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晋八王之乱:司马炎第六子司马乂改变了战局

西晋八王之乱:司马炎第六子司马乂改变了战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936 更新时间:2023/12/18 12:53:14

本文为木偶老师新作《魏晋南北朝,大乱三百年》的第06篇,连载日期为周一至周五,每天更新一篇,欢迎各位读者"找茬",你可以用点赞、转发、评论等方式表达你的观点。

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史书上说他:身高七尺五寸(又一个两米大汉),开朗果断,才力绝人,虚心下士,甚有名誉。早在贾南风当权时,他就跟着哥哥司马玮进京师,诛外戚杨氏,后贾南风黄雀在后使毒计诛灭司马玮,同母所生的司马乂受到牵连,贬为常山王(封地河北)。话说历代王朝都有常山王这个封号,得此封号之人有几十个,但看上去是王,其实也就是个县长编制,势力待遇都非常一般。司马伦篡位后,他又因响应号召,平叛有功,晋位大将军,恢复长沙王封号,留在洛阳参政。

公元302年,司马冏率先对看上去最弱的司马乂出手了,此时的司马乂身边只有一百多人,但正是他改变了整个战局。

司马乂之所以能改变战局,原因是他此时正在洛阳,这就仿佛一把尖刀深入敌人腹地,所以此时两军对垒拼的不是人数,而是胆魄。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司马乂避其锋芒,反而将进宫做的车子的帷幔全部砍断,然后率人乘车打马飞驰入宫,刹那间,马嘶车疾,仿佛一头猛虎,不可阻挡。到达皇后,司马乂以不及掩耳之势控制各座宫门,挟持皇帝司马衷与司马冏对峙。

经过闪电战后,双方陷入僵持。史书对战争过程记载不详,我们只知道双方在对峙期间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司马乂率军放火焚烧皇宫内外的部分城门和观阁,同时攻打司马冏府。第二件事是司马冏命人将皇宫的驺虞幡偷来,拿着它在城下大喊:长沙王伪造诏命。司马乂则挟持皇帝回应:大司马谋反,凡是帮他的诛灭五族。是夜,洛阳城中大战,箭矢如雨,火光冲天,皇帝司马衷被人架到东门城楼做稻草人,火箭群集,射到他脚边,把这个宝宝吓得动弹不得。

第二天,司马冏兵败,被押送到宫殿之上,前夜被吓得不轻的司马衷本来想饶这个救命恩人一命,但被司马乂阻止,随即被拉出宫殿,途中,司马冏再三回望皇帝司马衷,欲说还休。最后生擒贾南风,平灭司马伦的司马冏被斩首,首级示众六军,暴尸三天无人敢收,其党羽属官两千多人被灭三族。司马冏死后他的叔公,也就是司马懿张春华生的第三个儿子司马干流泪感叹道:宗室日衰,就这小子最有能力,如今他死了,我司马家算玩完了。这种话挺不像是从一个神经病和恋尸癖嘴里说出来的,而也正因为司马干有这两个毛病,没人认为他是威胁,所以他在司马懿的众多儿子里活得最久,八十岁才寿终正寝,比老爹还多活了七年。

又一波纷乱过去,巍巍洛阳,城头变幻大王旗,夕阳残照如血。

讲到这里,我对司马乂怎么赢的其实不太感兴趣,但对于司马冏拿出的那个叫"驺虞幡"的玩意非常好奇,仔细查了一下,原来驺虞是古兽名,一种说法是白虎,象征神兽,其实应该是就是得了皮肤病的老虎;另一种说法驺虞是古时帮助诸侯管理庄园的猎官,驺意天子之围,虞意司兽之官;第三种书法很奇妙,说古之驺虞就是今天的大熊猫,有记载说驺虞,白底黑文(意纹),不食生物。想想好像也有道理。

而驺虞幡实际上一种旗帜,上面印着驺虞这种神兽,用以传旨解兵,而在晋朝最有权威意义的就是驺虞幡,每至危机时刻,出示驺虞幡,见之者皆折服而不敢动。

言归正传,司马冏死了,司马乂掌权,但风波继续,因为起兵的司马颙与司马颖还在路上呢。

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这次是实实在在的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两人本来以为司马乂这种不入流的王爷身边就百八号人肯定打不过司马冏,被捉了也好,正好多一个讨伐的理由。结果司马乂之死地而后生,竟然生生地干趴了司马冏,掌管朝政,可以想象此时司马颙和司马颖的心理阴影面积。

