵数十万,兵发齐国时,高阳人郦食其却在刘邦的密授下,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齐王田广,索取了这天大的功劳。当时,韩信准备退兵,却遭到了手下谋士蒯通的力阻:

“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

蒯通的意思是说,将军是受命攻打齐国,而郦食其却是以刘邦密使的身份说服齐王,两者不能相提并论,且如今没有停止进军的诏书下达,为何要停滞不前。

不仅如此,蒯通还游说韩信道:

“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意思是,郦食其一个儒生,以三寸不烂之舌拿下齐国七十余城,可将军您率领几十万大军,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占领魏国五十余座城池,难道您还不如一个小小的书生吗?

蒯通三言两语就将韩信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功劳被抢走了,名声也将落后于人。于是,韩信奇袭历下,攻打齐国。田广怨恨郦食其“背信弃义“,将他烹杀后逃往,齐国被韩信占领。

这是韩信犯的第一个错误。在此之前,他对刘邦忠心耿耿,在此之后,他拥有了可以左右天下局势的资本,越发骄纵。而刘邦没有因郦食其被杀怪罪于他,更是加大了韩信盲目的自信心。

作死被杀

公元前203年,刘邦在荥阳遭遇连败,被项羽团团围困,朝不保夕。他急令使者前往齐地,拜会韩信,命他救援。然而,韩信不仅没有派来千军万马,反而以齐地不稳为由,“逼迫”刘邦立他为“假王”。

这是韩信犯的第二个错误,他竟以刘邦的性命为条件,索要封王。纵然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劝阻下,给了韩信“齐王”的封号,可他在刘邦心中,再也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将领了。

而在韩信击溃龙且时,项羽也曾派遣武涉游说韩信,《史记》记载:

“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

武涉直言,刘邦为人睚眦必报,如今没有对韩信下手,是因为项羽的存在,一旦项羽被灭,韩信的死期也就来临了。

然而,韩信却并不相信武涉的话,他以刘邦待他情深意重为由,拒绝了武涉“三足鼎立”的提议。

可不久后,蒯通又以相面的形式劝说韩信“灭汉吞楚”,夺取天下,却仍被韩信拒绝。蒯通作为谋士,当然想扶立韩信这样的英主,成就功名大业。可他忽略的是,纵然韩信手握数十万兵马,制地数千里,可他没有自己的兵马,无论樊哙还是曹参,他们都是刘邦的亲信。一旦他举兵自立,必然遭到麾下反噬。因此,韩信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韩信能够做的,只不过是多立功劳,在刘邦手中多索取地盘、权力,以此作为日后跟刘邦叫板的资本。

项羽在垓下被韩信击败后,刘邦只身一人闯入韩信军营,剥夺了他的兵权,将他从“齐王”变成了“楚王”,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年后,刘邦对韩信还是不放心,竟以梦游云梦泽为由,突袭韩信。而刚刚登上楚王宝座的韩信,被刘邦贬为淮阴侯,控制在长安,形同软禁。韩信曾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当时看来,他已预感到自己的大限将至。

不久后,韩信与陈郗勾连,趁刘邦外出征讨时,欲在长安发动兵变,结果事泄。他的伯乐萧何以刘邦大胜为由,趁机约他前往未央宫,惨遭吕后虐杀。韩信一族,皆成为刀下亡魂。

更多文章

  • 孙权,先借荆州后夺荆州,那荆州的得失对孙权的利弊关系到底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孙权拿下荆州荆州的发展如何,孙权对荆州的评价,孙权夺取荆州后果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其实在历史上关于这次关羽出击有两个版本流传,一个是刘备命令他去帮忙,一个是关羽自告奋勇前去帮忙。总之结果就是关羽离开了荆州,在他离开之后就出现了“白衣渡江”,孙权手下偷袭荆州成功的事情。那么这里面就存在着一个问题,荆州当时是孙权自己主动借给刘备的,现在为什么又派

  • 历史上刘邦是不愿意动吕后,还是没能力动了吕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为什么不杀了吕后,历史上刘邦对吕雉好吗,历史上刘邦和吕雉真实的样子

    同时刘邦在临死之前想要杀掉吕雉,已经有其心无其力了,因为当时他在重病之下,整个环境都被吕雉把持住,他很难下达杀掉吕雉的命令。 历史上刘邦是不愿意动吕后还是没能力动吕后? 一、刘邦从内心看是不愿意动吕后的。因为就算是帝王也有普通人的情感,从他还是个贫穷小吏时,吕后那时候却还是一心一意地跟随着刘邦。那时

