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晚清帝国如何培养皇帝,同治和光绪的表现为何差距那么大?

晚清帝国如何培养皇帝,同治和光绪的表现为何差距那么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879 更新时间:2024/2/6 16:22:58

晚清帝国末期是如何培养皇帝的呢?我们正好通过同治光绪两位小皇帝的学习成长之路来看一下。

同治和光绪都是"冲龄践祚",也就是很小就继位作皇帝了。同治5岁登基,光绪4岁被抱进宫里,在血缘上二人是堂兄弟,但是在法统上他们的爹都是咸丰,妈都是慈安、慈禧两位太后。

虽然两个人差了15岁,但是所受的教育模式基本一致,慈禧对他们的教育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对待,都是想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文韬武略的好皇帝。

到晚清时期,大清国已经存在了两百多年了,如何教育皇子、培养皇帝,早就形成了固定严格的模式和方法,这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他们逐渐探索出来的。

01

要成为帝国的皇帝,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呢?

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汉文和相关的儒家经典,得学习四书五经、经史子集,还要吟诗作对,写字绘画。康熙雍正乾隆都是汉文化学习的高手,尤其是雍正,写诗作画水平那叫一个高。

第二种是满文满语和蒙古文,他们必须得学习自己的母语,也得掌握重要的政治盟友蒙古族的语言;第三种是体育课,作为关外来的尚武民族,骑马射箭、摔跤打猎啥的必须都得会。

三种内容都有专门的老师教授,教汉文的被成为师傅,地位最高,可以坐着讲课;教满语、蒙古语的被称为内谙达,只能站着上课;教体育功夫的叫作外谙达。

这些内容是大清朝两百年教育检验出来的,可以算是传统,无论是同治,还是光绪,这都是必修课。

然而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这些内容是过量了,当然更难的是,紧凑而繁重的学习日程安排。

02

他们的作息时间安排都是这样的:

早上一起来,小皇帝要先跟着两位太后垂帘听政,召见大臣,完事后就立马得到书房学习。先拉弓锻炼臂力,然后学习蒙古语、满语,然后再读汉文书籍,跟着师傅读,或者进行讨论评论;一直要学到传晚膳。八岁前,皇帝小,传了晚膳就可以休息了,但是过了八岁,吃完饭后,还得继续学。

一天的时间连轴转,更可怕的是没有周六周日,一年的休息时间屈指可数——生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其他时间无论寒暑,全年无休。

这么繁重的学习任务真是苦了小皇帝们,正是童心浪漫的时候,却要被天天关在书房里跟着一帮老头子读书。

03

教皇帝读书的这帮老头子可都是国宝级的人物,都是学术的权威、道德的楷模和政坛的领袖,被称为"帝师仙班"。

先看看同治的帝师仙班,因为他在弘德殿读书,故名"弘德殿帝师仙班"。

师傅:李鸿藻、倭仁、徐桐、翁同龢。

谙达:倭什珲布、爱仁、广寿、奕庆。

陪读:奕祥、奕询

亲王照料:绵愉

同治皇帝的师傅们真是国宝,都是学有所长的大学问家,你可能熟悉的是倭仁,他说过一句的话叫"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这是中学历史书上顽固派的代表名言,俨然是个狗屁不通的书呆子,但是人物是立体的,保守只是倭仁的一方面,他在当时的号召力是极强的,有人写过这样的对联赞美他:"告我后非孔孟之道不言,诚意正心,惟此四字;在本朝于汤陆诸儒而外,守先待后,如公一人"。总之评价是相——当——的高。

可是他学问虽好,道德虽高,无奈教学方法上却没有什么研究。基本就是填鸭式教学,让小皇帝死记硬背那些圣贤书。倭仁是弘德殿的总师傅,同治皇帝的学习都是他安排,他教育的宗旨就是一个字"严",坚持一国之君行为要为人臣师表,所以用宇宙最严格的做人典范去要求同治小皇帝。