掌权不久,司马乂不仅对皇帝司马衷礼遇有加,同时对颙颖二王表现出了积极的合作姿态,他一方面邀请二王同时来洛阳协商政事,一方面又将朝政诸事事无巨细的跟自己的弟弟司马颖汇报。

但奈何人心隔肚皮,此时的司马颙与司马颖各怀鬼胎,都想独揽大权,于是和平了数月的晋朝又迎来一场血雨腥风。

因为司马乂做得很不错,没有什么挑剔的地方,所以司马颙与司马颖就不能明目张胆的夺权,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明里不行,那就来阴的,最先出手的是河间王司马颙。

司马乂掌权,司马颙是最不开心的那个人,因为本来首举义旗讨伐司马冏的人是他。眼见司马乂得势,司马颙坐立不安,于是他派三个亲信地方官密谋策划诛杀司马乂,结果此事被一个叫皇甫商的官员告诉了司马乂,三人遂被诛杀。阴谋败露,司马颙图穷匕见,派都督张方率兵七万以讨伐皇甫商的名义逼近洛阳。

就在司马颙派兵进逼洛阳的时候,司马颖也跑来凑热闹。就像刚才说的,司马乂对司马颖是很不错的,朝政大事都向这个弟弟报告,但这也助长了司马颖的政治野心,他此前曾派人刺杀过司马乂,但被识破。而听说张方率军进逼洛阳后,司马颖随即率军跟张方汇合,一同进军,此时两王的军力高达二十万,兵锋直指司马乂。

多说一句,此时司马颖军中打前锋的都督名叫陆机,此人为晋朝文人领袖文才了得,打仗也不错,而他的爷爷叫陆逊

眼看大兵压境,司马乂摇摇头,长叹一声,他心里可能在想,大晋运势难回,难道是天命要灭司马家?

战争持续了两个多月,一面是两王势大,一面司马乂作战勇敢调度有方,所以形成僵持之势。此时朝廷大臣认为,司马乂与司马颖是兄弟,有和谈的可能,于是派中书令王衍前去找司马颖和谈,并提出划分陕地而割据的建议,但此时利欲熏心的司马颖予以拒绝。后来,两兄弟还通了一封信,信很长,就不赘述了,从信中可以看出,司马乂痛惜兄弟相残,百姓流离,愿意和谈维护和平,而司马颖的信,就不说了,穷尽道貌岸然的丑恶嘴脸。

和谈失败了,双方接连发生几次大战,司马乂多次获胜,斩俘敌军六七万人。但因为两王人多势众,围困洛阳已久,城中粮草渐渐不支,然后司马乂部将及士卒,虽面临困境,但士气高昂,可以说最终结局,犹未可知。

但此时,司马乂阵中出现了一只老鼠,八王之乱中的最后一个王粉墨登场了。

更多文章

  • 唐朝一和尚造反称帝,册立尼姑当皇后,只3个月就被快速平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谋反的人物,唐朝后期平息叛乱的皇帝,唐朝最严重的一次叛乱是什么

    他们出家不是因为一心向佛,而只是为了躲避税赋和徭役。隋朝的税赋和徭役五花八门,压在老百姓身上的负担很重。但是有一种人是不需要缴纳税赋的,这种人就是出家人。出家人是方外之人,自然不用跟红尘俗人们一样服役。因此很多心怀鬼胎的人为了不服役,就纷纷选择出家。这个名为高昙晟的和尚和名为静宣的尼姑就是如此。高昙

  • 唐穆宗李恒:宦官拥立上位,昏庸好色,欧阳修评价他“失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恒简介,唐穆宗李恒个人简介,唐穆宗李恒在位几年

    他当政的四年中,唐朝的藩镇割据越发严重,纷纷叛乱,朝廷中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的局面愈演愈烈,大唐政局动荡不安。《新唐书》在评价他时说:“穆、敬昏童失德,以其立位不久,故天下未至于败乱,而敬宗卒及其身,是岂有讨贼之志哉!”他便是唐穆宗李恒。01、李恒即位背后的力量较量李恒,唐宪宗李纯第三个儿子。生于79

  • 此人祖母是武则天,年仅17岁逝世,死后千年发现墓内有一男性枯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武则天墓前61个无头石人之谜,武则天和丈夫合葬墓,武则天临终前见个80岁老人

