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司马懿,其实这是一个出身名门,同时也很有能力的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军事领域的成就不低于诸葛亮。在这里我们也不去探讨他个人的道德水平,毕竟历史是一笔糊涂账,说不清楚。但是!两千多年过去,我们评价一个人更多的还是看他的行为。这两位名臣都是才华横溢的不世之才,但是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尤其是儒家思想的道德角度来看呢?
诸葛亮再专权,再独断,他也没有篡位,到死都是为了炎汉大业奔波,自身家境又十分清廉没有余财,在士大夫阶层眼中就是一个道德模范,符合一切三纲五常,出世名臣的标准。反观司马懿,不管你当初夺权上位的理由有多么充分,你仅仅是为了自保?但是你就是篡位!就是乱臣贼子!在士大夫阶层和主流精英分子眼中,你的行为比你当初的那个动机重要一万倍。在人的本能的趋势下,尤其是自认为是社会道德标杆的知识分子阶级,特别喜欢以道德标准来习惯思考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哪怕这个道德标准是他们自己加上去的。
从我们还没学会客观看待周遭事物的时候,就开始不断有人在耳边吹捧孔明大仙,于是从我们的文化根基里边,就已经默认了对诸葛亮的一切褒扬都是允许的。而与此同时,在此之前所有传统文化当中,司马懿都是作为白脸反贼的形象出现,突然有人跳出来要给他平反昭雪,再无脑吹一波,肯定就会和我们心目中的既有印象形成激烈冲突,从而引起许多受众的反感。既然诸葛亮是一个绝对的完人,那么他就应该是智慧之神与治世能臣的化身,怎么赞美也不过分。
任何侮辱,哪怕是客观质疑的声音也不允许有。既然司马懿是一个寡廉鲜耻,挑战君权天理的猥琐小人,那么怎么贬低都不过分,哪怕毫无实据。任何赞美,哪怕是客观辩证地去评价也不允许。这就是掌握了社会主流舆论力量的士大夫阶级的思考方式。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一部分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他们喜欢用情绪和个人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使用实事求是的论证方式。因为历史的真相,或许和人们心中并不一样,所以人们尽可能去相信自己心中那个所谓的真相,那个固定思维模式下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