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宫女,其实还真不在少数。比如说汉朝时期的宫女王昭君后来就被挂上了和亲的任务成为了和亲公主,而在清朝时期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宫女,叫做苏麻喇姑。公元1705年,苏麻喇姑因病去世,而这时候在位的清朝皇帝刚好又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对苏麻喇姑的感情非常真挚,年过90多岁的苏麻喇姑去世之后,康熙皇帝非常悲痛。
然而对苏麻喇姑的下葬礼仪也是用嫔妃之礼将其安葬,从这个入葬礼仪来看的话。其实有两个点大家值得注意。第一,苏麻喇姑的身份并不是嫔妃,而仅仅只是一个宫女,老了之后也只能称之为是嬷嬷。第2个点是康熙皇帝直接下令让苏麻喇姑的墓穴直接靠近孝庄文皇后的墓穴位置。
从这两个点当中,大家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刻意偏袒苏麻喇姑,这种偏袒也是晚辈对长辈浓浓的爱意和尊重。而苏麻喇姑的身份问题也给后人留下了比较大的疑惑,为什么康熙皇帝要对苏麻喇姑一个宫女行如此厚葬之礼呢?
首先是因为苏麻喇姑的才能值得。公元1612年出生的苏麻喇姑是蒙古族人,身份也并不是十分高贵,是孝庄文皇后的一个侍女。可苏麻喇姑的身份即便低微,但是完全掩盖不住苏麻喇姑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女子。公元1625年作为孝庄文皇后的贴身侍女,也随着二小姐的婚姻而嫁到了都城盛京。
然而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苏麻喇姑需要学习当地的文化和礼仪,甚至是语言。凭借着聪明的头脑,苏麻喇姑又很快的掌握了满语,甚至还把满文写得很漂亮。公元1636年,当时整个朝廷上下都要缝制官服,而这个工程比较浩大,所以整个朝廷内外优秀的女眷都可以报名参加。
当时还是庄妃身份的孝庄文皇后就推荐苏麻喇姑参加了这次活动,并且苏麻喇姑在整场缝制多民族服饰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人的认可。公元1654年,康熙皇帝出生之后,孝庄文皇后当时就直接派遣苏麻喇姑去照顾自己的孙子康熙帝,而在整个抚育的过程中,苏麻喇姑也教会了康熙皇帝很多东西,比如说手写国书,甚至是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等等。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苏麻喇姑对于康熙皇帝而言,不仅仅只是一个陪伴自己长大的长辈那么简单,在一定意义上也相当于是一个启蒙教育的老师。人们对于长辈又已经十分尊重了,更何况是对自己有过教育责任的长辈呢?其次,苏麻喇姑身上还有一个标签,叫做忠诚。
公元1643年,当时皇太极驾崩,而孝庄文皇太后也仅仅只有31岁,母子俩人的状态可以说没有人会刻意注意到他们。而这时候多而滚掌握了朝中大权,但并不愿意主动扶持孝庄文皇后。这时候顺治皇帝还又年纪太小,所以孝庄文皇后自然需要在生活中对其多加扶持和指点。
只不过当时的满清后宫有这样一个规矩,母子二人的见面时间不能太长,一个月只能见一次。所以担任母子两人之间联系的唯一枢纽,任务放在了苏麻喇姑的肩膀上。然而在另一边,当时多尔衮和豪格之间争夺皇位非常激烈。而这时候苏麻喇姑就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麻喇姑对多尔衮表示:孝庄母子两人愿意投靠多尔衮。
而多尔衮当时也并没有注意到孝庄母子二人,而是直接打算谋朝篡位当“燕王”。然而最后结果直接显示苏麻喇姑的劝说成功了,多尔衮不仅支持孝庄母子走上帝位和太后之位,而且多尔衮还成为了辅助幼主的摄政王。对于孝庄母子和多尔衮而言实现了双赢,并且同时也击退了多尔衮的政治仇敌豪格。
虽然苏麻喇姑作为这一个事情发展过程当中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作为枢纽性作用的人物,苏麻喇姑的贡献还是不能够忽略的。这些事情对整个国家的运营而言,看起来好像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一般。但是人们却忘了苏麻喇姑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身份。
康熙对其以嫔妃之礼来厚葬完全是不为过的,而这个嫔妃不是谁的嫔妃,而是皇子的养母。从养母这个角度上来讲,苏麻喇姑完全担得起嫔妃之礼。公元1686年1月份出生的爱新觉罗·允祹是康熙皇帝的第12个儿子,然而爱新觉罗·允祹出生的时候备受争议,因为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宫女。
但是小宫女的身份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康熙皇帝愿意给女子一个后宫名分的话,那么也一样可以平步青云。但是康熙皇帝却直接忽视了这位女子,而是在孝庄文皇后去世之后,康熙皇帝感觉到自己所尊敬的长辈苏麻喇姑这时候非常孤独。所以康熙皇帝就做了一个决定,将刚出生的爱新觉罗·允祹送给了苏马拉姑抚养。
大家都知道整个九子夺嫡的过程以及结局是非常残酷的,最后以四爷登上皇帝宝座为收场。但凡是参加过九子夺嫡过程的每一位阿哥最后都落到了一个被幽静或者被猝死的结局,但是唯独十二阿哥却可以保存自己的清白,甚至富贵了一生。其实不参加九子夺嫡政局的举措,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十二阿哥的养母苏麻喇姑的教育。
她常说:不争不抢也是一种智慧,保全自己同样也可以收获喜剧结尾,所以在这样的教导下,十二阿哥最终的结局相对于其他阿哥而言,要显得幸福的多。所以苏麻喇姑并不是谁的嫔妃,但却是康熙的第12个儿子的养母,所以作为皇子的养母,在去世时用嫔妃之礼安葬她,又怎么会过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