    1960年位于陕西乾县经过考古专家的探测,发现了一座唐朝的古墓。陕西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这里埋葬了历朝历代的很多皇族中人。这座唐朝的古墓也不例外,埋葬的是一位唐朝的公主,公主在唐朝并不少见,但这位公主却十分特殊,她是唐朝中宗皇帝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永泰公主李仙蕙,她的母亲是著名的韦皇后,祖母更是大名鼎鼎

  • 亲手杀光朝廷大臣的权宦仇士良,是如何控制皇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仇士良为什么怕武宗,仇士良对皇帝的影响,仇士良个人资料

    在小编心目中历史上最牛的太监当属中唐时期的仇士良,不仅是因为他能架空皇帝与拥立皇帝,更在于他的杀伐果决,连魏忠贤都要甘拜下风。仇士良杀二王一妃四宰相,独霸朝纲二十多年,历经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六朝。他这番话,是退休时给晚辈的忠告,确实说出了历代宦官得以专权擅政的一个重要原因

  • 李白价值不菲的一首诗:全诗16字被历代帝王疯抢,现代人反而不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白最出名的5首诗,李白最经典5句诗,李白最为巅峰的一首诗

    李白天性浪漫,平生最爱游览大好河川。15岁的时候,李白就凭借着出色的文采在大唐声名鹊起。18岁那年,他开始在国内四处游览,写下了不少名诗。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李白的不少好友也都是十分杰出的诗人。好比说杜甫、高适等等。李白的这些好友们跟他一样,一旦有时间就会结伴出游,去一赏大好山河。有一次,

  • 诗人王维投敌被判死罪,他呈给皇帝一首诗,皇帝看后:立刻放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维死罪却因为一首诗被免罪,王维被贬过海南吗,王维是赴宴后落水而死吗

    唐朝时科举是可以举荐的,如果有达官贵人认同某个考生的才华,只要跟主考官打个招呼,这个考生的名次到时自然会靠前。这是因为唐朝时科举的试卷从不糊住考生的姓名,所以托人情、走后门的事情屡见不鲜。王维经过好友的安排,见到了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妹妹,地位非常显赫。王维通过好友的关系得到了参加玉真公主宴

  • 柳宗元的一首短诗写得很奇怪,轻轻念上一遍,就会浑身发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柳宗元短诗100首,柳宗元最著名一首诗,柳宗元最经典二十首诗

    “永贞革新”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唐朝发生了一个大事件,那就是“永贞革新”,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结果是皇帝被迫禅位,参与革新的大臣或贬或死,史称“二王八司马”。二王(王叔文、王伾)主导的革新,前后仅维护了146天,与晚清康、梁主导的“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新政。

  • 祖君彦:不得隋文帝重用,投靠李密后写檄文为隋炀帝定罪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密有反隋檄文吗,隋文帝李密,李密讨伐隋炀帝檄文

    古人起义的时候,总会写一篇檄文,细数对方的各种罪行,以昌明自己起义的正义性。这就叫"师出有名"。三国时期,袁绍要讨伐曹操,就让陈琳写了一篇《讨曹操檄文》,看得曹操脊背冒冷汗。徐敬业要起兵反对武则天,命骆宾王写了一篇《讨武曌檄》,武则天看了大呼人才。这两篇都是檄文中的典范,檄文中的佼佼者。《讨曹操檄》

  • 西晋贵族女子墓葬,出土丹药2百颗,专家推断:被父亲耽误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古墓出土炼丹文物,东晋大墓出土一味药丸,考古发现古代丹药

    提起魏晋,人们难免会想到所谓的“名士风骨”。名士风骨意味着视金钱如粪土、特立独行。但跟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魏晋名士们大多并不是风度翩翩的贵公子。相反,他们中很多都不修边幅,甚至以身上长虱子为荣。在这些名士们看来,身上长虱子,证明不为外貌所累,是超脱红尘的表现。而除了不讲卫生之外,魏晋名士们最大的毛病

  • 唐僧坚拒女儿国王的私情,他的得意门徒竟然睡了李世民的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西游记》中的唐僧,为了求取真经,在前往西天途中,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这其中,除了要吃他肉的妖精外,还有一拔对他一往情深的女妖,比如杏仙、玉兔精与老鼠精等等。与唐僧最为缠绵的,还得数女儿国的国王。唐僧师徒四人途径女儿国时,女儿国国王对唐僧一见倾心,产生了爱意,对唐僧情意缠绵。一首《女儿情》,道不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