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看宋朝士大夫如何用《春秋》借古象“今”的尊王攘夷

看宋朝士大夫如何用《春秋》借古象“今”的尊王攘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816 更新时间:2024/1/16 20:57:31

10—13世纪的宋朝君臣士大夫,面对着与己并立的异族政权,在自古贵华夏,贱夷狄思想观念的笼罩下,普遍地呈现出紧张焦虑的心情。在这种心情的支配下,孰为“中国”之君,孰为藩夷之臣;孰为王道正统,孰为霸道僭越的命题始终萦绕着宋人。

为了缓解这种紧张而焦虑的心情,他们通过为《春秋》作说,并为之议论,甚至依据自己对春秋之学的理解,对古之帝王和政治加以评论。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借《春秋》叙周朝诸国事之“尸”,还宋朝合理存在之“魂”罢了,这里的“魂”当指赵宋天子的王道正统和中国之君地位,以区别于周边蛮夷之邦。

[var1]

一、宋朝的局势使文人士大夫思想涌动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在做学问时,基本上沿袭了唐中期以后的啖助、赵匡等人的治学思路。他们摒弃了汉代以来的校字、训诂、唯古代经典是从的治学路径,这种路径主要表现在对原来经典的阐释,一篇仅仅上百字的经文,动辄延伸出上万字的长篇大论,繁琐而复杂的论述在宋人那里变得不是那么受追捧。关于这一点,我们翻看史料,尤其是宋人关于春秋学的解注,便可窥见一斑。他们开始打破“疏不破注,注不驳经”的限制,在疑古惑经的心情下,开了自由解经的时代。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面对诸多异族政权林立的现实格局,与他们心中的历代流传的“天无二日”的理念产生了激烈碰撞。如何从理论中寻找赵宋政权在道德与价值上的至高无上性,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因此宋儒将目光投射到春秋之学上。《春秋》作为历史资源中的经典被宋人挖掘出来。

[var1]

有宋一朝,经常受到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侵扰,以“天下”福祉为己任的宋代文人士大夫们对此深有感触。他们通过著书立说,诠释经典来表达着对国家的关切,对时政的忧虑,抒发着自身的见解和主张。正如宋鼎宗先生所评论道:“故时儒治学,虽志在穷经,以徹天人之奥蕴,然欲争千秋者,必先争于一时,故于家国之忧,又岂能释而不顾。”而《春秋》及其三传成为了那个时代借古喻“今”的前沿阵地。

宋代春秋学之兴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宋艺文志的记载中,以春秋类的著述最多,居诸经之首。有姓名可考者达154人,205部,无姓名可考者著作22部,不录著者23部。在如此繁多的春秋学类的著作中,无一例外地都在述说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天下”情怀,而这一情怀,集中地体现在宋人祭起的尊王与攘夷的两面大旗上。

[var1]

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在其“春秋说”中评述周桓王郑庄公的交恶时写道:“不书王师败绩于郑,王者无敌于天下,书战则王者可敌,书败则诸侯得御,故言伐而不言败。”周、郑交恶的结果早已成历史定局,即周王被射中,铩羽而归。胡瑗在这里却有意为王师的败绩做掩护,他认为不能用“败”字去定论交战的结果,因为周天子是无敌于天下的,书“败”则显示出诸侯的强大,即“书败则诸侯得御”;而书“战”则表明周王战胜了郑庄公,却有悖于历史史实。于是用“伐”字既保存了周天子的颜面,又不悖于历史史实,可谓两全其美。

