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衰败后,小皇帝溥仪在紫禁城中是怎样生活的?

清朝衰败后,小皇帝溥仪在紫禁城中是怎样生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260 更新时间:2024/1/26 7:22:49

1912年2月,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至此,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终结。作为交换,中华民国政府与清皇室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规定中华民国每年拨给前清皇室400万两生活费,允许小皇帝暂居宫禁,侍卫人等,照常留用。正是有了这一纸条例,年幼的爱新觉罗·溥仪得以住在紫禁城中。

张勋复辟失败后,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向载涛提议:让小皇帝学习英文,将来政治局面恶化,也好出国避祸。载涛深以为然,又说服了弟弟载沣。就这样,庄士敦进入了紫禁城,成为溥仪的洋帝师。

在他的影响下,溥仪学起了英语,穿上了西装,吃起了西餐,打起了网球,戴上了近视镜,剪掉了辫子,心里渐渐有了去英国留学的想法。后来,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这样剖析自己的动机:"我当时认为,到外国留学不但可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危险,还可以博得一个开明的生命;到了外国,多多少少总能得到一些新知识,还可以在将来学成回国后,拿这种留学外国的新政治资本,来做伺机观变之用;同时,到了必要之际,也可以依靠外国,一方面再纠合那帮遗老,来恢复过去的祖业。"

没想到,当溥仪将这个想法透露给那些遗老遗少们之后,除了弟弟溥杰,几乎所有人都在极力反对他出国。表面的理由是,皇帝一出国等于单方面废止了《清室优待条件》,皇上就拿不到民国政府的钱了。实际上,他们保的,只是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已。

虽然遗老遗少们纷纷出言反对,但溥仪并没有打消出国留学的念头。为了筹集留学经费,他开始偷偷盗运宫中国宝。

《清室优待条件》中有明文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私有财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但是按照法理,紫禁城的文物,本该由中华民国继承。然而,由于溥仪一直住在紫禁城中,收藏在这里,本应属于全民所有的文物遗珍,事实上成了前清皇室的私产。利用这一漏洞,溥仪多次以赏赐伴读溥杰、溥佳的名义,将国宝盗运出宫。对于这段往事,溥佳这样回忆的:

从1922年起,我们就秘密地把宫内所收藏的古版书籍和历朝名人字画,分批盗运出宫。这批书籍、字画很多,由宫内运出时,也费了相当的周折。当时,我们想了一个自以为非常巧妙的办法,就是把这大批古物以赏给溥杰为名,有时也用赏给我为名,利用我和溥杰每天下学出宫的机会,一批批带出宫去。"就这样,他们在短短的五个多月间,共盗出210部古书,其中199部是珍贵的宋版书;字画法帖1285件,包括《游春图》、《簪花仕女图》、《历代帝王像》、《清明上河图》、《步辇图》、《江山秋色图》和《阆苑女仙图卷》等传世名作。至于金银器皿,上等毛皮,玉器古玩,更是不计其数。溥仪的行为,导致大批珍宝流失,有的国宝,如《历代帝王像》等甚至流失海外。

当然,偷盗紫禁城文物的,不止溥仪一人。宫内的太监与侍卫们也开始监守自盗,将宫中珍宝拿到琉璃厂一带的古玩店换钱。建福宫位于紫禁城北部偏西,里面收藏了大量乾隆皇帝喜欢的古玩珍宝,是名副其实的"皇家收藏宝库"。太监们没少偷取其中的宝物。

为了消除罪证,他们故意火烧建福宫。大火烧了十多个小时才熄灭,救火的时候,人来人往,沸腾一片,不少人明面上是救火,实际是趁火打劫,抢夺出所有能抢夺到的宫廷秘宝。

大火过后,清理火场,灰烬中虽找不出字画、瓷器,但从灰里他们还是捡出了一万七千两黄金。据内务府不完全统计,此次火灾,烧毁金佛2665尊,字画1157件,古玩435件,古书上万册。

建福宫的大火,让溥仪出离了愤怒。在他看来,自己是紫禁城的主人,那些奴才贪得无厌,盗窃成风,是他不能容忍的。所以他做了一个重要决定:遣散所有太监,同时要去他们出宫时不准携带任何物品,违令潜回者立斩。一时间,咒骂声,号哭声,充满了整个紫禁城。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宦官制度就此寿终正寝。

与此同时,建福宫大火的影响还在扩大,最终它们成为溥仪被赶出宫禁的导火索。《盛京时报》就曾刊登过一条评论,大意是说,溥仪既然退位,就成了平民百姓,但他却一直住在紫禁城。这对民国都是不利的事情。建福宫的大火是上天在向清室示警,要赶紧迁出紫禁城,如此才能保得平安

1924年11月,冯玉祥为了消除复辟隐患,将溥仪等前清皇室逐出紫禁城。临走前,溥仪又带走了一批经过精心挑选的众多文物。出宫后,溥仪先是躲进日本公使馆,又于次年2月溥仪秘密潜往天津。1932年,溥仪踏上了北上的火车,也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更多文章

  • 伺候乾隆十年的丫鬟,入宫十年封皇贵妃,却被乾隆杀光三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乾隆把一个19岁的女人纳入后宫,清朝乾隆时期的宫女,乾隆最宠的宫女

    1、包衣世家的总督之女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大学士高斌女。事高宗潜邸,为侧室福晋。话说,慧贤皇贵妃高氏的先祖居住在东北的辽阳,入旗的始祖叫高名选,高名选没有什么本事,除了在他这一代高氏一族入镶黄旗包衣之外,他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不过,到了高名选儿子高登庸这一辈,家族开始入仕,高登庸做到了道员,这高登庸