据翁同龢的日记记载,倭仁讲课既生且涩,同治根本听不进去。如果课间同治玩耍,讲个笑话,做个鬼脸,倭仁就是大声呵斥。比如有次,两宫太后要去游览诸王园庭,看着皇帝读书辛苦,就说带着一起去玩耍一下吧。倭仁立即上奏劝阻,以圣学为重,要求立即停止,还弄得太后皇上都不高兴。

就这么严格,压小皇帝一刻不能呼吸,又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于是他的学习主动性就不高。还弄了一次闹学风波,有次上课期间,小皇帝实在无聊,想请假溜达一下,师傅李鸿藻不同意,同治气得把书本扔在了地上,李鸿藻也不是吃素的,为了维护师道尊严,坚决要同治把书捡起来放在桌子上。两个人坚持很久,最终还是同治让步,把书捡了起来。

从此之后,小皇帝就更不爱学习了,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皇帝上课时或者嘻笑不停,或者倦不可支,读满书极吃力,汉语作文往往不能成篇,作诗亦不佳,急得师傅无可奈何。

慈禧提出了最低要求,就起码得学会认字吧,不然以后奏折都看不懂了,她叮嘱师傅说"以后须字字斟酌,看折要紧"。看奏折要紧,看来他们的要求是越来越低了。

但是呢,这么低的要求,同治皇帝都没有做到。他经常把皇帝的"帝"字错读成"屁"。

是他真的不认识这个字吗?恐怕不是,这是他逆反心理的一种反应。他是看到了自己这个皇帝窝囊,虽然四五岁就当皇帝,但是没有一点实权,背后有两位母亲点头,前面有叔叔奕,自己虽有皇上之名,却屁点的权力都没有。

这就是同治皇帝的学习状况,有人说他是清朝最不喜欢学习的皇帝,而且学得最差的皇帝。学生差,就得怪老师,倭仁他们的专制式、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同治对学习越来越反感,越来越任性。

最后他的任性,让他做了两年皇帝后就去世了。

04

相比之下,同样的教育制度下,光绪皇帝被培养成了一个乖孩子。

先看光绪皇帝的"帝师仙班"。他在毓庆宫学习,就把他的师傅们称为"毓庆宫帝师仙班"吧。

毓庆宫帝师仙班

师傅:翁同龢、夏同善、孙家鼐、孙家骧、孙诒经

谙达:伯彦诺谟祜、景寿、松溎、松寿

亲王照料:奕劻、奕譞、奕

翁同龢又出现在了光绪的仙班中了,两位太后对他的感觉很好,动不动就请教他问题,翁师傅讲解起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于是把光绪皇帝的教育大权就交给了翁同龢。

翁同龢对光绪很上心,认真备考,好好讲解,成为了他的良师益友,亦师亦父。

其实总体来说,光绪的帝师仙班阵容要比同治逊色一些,除了翁同龢外,其他几人算不上大儒,也算不上学术权威,然而正因为如此,他们并没有那么死板,反而会根据光绪皇帝的特点进行一些调整。

比如孙家骧这个人就很灵泛,他经常给光绪讲些小故事,把那些师道尊严、治国御臣的道理都融合在故事里,小皇帝听着起劲,也爱学习。

孙家骧老家是宁波的,是中国最先开风气的地区之一,思想也就很开通,经常给皇帝讲洋人的事。一次,孙家骧说洋人吃饭都不用筷子的,小皇帝好奇说:"是吗?那他们用什么呢?"孙家骧说:"用手抓着吃啊。(以手博饭)"可能说的是印度人吧。光绪就很好奇,在用膳的时候也用手抓着吃,太后说干嘛用手,小皇帝奶声奶气道"孙师傅说的"。这把孙家骧吓得,"力白无之"。

尽管师徒的关系总体相处良好,但是也有闹脾气的时候。比如有一次,这些老师傅发明了一个"内省录",其实就是一本课堂日志,记录皇帝在书房的表现,方便给太后查看。说白了,这就是学校老师告家长的阴招。