在宋太祖、宋太宗为了夺取对幽云十六州的控制,屡次北伐辽朝失败的历史背景下,胡瑗做出如此的评述也就不难理解了。与其说是为周王师的败绩做掩护,不如说是为宋王师北伐辽朝失败而挽回颜面。现在我们已无法体会胡瑗在评述历史事件时的心情,也只是推测而已。胡瑗是本着一字定褒贬的态度,来挽回至高无上的“天子”颜面,说得有点隐晦。而吕祖谦则对左氏这条记载直接提出了批评,“周,天子也,郑,诸侯也。左氏叙平王、庄公之事,始以为周郑交质,终以为周郑交恶,并称周郑,不责郑之叛周,而责周之欺郑,左氏之罪亦大矣。”显然,吕祖谦认为左氏的这条记载违背了君臣之道,打乱了君臣之间的秩序,因而归罪于左氏。

[var1]

在他的《左氏续传说》中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即:“左氏生于春秋时,为习俗所移,不明君臣之大义,视周室如列国,如记周、郑交质……”吕祖谦是南宋人,面对国家疆域收缩和金人步步紧逼的现实,强化并严厉着君臣秩序,这也许是找回偏安江南一隅朝廷自我尊严和地位的有效镇痛剂。

另一大儒孙复著《春秋尊王发微》篇,在宋人取长葛一事中说道:“长葛,郑邑,天子所封,非宋人可得取也。”是说长葛是周天子给郑国的封地,宋国人夺取它是非法的。这里隐含着一个名分的问题,即周天子的赐封之地,诸侯是没有资格擅自夺取的,或者套用孔子的话说,“君君、臣臣”的秩序不能乱,孙复藉此强烈地表达着尊王事君的观念,正是这种强烈的尊王事君观念,《春秋尊王发微》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史载:“仁宗嘉祐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三使司张方平等言:故国子监直讲孙复著述《春秋》之说四十余年,并钞录到所撰《春秋尊王发微》二部。”

[var1]

欧阳修对他的学说如此评价:“不惑专注,不为曲说,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象,而推见王道之治乱。”朱熹也认为:“观其(孙明复)推言治道,凛凛然可畏,终得圣人意思。”孙复是较早开启宋代春秋之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在当时颇具盛名,或许正是这种推言治道,见微知著的治学路径吸引了大批文人学士。

二、文人士大夫们通过对春秋学的发挥提醒王朝自强

北宋前期的文人士大夫们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国家的自强方面,通过对春秋学的发挥不断提醒着中原王朝的至上唯一性,努力地撑起“中国”的尊严,使其在历史的想象中不断地延续下去。直至靖康以后,皇室南渡,宋人收复中原失地的理想开始名正言顺地占据了他们的思想世界,春秋之学依然是文人士大夫们表达这种思想的重要阵地。

如生活在两宋之交的胡安国,著《胡氏春秋传》三十卷,文中强烈地表达着攘除夷狄(金),一雪前耻的愿望。其中有庄公元年“秋,筑王姬之馆于外”条。意思即周天子将女儿嫁给齐桓公,令鲁国庄公主持婚礼,而此前鲁庄公之父鲁桓公被齐桓公之父齐襄公所害,故齐鲁为仇雠之国,因此,庄公将王姬之馆筑造在城外迎接齐桓公。

[var1]

《春秋公羊传》仅以筑王姬是合于礼仪,但筑王姬于外不合于礼仪进行了简单论述。而胡安国针对此条议论到:“今庄公有父之仇,方居苫块,此礼之大变也,而为之主婚,是废人伦灭天理矣。《春秋》于此事一书再书又再书者,其义以复仇为重,示天下后世臣子不可忘君亲之义。故虽筑馆于外,不以为得礼而特书之也。”

显然胡氏并未拘泥于《春秋公羊传》的解说,而是在有所意指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鲁庄公之父蒙尘何尝不是在影射宋朝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北上之事,希望宋高宗君臣不忘国恨家仇,以期望实现为徽、钦二帝雪耻的愿望,这一切通过春秋大义的笔法呈现在世人面前。无独有偶,定公十四年条载“五月,于越败吴于李,吴子光卒”条,胡安国云:“然则夫椒之战,复父仇也,非抱怨也,《春秋》削而不书,以为常事也,其旨微矣。”“父仇”的思维在这里依然占据了他思想的中心地带。

