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朝都亡了,商朝频繁迁都到底躲谁?考古显示:商朝避的并非洪水

夏朝都亡了,商朝频繁迁都到底躲谁?考古显示:商朝避的并非洪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755 更新时间:2024/1/21 19:39:25

首都代表一个国家政治中心,某种程度上,算是“心脏位置”。对于统治者来讲,那是十分重要,在这里修建皇宫。一生大半辈子时间,都在这里生活。秦朝之前朝代,这里汇集国家最好资源,轻易不敢挪动。

然而偏偏有一个朝打破“规律”,商朝首都频繁搬迁,后人猜测究竟为何?并非是统治者任性而为,根据后来考古显示:他们迁都,都有不得已原因。

对于统治者来讲,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很少有人愿意迁都。历史上有朝代“迁都”,都是从大局角度考虑,新的王朝多数,都不愿在前面王朝定都。北魏时为了国家稳定发展,曾经迁移过三次,疆域面积逐渐扩大。从一个东北地区游牧民族,顺利完成纵横捭阖,统一北方,还将晋朝皇室赶到长江以南。

中间拓跋氏下了一部“大招”,将国家首都逐渐向内地迁移,深入中原腹地。进一步加强对于中原地区统治,加强对于国家地区统治。每次统治者这么做,都是深思熟虑下定决定,并非心血来潮。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牛川。因为这个位置太过偏远,将首都迁移到盛乐,这是第一次迁移。

第二次迁移发生道武帝时,将首都迁移到平城,对北魏政权影响很大,完成进一步的汉化过程。定都后开始招收大量汉人谋士,收揽不少人才,他们在北魏统一北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次在孝文帝时,迁都时为了避免守旧势力阻扰,以南伐名义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到达洛阳后,疲惫的众臣因为不愿意南下,同意孝文帝定都洛阳。可以说没有这三次“换地”,北魏就会偏安一隅,没有日后成就。虽然搬迁付出一定程度代价,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真的很划算。

对于统治者来讲,首都那是很重要,算是整个国家最繁华地方。有那句“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形容古都洛阳,过去是几个王朝政治中心。如果一个国家首都被敌人占领,等同于国家被灭,不会轻易挪动。这里是祖宗好几代苦心积累成果,无论是从实力角度出发,还有个人情感上,一般都很舍不得。

但是在几千年前,有一个王朝首都,变动好几个地方。它就是商朝,迁都在《竹书纪年》都有记载,有“前八而后五”。从商人老祖宗开始,到汤灭掉夏时,完成八次迁都。据《史记殷本纪》中载:“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

等到统一中原后,截止到第19位君主盘庚之前,有5次迁都。商都真正搬迁次数,可能远超过13次,这些都有证据,因为在殷墟没有发现某几位君王时物品。后人纷纷猜测,每次这么频繁搬家,商人难道不嫌烦吗?

提到商朝在历史上地位,后人都会想起夏朝,显示夏朝生活在伊洛平原。随着岁月变迁,商人来到中原,留下璀璨的文化。郑州发现商人都城,规模十分大,花费很大功夫。无疑反映一个事实,商朝有意在中原地区建都。后人都猜测,商朝首都距离夏朝首都位置,那是越来越远,有人猜测是否为躲避夏人。

但是后人不明白,为什么商朝君主,那么频繁的搬家。特别是从第十任商王仲丁开始,搬迁的速度,真的太过频繁。《史记》中有记载,有那句“仲丁即位,自亳迁于嚣”。从地图上来看,无论怎么迁移,都在山东、河南范围内,从南向北走动。

对此历史学家猜测,人类迁移规律,向适宜人类生存地方。但是商朝首都变动规律,似乎不符合发展条件。有人怀疑,是否出于躲避夏朝宗室,才有这种想法。但是仲丁迁都时,夏朝已灭亡百年。为何还放弃优渥地区,反而青睐贫瘠地方,似乎有别的原因。