你说我有啥犯错的,你当面告诉我纠正我不就行了吗?干嘛要告家长呢。我又是抱来的孩子,两位太后知道了,还了得。

光绪皇帝对此非常反感,大闹书房,对着师傅破口大骂,还把杯盘茶具扔了一地,坚持说如果有内省录,就不在书房学习。

哇,这个行为可了不得,是学生对专制教育的一次反抗。本来书房没有这个内省录制度,现在师傅说有就有了,于是学生皇帝反抗。比较幸运的是,这届"帝师仙班"没有上届硬,要是李鸿藻、倭仁在,非得杠到底,维护师道尊严不可。但是翁同龢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把内省录给撤了,还集体给光绪道歉,请他回来上课。为了缓和关系,孙家鼐还送给皇帝了一个指南针玩。

所以说,这届师傅为了让皇帝好好学习,有兴趣地学习,没有采用上届的"严",强压式教学,而是动不少脑筋在一定程度上去迎合学生。

再加上光绪皇帝也爱学习,所以他的教育效果还是不错的。

05

光绪皇帝爱读书学习远胜于同治皇帝,连慈禧都说他"实在是爱读书"。随着光绪渐渐长大,他不仅读过去的故事,还读了很多关于西方的书籍,甚至自己也学起了英语。

从现在看,虽然光绪爱学习,个人修养较高,但不能说他的帝王教育就是成功的。他和同治皇帝所受的教育内容基本一致,教育方法相差也不多,只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和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同,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行为。

同治"典学无成",一亲政就干了很多荒唐事;但是光绪虽然爱学习,品行端正,但是在治国理政上也并没有做得很好。

时代在变,可是教育并没有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那么如今我们的教育又能说比当时同治和光绪所受的教育好多少呢?

更多文章

  • 13岁少女被道光宠幸,五次怀上龙胎,成为清朝最特殊的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道光最宠爱的皇后,道光最小的妃子,清朝道光皇帝宠爱妃子

    1、蒙古贵族后裔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满洲正蓝旗人,生于嘉庆十七年五月十一日,比道光小30岁,父亲是刑部员外郎花良阿。首先讲明一下,孝静皇后属于旗人(还是满洲旗人),并不是蒙古藩盟贵族之女。可能有人会问,有什么区别吗?那区别真的就大了。蒙古藩盟贵族之女出身相对较高,一般是某位王公的女儿,她们不需要

  • 她是清朝烈女,父母兄弟被害,她设计色诱仇人,毒杀14人终复仇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古代奸妇毒杀亲夫案,清朝杀夫案详细介绍,清朝杀妻案真实案例

    成年之后,黄婉梨的父亲本来为她定下了一桩婚事,对方也是一个读书人,跟黄婉梨门当户对。可惜婚约刚刚定下,太平军就占领了南京城。太平军大多都是些庄稼汉和习武的粗人,素来看不起读书人。黄婉梨的父亲又坚持支持大清朝廷,唾骂他们窃国。太平军就处处刁难黄家,黄家家境因此一落千丈。黄婉梨从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

  • 他是清朝的可怜皇子,本是皇后嫡出,却因生母失宠做了12年隐形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十大最惨皇子,清朝最受众人宠爱的皇子,历史上真实的清朝皇子

    乌拉那拉氏出身尊贵,丝毫不逊色于乾隆皇帝的原配富察氏。都说乾隆皇帝爱重原配富察皇后,是因为跟富察皇后是少年夫妻,两人相处时间很长。但其实乌拉那拉氏跟乾隆皇帝两人之间也很有感情,也一同经历过风风雨雨。乾隆皇帝是个很看重出身的人,他一直希望自己将来的继承人能够是中宫嫡出。他原本属意于富察皇后所生的二阿哥

  • 清朝衰败后,小皇帝溥仪在紫禁城中是怎样生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去哪了,清朝灭亡后溥仪还住在紫禁城吗,溥仪从什么时候被赶出紫禁城