春秋大义的阐发给他一雪靖康之耻的心绪打开了一道门隙,以舒缓愤愤不平的压抑感。胡安国在其传序中也表明此著旨在“尊君父”“用夏变夷,大法略具。”宋鼎宗则对胡氏春秋之学的时事背景作了简明的分析:“惟其亲历女真之祸国,钦徽之北掳,是以感激时事,往往借《春秋》以寓意。”此分析也相当中肯。如果说胡瑗、孙复只是以古映今地含蓄表达着自己的思想观念,而韩元吉则以春秋大义的尺度作为衡量历史的标准,试图剪裁出与己思想观念相符合的历史框架。

[var1]

他在《三国志论》中直截了当地表述道:“史之法以记事为先,然其大略不可以无春秋之道义也。”“夫吕后以女子而擅汉者也,其国与主犹在也。武废其国与主称周矣。何以得纪于唐乎。是大失乎春秋之意者也。”汉、唐之事也成为了宋人眼中的镜子,并以此整理着他们关于宋朝王道正统的思想观念。由以上所述观之,这种以春秋史、汉唐史为镜,通过深度挖掘历史经典加以阐释,有明确指向地表达着自己对国家与王权认同的思想理路,似乎在宋人当中普遍流行。

总结

春秋之学已经成为了宋代文人士大夫以古裁“今”的标尺,他们将其奉为矩镬,春秋大义中尊王攘夷的一面在他们那里发挥到了极致。两宋之交的叶梦得有言:“春秋之法,莫大乎书王于正月之上,盖正朔所自出,所以王天下者在此。”

南宋的黄仲炎言:“孔子之于春秋……愤夷狄之横而贵中国”。实际上,宋儒通过治春秋之学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心向周天子的情怀,而宋代士人心目中的周天子只不过是赵宋皇帝的替身而已,透视出了他们尊宋黜夷的思想理念,凸显着赵宋王朝的大国优越地位和道德价值上的至高和尊崇。

更多文章

  • 秦王政并没有想杀吕不韦,只是把他迁到巴蜀,为何吕不韦要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从嬴政还在娘肚子里时,吕不韦就开始在策划,童年的嬴政除了自己父母之外,就只知道这个吕不韦在为他们家的事奔走帮忙,这无疑在嬴政的幼小心灵中埋下了深刻的烙印,当他父亲秦庄襄王成为秦王后,嬴政和母亲赵姬才从赵国回到秦国,而这一年,吕不韦已经是秦国相国。三年后,秦庄襄王去世,当时虚岁年仅13岁的嬴政成为秦王

  • 诸葛亮之死,为何被其迫害的李严哭得最伤心,甚至“激愤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死后李严的反应,正史中李严和诸葛亮斗得很厉害吗,诸葛亮与李严的关系

    史书不可尽信,也不可不信。《三国志》中讲得很明白,李严得知诸葛亮病死哭得很伤心的原因是只有诸葛亮能再启用他,诸葛一死,他的仕途也真正完了,因而“激愤而死”。哭亮也是哭己李严哭得伤心,不是真心感念诸葛亮,而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断绝。实际上,他二人关系并不好,是诸葛亮上奏刘禅列举他的种种过错,把他贬为庶民的

  • 曹操看了一篇碑文,走出三十里路后,对杨修说:我文学才能不如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与杨修的七个故事,曹操和杨修的碑文,曹操内心对杨修的评价

    143年的五月初五,曹盱负责这次的祭祀潮神活动,他驾驶着船只来到舜江迎接潮神伍子胥,但是很不幸的是,那一天江上有大风浪,掀翻了曹盱的那只船,他的生命留在了舜江。消息传来,他那只有十四岁的女儿曹娥伤心不已,她不相信自己的父亲就这样死了,但事实就是这样,而且因为风浪太大,其父的尸身根本就找不到。曹娥如何