  • 她曾是乾隆挚爱女子,富察皇后让她三分,死后乾隆却下令将她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乾隆有多爱富察皇后,富察皇后死后乾隆最宠爱的人,乾隆和富察皇后的缘分

    要知道,若是论起出身,高氏跟富察皇后相比可是要差上一大截子。富察皇后嫁给乾隆时,他还只是个王爷。富察氏门楣高,她入府就是福晋。而后来成为继后的乌拉那拉氏,入府就是侧福晋。但是高氏只是包衣出身,入府甚至连侧福晋都不是,只是个格格。格格是清朝王爷府中的低级侍妾,只比通房丫鬟的地位稍微高上那么一丁点。但是

  • 貌美如花的宫女,被18岁的康熙宠幸,生下公主后打入冷宫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康熙怀孕最多的妃子,康熙最宠爱的宫女,康熙皇帝时期的宫女

    我们先来看一下《清圣祖实录》中对康熙十六年第一次大封后宫的记载:“康熙十六年八月丙寅,……上遣尚书吴正治,侍郎额星格、杨正中、马喇、富鸿基,学士项景襄、李天馥等持节册封李氏为安嫔、王佳氏为敬嫔、董氏为端嫔、马佳氏为荣嫔、纳拉氏为惠嫔、郭络罗氏为宜嫔、赫舍里氏为僖嫔。”康熙十六年,康熙第一次大封后宫,

  • 孝仪皇后的奋斗史:罚入辛者库的罪奴,七次为乾隆怀上龙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孝仪皇后简介,孝仪皇后被乾隆深爱过吗,孝仪皇后是乾隆让位时追封的吗

    01辛者库的罪奴《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魏氏绶恩,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份无考。其曾孙五十一,原任内务府总管;元孙清泰,现任内务府管领;元孙清宁,现任六品官;玉保住,原任库掌。四世孙吉庆,现任笔帖式。”这份史料明确指出:孝仪一家入旗的始祖是清朝初年的绶恩,文中的“五十一”就是孝

  • 梁启超鲁迅胡适三位文人收入大盘点:胡适收入碾压前两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01、梁启超要说民国文人的高收入者,梁启超应该排在第一梯队。从参与戊戌变法开始,梁启超的名声就与日俱增。有了名声,文章自己不愁销路,银子也就自然而然装进腰包了。1912年12月,梁启超在天津创办半月刊《庸言报》。这份报纸让他赚得一大笔钱。这年的12月18日,他在家信中说:"《庸言报》第一号印一万份,

  • 清史为何对皇太极死因遮遮掩掩?只因死的太窝囊,为尊者讳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史上对皇太极的评价,历史上最真实的皇太极,皇太极真实生平事迹

    所以民间野史有传言,说皇太极的皇位坐的亏心。一个则是皇太极的死亡之谜。根据清史记载,皇太极于1643年9月21日,在冬暖阁处理政务的时候,突然“端坐无疾而终”。而在此之前,皇太极身体一直非常的硬朗,并没有任何的不适。而清史这含含糊糊的一笔,到底是为了遮掩什么呢?皇太极真正的死因又是什么?根据野史传说

  • 姐妹二人共同侍奉顺治,姐姐封皇后,妹妹:我要为皇帝殉葬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为顺治殉葬的妃子,为顺治皇帝殉葬的女人,董小宛与顺治

    1、名门之女说起这董鄂氏家族,我们不得不提一个人物,他就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何和礼。早在努尔哈赤统一建州之前,努尔哈赤与何和礼的祖辈结怨颇深,两个部族经常相互攻伐,一直到何和礼成为董鄂部长后,深知努尔哈赤雄才大略的何和礼,有意与建州改善关系,于是便抛出了橄榄枝。恰好当时哈达部将部族之女哈达那拉氏嫁给努尔

  • 鸦片战争前为何清朝对英国一无所知,英国却对清朝了如指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对英国的认识,鸦片战争前清朝和英国的关系,鸦片战争对英国和清王朝的影响

    但是在这次战争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点,那就是明显体现出了,英国对我国的情况还是很了解的,这是为什么呢?我国对世界一点都不了解,为什么英国会对我国如此了解?其实我国一点都不了解世界,这一点很好解释,因为我国长期都处在闭关锁国之中。这样的情况使我国“不问世事”,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天翻地覆的变化

  • 被雍正疯狂宠爱,她在历史上却只出现两次,乾隆将其葬入皇陵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雍正死后葬入皇陵妃子有哪些,雍正喜欢乾隆吗,历史上雍正最宠爱的妃子

    1、来自汉军旗的汉家女子宁妃武氏,生年不详,汉军镶黄旗第三参领第五佐领下人,父亲是知州武柱国。据说,武氏祖上曾效力于左梦庚麾下,这左梦庚是何人呢?原来左梦庚是明末平贼将军左良玉之子,当年,左梦庚跟随父亲左良玉以清君侧之名沿江东下,欲诛杀马士英等人,没想到左良玉病逝军中,左梦庚秘不发丧,继续东下,却被

  • 曾国藩的金钱观:立誓不靠做官发财,因一件事改变了这一初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三十岁之后,曾国藩立志做圣人,立誓不靠做官发财。但他毕竟身处晚清官场的大染缸,他能轻易做到吗?一、京官时期二十七岁那年,曾国藩不但中了进士,还入选翰林院,成了庶吉士。这对曾家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很快,曾国藩点了翰林的消息就传到了湘乡老家。县令听说后,立刻前来曾家,生怕巴结不上。当地士绅也是纷纷上门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