  • 山西出土姜子牙岳父墓,内藏一器物,专家:姜子牙曾跟它形影不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姜子牙墓中的尸骨,姜子牙墓出土的是什么文物,历史上的姜子牙祖墓

    大型古墓的出现,让在场的专家们,都感到有些意外。随即考古专家便对这座古墓,开展了细致的挖掘工作,很快墓室就被清理完毕。根据墓室中发现的一些东西,专家们推断这应该是一座商周时期的古墓。专家也想知道,该古墓的主人究竟是谁,但十分遗憾的是,考古专家并没有在墓中发现墓志铭。正当考古专家怅然若失的时候,一位四

  • 此人寸功未立,被册封为封神榜首位,姜子牙为何这样册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封神台姜子牙封神全过程,姜子牙在封神榜是什么地位,封神榜姜子牙有多厉害

    这一点与三国演义相类似。三国演义的出现让后人对三国时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历史上,三国演义与三国正史的区别是不大的。那么封神演义与封神榜的区别可就非常大了,只不过小说与正史都是相同的人物,但是他们的事迹截然不同。更不相信的是,封神演义中的各个人物都是神乎其神的,但是在正史中,人们是不可能上天入地的

  • 封神里的她命很硬,姜子牙杀了三次才彻底杀了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姜子牙抓到他之后,刀砍斧劈、雷火加身都不能伤他分毫。最后依靠陆压道人的斩仙飞刀才算是杀死了余元。可以说他被姜子牙杀过很多次,但姜子牙只杀死了他一次。但是封神里的另外一人就比较牛了,她的命很硬,硬到姜子牙杀了她三次才算是彻底杀死她。元始天尊派姜子牙下山之后,他来到朝歌,娶妻马氏,并在好兄弟宋异人建房上

  • 从《姜子牙》结尾彩蛋来看,姜子牙隐匿的靠山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姜子牙有多少个结尾彩蛋,姜子牙10个彩蛋,姜子牙最后的三个彩蛋

    《姜子牙》中姜子牙霸气的斩断神界的天梯,惊动了最高层的师祖。因此师尊被内部通报批评,而相对位分低下的姜子牙却受到了很重的惩罚,被关入三界之外的“渡劫城”。这虽是姜子牙挑战规则的代价,但很显然师祖对他的惩罚并非无情,而是留有余地。并没有彻底废掉其修为,且“渡劫城”是专门关押神仙的地方,所以说到底师祖也

  • 为何上古神仙喜欢玩火,得罪了神仙是何下场,看看夏朝帝王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夏朝有神仙吗,上古神仙都有谁,神秘的上古夏朝

    《搜神记》是晋朝的干宝所著,他为什么热衷于搜罗各种离奇古怪的神鬼故事?这与他的亲身经历有关,有两件神奇的事情影响了他。一件是前面讲过的婢女墓中复活的故事,另一件就是干宝哥哥死而不僵的故事。据《晋书》里记载,干宝的哥哥曾经得了一场大病,不治身亡,没有了一丝气息,可是,体温和正常人没有两样,停放了好几天

  • 千年疑团:周朝建立后,讨伐东夷的商朝主力军哪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周朝和商朝什么关系,商朝征讨东夷的记载,商朝东夷后人现状

    牧野之战爆发前夕,约公元前1076年,作为嫡子的辛在帝乙死后即位,称“帝辛”。青年时期的帝辛算得上顶尖人物,能文善武,外加帝子身份,真乃时代的弄潮儿。《史记·殷本纪》记载“其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殷商传至他这一代时,

  • 中国原本有白人和黑人?为什么过了商代,就只有黄种人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黄种人是起源于中国吗,商代墓坑为什么会有白人,中国黄种人的来历

    先说历史记载。在《山海经》中,就有几个地方提到了黑人。一个是著名的不死国。那时候的国相当于今天讲的部落,就是一群人种相同的人聚居的地方。不死国全身皮肤是黑色的,也是全书记载的唯一能长生不老的人。其实这个长生不老是相对的。比如上古的人们认为从尼比鲁星来的外星人就是长生不老的,而事实上这些外星人也是有寿

  • 夏桀遭成汤反叛流放致死,含恨发下诅咒,殷商3代人皇全都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夏桀死因,夏桀的生平简介,后人是如何评价夏桀

    当然算啊!虽然成汤打的旗号是夏桀无道,自己是代天伐罪,但他祖祖辈辈都是夏朝的臣子,他家的诸侯之位是大禹封赏的,地盘是大禹给的,而在成汤被囚于夏台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成汤和夏桀达成了协议,最终成汤伐夏也可以说是直接背信弃义了!其实历史上很多朝代开国都充当着叛逆者的角色,不管如何美化,都避免不了被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