一直流传一种说法,商人这么做,主要为了躲避水灾,算是主流说法。古书都有详细记载,城市发展必须注重与水源关系,城里人口太多,若是缺水将会陷入危机。如果发生洪涝灾害,会严重影响城市发展,迫使商人不断迁都。还有一种说法,商人正在完成文明转型,过度到农业社会,和平家园真的很重要。

但是后人不明白,若是担心洪水,为何朝廷贵族阻拦盘庚迁都。因此这种说法,存在很大悬疑,考古显示伊洛平原并不发生洪水。盘庚以前的君王,遭受过洪水只有祖乙,哪怕如此都没有搬走。武丁时殷墟也发生过水患,都有文字记载,也继续在当地生活。证明洪水迁都一说,压根不成立。

古代不少王朝发挥在那,基本上都从盛变衰,综合国力下滑。但商王朝打破规律,不断在盛衰之间变动,哪怕最低谷时,依然能东山再起。相对于别的王朝“父死子继”模式,商朝继承王位顺序,有父子、兄弟规律。

有人猜测,新君王生怕旧势力不服,因此迁移别的地方,解决统治内部问题。祖乙和南庚都面临该问题,顺利度过执政危机。这个是一个原因,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开疆扩土目的。目前在殷墟发现大量武器,贵族殉葬还有别的民族,证明统治者征服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商王仲丁继位后,东南方的兰夷部发动叛乱,需要及时出手平叛。为了方便指挥战斗,方便运输物资,仲丁决定迁都隞城。有同样处境还有河亶甲,主要目的避免战乱。这个有些像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从稳定江山考虑,才作出该决定。

这些王朝迁都,都从现实角度考虑,各自有政敌目的。商朝频繁将首都变动,真正原因为了国家发展,解决当前难题。在那个没有科学技术提下,人类无法解决一些难题,只能借助于迁都来解决难题。然而统治者却忘了,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更需要稳定政治环境。如果统治者不作为,哪怕迁多次首都,同样无法摆脱被灭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灭亡西周的犬戎后来如何,竟被一个刚成立的小国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犬戎灭西周的路线,灭西周的犬戎族是什么人,犬戎灭了西周建立了什么

    犬戎族为游牧民族,族人的图腾为狼,所以才被称为犬戎。我们知道游牧民族骁勇善战,但是在社会组织方面远远不如中原文明。犬戎虽然占领了镐京,但并没有能力长期占领这里。而西周灭亡后出现的另一个诸侯国,更是直接灭了犬戎,这个诸侯国就是秦国。周平王东迁的时候,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去,秦国正式建国

  • 周国早就想造反,纣王为何不攻打周国,反而一直攻打东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纣王为何要剿灭东夷,纣王东征东夷,纣王有没有打败东夷

    根据史书的记载,在纣王时期,一直攻打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东夷。东夷是当时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所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些都是对四周少数民族的蔑称。纣王在位的时候,商朝多次派大军攻打东夷。商朝被灭,也正是因为主力部队都在攻打东夷。否则商朝也不会这么快就被灭亡。不过很奇怪的是,纣王一直知道周朝有

  • 苏麻喇姑本是侍女出身,为何她去世后,康熙要以妃嫔之礼安葬?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康熙有多爱麻喇姑,苏麻喇姑在康熙时期的地位,康熙时期有苏麻喇姑吗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宫女,其实还真不在少数。比如说汉朝时期的宫女王昭君后来就被挂上了和亲的任务成为了和亲公主,而在清朝时期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宫女,叫做苏麻喇姑。公元1705年,苏麻喇姑因病去世,而这时候在位的清朝皇帝刚好又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对苏麻喇姑的感情非常真挚,年过90多岁的苏麻喇姑去世之后,康

  • 本是康熙心腹,和皇帝关系好欠朝廷巨款,雍正登基后还不上被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康熙为何能成为雍正的心腹,雍正抄家,康熙晚年和雍正的关系

