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淳于琼作为军事将领,在东汉末年有着比较高的影响力,甚至曾同袁绍、曹操等人共事,掌典西园新军。
淳于琼
188年,东汉灵帝中平五年,汉灵帝在黄巾起义后,吸取经验教训,开始留心重视军事,而当时掌握兵权的是外戚、大将军何进。汉灵帝为分夺何进兵权,特在西园招募义勇壮丁,组成西园新军。
汉灵帝设置八校尉来统领这支部队,分别是:黄门(宦官)蹇硕因为通晓军事,深受汉灵帝信任,命其担任上军校尉,总领西园新军,直接听命于汉灵帝,大将军何进曾一度受其节制。虎贲中郎将袁绍担任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担任下军校尉,当时还是议郎的曹操被任命为典军校尉,赵融担任助军左校尉,冯芳担任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担任左校尉,而淳于琼在新军担任右校尉。
淳于琼
袁绍出身于名门世族“汝南袁氏”,袁家四代有五人位列三公之位,声名显赫,淳于琼看到袁绍家世显赫,便投到其帐下为将。让袁绍没想到的是,那位在当时身份低微,名声一般,而且出身不好,身为宦官养孙的曹操,未来会成为他的“人生终结者”。
195年冬天,董卓的旧部李傕、郭汜,图谋不轨,追逼汉献帝,汉献帝从长安东归,并下诏让各路诸侯能率兵勤王。当时的袁绍初据冀州,新归降的谋士沮授目光如炬,劝说袁绍率兵迎接汉献帝,并迁都邺城,此举不仅能掌控朝政,还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朝廷的名义,顺理成章的讨伐不肯臣服的势力,谁又能抵御得了呢?但袁绍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认为汉献帝难以成事,于是听从淳于琼和郭图的建议,没有迎接汉献帝。
汉献帝
这让曹操捡个大便宜,曹操在第二年(196年),迎接汉献帝,迁都许县,曹操不仅被封为司空,还行车骑将军事,总领百官,有了跟袁绍争夺中原的资本。
三年后的199年,袁绍集结十万大军,一万战马,打算直取许都,跟曹操一较高下。而沮授反对袁绍轻敌冒进,希望袁绍能采取“三年疲曹”之计,以己方占优势的军事实力和地理形势,跟曹操打消耗战。但袁绍执意不同,并听信郭图的谗言,打算分割沮授的权柄,让沮授和郭图,淳于琼三人监军,没想到战事发展过于迅速。
袁绍
200年,在白马之战,袁绍军进兵黎阳,并派大将颜良包围白马,淳于琼和郭图从军出征。东郡太守刘延向曹操告急,曹操率轻兵奔袭白马,关羽在曹操的授意下,于千军万马中斩杀颜良,袁绍军大乱,郭图淳于琼败逃。
曹操
之后,袁绍军和曹操军,在官渡对垒,见招拆招,相持两月不下,眼看曹军军粮罄尽,曹操处境艰难。袁绍命淳于琼率兵一万,率领赵叡、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四将,负责押运粮草,并在粮仓乌巢驻防,沮授为防备曹操偷袭,建议袁绍派出将领蒋奇,率领偏师在外围巡视防御,但袁绍并没有听从沮授的建议。
袁绍
正巧此时,袁绍麾下的许攸,因为家人犯事,被留守邺城的审配逮捕,许攸听闻后,连夜投奔曹操,并向曹操告知乌巢之事。曹操亲率五千精锐,突袭乌巢大营,淳于琼疏于防备,被曹操得手。袁绍惊闻乌巢遇袭,派出骑兵前往乌巢解围。曹操听闻敌军来袭,不准分兵抵御,下令全力消灭乌巢的淳于琼所部。
沮授
淳于琼的部将赵叡、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等人,都在乱军中被杀,曹操生俘大将淳于琼,并割下他的鼻子。等到袁绍的骑兵赶到后,曹操将淳于琼四个部将的首级和几千个袁军阵亡者的鼻子,连同牛马的舌头,都展示给袁绍的援军。袁绍的部下,看到乌巢已失,吓得军心不稳,大将张郃、高览闻讯倒戈,归降曹操,袁绍军彻底溃败。
刽子手
被割掉鼻子的淳于琼,被乐进带到曹操面前,曹操想到往日共事的情谊,打算放淳于琼一条性命。但新归降的许攸,认为淳于琼受到羞辱,以后照镜子会想到今日之事,难免以后雪耻,于是曹操下令处斩淳于琼。而《三国演义》中,这位倒霉的酱油角色,被曹操绑在战马上,放归袁绍大营,有意羞辱袁绍,袁绍看到淳于琼因贪杯,而丢失乌巢,下令将其斩决,以正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