  • 三国去世最早的三位贤臣,一个可救蜀,一个可灭吴,一个可破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死得最惨的名将,三国死的最可惜的三大猛将,三国末期最厉害的人物

    在这些人中,魏蜀吴三国中都是拥有众多谋士和武将的,否则也不会建立各自的政权。在这样的情况下,魏蜀吴三国争霸。换个角度来说,魏蜀吴之间的争霸,不仅仅是各个主公的征战,更是各自谋士和武将的对决。在历史上,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除去三国时期之外,历史上其他朝代的对决,也是谋士和武将的对决,没有这些人的辅佐,

  • 司马懿临死前说了四个字,让司马昭致死没有称帝,原因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的曹魏无疑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强大的。在三国争霸期间,无论是魏蜀吴三国中的哪一个,都是吸引天下人才的。曹魏建立之后,发布了告示,就是为了吸引天下人才。同时曹操唯才是举,更是得到了很多人才,这让曹操有了一统天下的可能。不过在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实力遭受了重创。正因如此,曹魏的国力一直没有发展。赤壁之

  • 王莽篡汉和司马篡魏有何区别,为何世人普遍理解王莽,而反对司马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莽篡汉历史时间表,王莽篡朝全集完整版,王莽篡位后都有哪些影响

    一、篡位的手段不同王莽篡位是:道德掩盖之下的和平演变,司马懿篡位是:武力镇压之下的残酷屠杀,这是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虽然王莽与司马懿的目的是相同的,但是手段是不同的,王莽和司马懿同为封建社会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僚子弟,但行为却有本质的区别,王莽是通过一系列的以儒家道德为掩盖,对外表现的为人恭俭、雅好儒术

  • 吕布一生没有斩杀过名将,为何被称三国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吕布斩杀过几位武将,吕布斩杀的名将有哪些,吕布一生没有斩杀过名将吗

    在三国时期,显然有许多英雄的人物。虽然我们今天谈起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但事实上,在那个时代,在众多名将中,吕布是公认的第一人。吕布年轻时被称为“飞将”,后来又被称为“飞将”。马中的赤兔,人中的吕布。吕布的出生日期不详,但他一定比刘备大,因为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他称刘备为“贤弟”。虽然这个“贤”只是一

  • 典韦和赵云到底谁更厉害?正史:这二人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典韦与赵云哪个值得练,正史上典韦和赵云哪个厉害,正史中赵云和典韦谁强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排名,那就是,一吕二赵三典韦。按照这个排名,三国武将第一人是吕布,而排名二三的就是赵云和典韦。关于吕布的强悍,大多数人都是比较认可的,就连日本人都形成了对吕布的崇拜。但是关于赵云和典韦的高下之分,在历史上却一直都有争论。其中有不少人就认为赵云是没法和典韦比的,因为赵云

  • 山东发现楚汉龙且之墓,墓中陪葬品出土,揭开了韩信千年隐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秦末时期天下大乱,这时候的秦朝各地起义军接连不断的出现,导致了秦朝的灭亡。经过不断的征战之后,产生了刘邦和项羽两个势力。由此开始了楚汉之争,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谁胜出,都可以一统天下,建立下一个王朝。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说,作为西楚霸王的项羽是有机会胜出的。只不过项羽是一身武力,在谋略方面差了一点,结果

  • 赵云武艺高、人品好,为何不让他独当一面?刘备这么做自有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云为啥不受刘备重用,刘备是怎样评价赵云,赵云为什么不被刘备所重用

    与刚愎自用的关羽、暴躁嗜酒的张飞、有勇无谋的马超、晚年不保的魏延等人相比,你几乎挑不出赵云有什么毛病。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在正中《三国志》中有这么一句话,实在耐人寻味:“先主以(赵)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掌内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管理刘备的家事,说得难听点,这就相当于给刘备的老婆孩子当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