    1912年2月,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至此,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终结。作为交换,中华民国政府与清皇室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规定中华民国每年拨给前清皇室400万两生活费,允许小皇帝暂居宫禁,侍卫人等,照常留用。正是有了这一纸条例,年幼的爱新觉罗·溥仪得以住在紫禁城中。张勋复辟失败后,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向

  • 伺候乾隆十年的丫鬟,入宫十年封皇贵妃,却被乾隆杀光三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乾隆把一个19岁的女人纳入后宫,清朝乾隆时期的宫女,乾隆最宠的宫女

    1、包衣世家的总督之女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大学士高斌女。事高宗潜邸,为侧室福晋。话说,慧贤皇贵妃高氏的先祖居住在东北的辽阳,入旗的始祖叫高名选,高名选没有什么本事,除了在他这一代高氏一族入镶黄旗包衣之外,他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不过,到了高名选儿子高登庸这一辈,家族开始入仕,高登庸做到了道员,这高登庸

  • 她曾是乾隆挚爱女子,富察皇后让她三分,死后乾隆却下令将她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乾隆有多爱富察皇后,富察皇后死后乾隆最宠爱的人,乾隆和富察皇后的缘分

    要知道,若是论起出身,高氏跟富察皇后相比可是要差上一大截子。富察皇后嫁给乾隆时,他还只是个王爷。富察氏门楣高,她入府就是福晋。而后来成为继后的乌拉那拉氏,入府就是侧福晋。但是高氏只是包衣出身,入府甚至连侧福晋都不是,只是个格格。格格是清朝王爷府中的低级侍妾,只比通房丫鬟的地位稍微高上那么一丁点。但是

  • 貌美如花的宫女,被18岁的康熙宠幸,生下公主后打入冷宫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康熙怀孕最多的妃子,康熙最宠爱的宫女,康熙皇帝时期的宫女

    我们先来看一下《清圣祖实录》中对康熙十六年第一次大封后宫的记载:“康熙十六年八月丙寅,……上遣尚书吴正治,侍郎额星格、杨正中、马喇、富鸿基,学士项景襄、李天馥等持节册封李氏为安嫔、王佳氏为敬嫔、董氏为端嫔、马佳氏为荣嫔、纳拉氏为惠嫔、郭络罗氏为宜嫔、赫舍里氏为僖嫔。”康熙十六年,康熙第一次大封后宫,

  • 孝仪皇后的奋斗史:罚入辛者库的罪奴,七次为乾隆怀上龙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孝仪皇后简介,孝仪皇后被乾隆深爱过吗,孝仪皇后是乾隆让位时追封的吗

    01辛者库的罪奴《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魏氏绶恩,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份无考。其曾孙五十一,原任内务府总管;元孙清泰,现任内务府管领;元孙清宁,现任六品官;玉保住,原任库掌。四世孙吉庆,现任笔帖式。”这份史料明确指出:孝仪一家入旗的始祖是清朝初年的绶恩,文中的“五十一”就是孝

  • 梁启超鲁迅胡适三位文人收入大盘点:胡适收入碾压前两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01、梁启超要说民国文人的高收入者,梁启超应该排在第一梯队。从参与戊戌变法开始,梁启超的名声就与日俱增。有了名声,文章自己不愁销路,银子也就自然而然装进腰包了。1912年12月,梁启超在天津创办半月刊《庸言报》。这份报纸让他赚得一大笔钱。这年的12月18日,他在家信中说:"《庸言报》第一号印一万份,

  • 清史为何对皇太极死因遮遮掩掩?只因死的太窝囊,为尊者讳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史上对皇太极的评价,历史上最真实的皇太极,皇太极真实生平事迹

    所以民间野史有传言,说皇太极的皇位坐的亏心。一个则是皇太极的死亡之谜。根据清史记载,皇太极于1643年9月21日,在冬暖阁处理政务的时候,突然“端坐无疾而终”。而在此之前,皇太极身体一直非常的硬朗,并没有任何的不适。而清史这含含糊糊的一笔,到底是为了遮掩什么呢?皇太极真正的死因又是什么?根据野史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