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柴荣的办法也有成功的可能。柴荣从实战上两次北伐一次失败,一次因病而退,确实很可惜。总体上,柴荣太年轻了。
但柴荣、赵匡胤都是走王朴在《平边策》的战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柴荣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按照王朴做了。所以,题主所问的问题并不实际。
柴荣在抑制住周边势力、北汉后开始第二次北伐。赵匡胤则在消灭周边势力后,准备先消灭北汉再收回幽云十六州。
表面上看,柴荣的方式很解气。短期内,收回幽云十六州,那得多大的脸呀。但问题是,打仗就要有钱,“比较容易”的如果不先统一,等着“群而殴之”吗?
与辽国幽云十六州一战,无论是柴世宗还是宋太祖都坚决主张打回来。没有谁更正确。只能说柴世宗失败的可能性更大。当然,你可以通过,两次与辽国的战争世宗打得还不错,就想当然的觉得柴世宗能力更强、短期内打败辽国的可能性更大。
周辽战争,周军未与辽军主力作战,而且很多是一种“战术胜利”,与真正的大战距离还很远。之所以“战术胜利”就是因为夺到了北汉的三州四十县土地。
题主的这个问题正是接续昨天谈到的“北宋‘庆历增币’的发生,是否可以理解为澶渊之盟的失败”这一问题,其中我们提到辽国索要“晋阳旧附之区(北汉太原等十州、四十县),关南元割之县”这一主张。这一地区正是在柴世宗时期夺回来的。
这段历史,完全可以回答这一问题。
(2)柴荣在“高平之战”打败北汉,进而发动北上意欲“灭北汉”夺幽云最终烧粮失败;5年后再次北伐42天勇夺三州,可惜英年早逝
在“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都有哪些人”这个问题中,我们重点谈了“义社十兄弟”崛起于高平之战,具体过程详见该文。
高平胜利后,世宗命数万大军进攻潞州、汾州、并州。在忻州,契丹军与周军对抗,史彦超轻敌冒进被杀,李筠孤身逃归,周军两千阵亡。契丹耶律挞烈率兵援助忻州,符彦卿率部数万兵退晋阳。最终,在世宗指挥下数十万粮草被烧毁丢弃,撤军而退。
由此,整顿内政、兵败后蜀、三征南唐,到了显德六年(959年)一月,世宗再次准备北上灭北汉、伐辽国,三月出发仅用42天攻占三州十七县,五月得病退兵,六月驾崩。
(3)周世宗两次北伐都未与辽军主力接触
和第一次北伐失败一样,周世宗此次出击契丹,采用的是“突袭战”“闪电战”让敌军慌乱之际纷纷投降。但周兵所遇辽军都并非主力部队,而且其“闪电战”已经被契丹方面侦查到,辽主已经要求萧思温一方面抵抗世宗,一方面准备领兵南下幽州坐镇。
周世宗与辽穆宗到底如何,历史很难说。周世宗成功赶上了辽国内乱频发时期,辽主是辽国有名的昏君。但可惜,老天爷给辽国的时机更好。
想得好,未必做得好。但运用于实际时,往往就要想得难一些、能量积攒更多一些。宋太宗灭北汉后迅速北伐,从实际看有些仓促了。
《澶渊之盟》后辽国背信弃义进攻,北宋是怎样退敌的
赵匡胤黄袍加身背后靠谁支持?义社十兄弟,军中粉丝夺天下
金国眼界太狭窄,本该联宋抗蒙却南下攻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