    曹寅在世的时候,有大臣写折子弹劾他,说他贪墨织造局的公款。康熙非但没有因此惩处曹寅,反而帮着他把这件事情给压下去了。康熙五次住在曹家,虽然给曹家带来了荣耀,但是却也令曹家的财务情况变得每况愈下。接驾需要耗费大量的银两,而曹家人丁众多,平时吃喝排场也很大。靠着曹寅的一点俸禄和宫中的赏赐,是完全不够的。

  • 民国才子郁达夫:原配贤惠二房美艳他都不喜欢,独爱“三无”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郁达夫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困潦倒,甚至连一双好看的皮鞋都买不起。小时候的郁达夫因为穷尝尽了世人的白眼。也正因为穷,他比平常人读书更加用功,发誓要改变自己的人生。郁达夫跟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言听计从。长大之后,在母亲的要求下,娶了同乡一个叫做孙荃的女人为妻。孙荃长得还算秀丽,从小受的是传统教育,只知道相夫

  • 隐士写1本书,元朝时读了要杀头,明朝时畅销全国,清朝再次被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历史必读书目,明朝最有名的道士书,明朝最著名奇书

    这部书显然触痛了元朝皇室的神经,因此《心史》一问世,就成为了禁书,不允许刊印、不允许百姓阅读。郑思肖在著书的时候就心知肚明,《心史》必定会被元朝统治者所憎。于是在写完这部书之后,他就将初版的《心史》保存了一本。郑思肖把这本《心史》用蜡纸小心的包好,然后放在一个装满了石灰的匣子中。最后他再把这个匣子放

  • 民国农民犁地挖出一卡车青铜器,他私藏其中5件,却因此含恨而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农村挖出青铜器,民国时期出土老青铜器图片,民国古墓出土青铜器

    1923年春节过后不久,山西一个村子的村民高凤章就开始下地干活了。并不是他有多么勤快,而是因为他的家境实在是比不过其他的村民。所以只能多去开荒种地,希望能多收获一点庄稼。高凤章跑到村里人都不愿意去的一个野山坡上,准备把这里的地开垦一下,种一点红薯。哪怕红薯卖不出去,自己家人留着吃也是好的。没想到这个

  • 康熙叮嘱雍正:杀了你两个哥哥,雍正却不愿动手,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雍正14弟为什么不帮雍正,康熙是怎样对待雍正的,康熙怎么看待雍正

    胤礽年幼丧母,是康熙一手抚养长大的,对这个儿子,康熙最有感情。胤礽两岁的时候就被册封为太子,一直被当做储君抚养。但可惜的是胤礽不够出众,后来被康熙二废二立,诸皇子才有了争权夺位之心。康熙在千挑万选之后,选中了雍正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他曾经下过一道明旨叮嘱雍正,这道明旨是这样说的:朕若不讳,此二人断不可

  • 清朝最豪横的王爷,八大铁帽子王占了仨,多尔衮见了也得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朝八大铁帽子之王,清朝多尔衮个人资料,八大铁帽子之王多大权力

    1、古英巴图鲁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的嫡福晋佟佳氏生下了第二子,取名为代善,也就在这一年,依靠岳父家十三副铠甲的资助,努尔哈赤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征程。然而,仅过了一年,代善的母亲佟佳氏便病逝了,当时努尔哈赤经常面临仇人的追杀,有一次努尔哈赤迫不得已,将代善三姐弟藏于板柜之下,才躲过

  • 她是民国有名“花国大王”,军阀攻占上海,她微微一笑军阀退兵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民国霸气女军阀,民国传奇女子爱情故事,民国十大军阀哪个军阀兵多

    富春老六并不仅仅活跃在各大八卦小报上,她还曾经深深的影响过北伐战争。若无她横插一脚,淞沪战役远不会那么轻易就结束。毕庶澄曾经深得张宗昌信任,他出身不错,长得又英俊,本能有大好仕途。但没想到富春老六一出现,不仅害的毕庶澄成了世人眼中的笑柄,还害得他丢了自己的性命。当时张宗昌命令毕庶澄率兵戍守在上海,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