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燕国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存在感都非常低,能称得上高光时刻的只有两个:一个是主导了五国伐齐,几乎灭亡齐国。另外一个则是战国末年行将灭亡时,燕太子丹孤注一掷,派遣荆轲刺杀秦王。除此之外,燕国基本就没有任何可以称道的事情了。因此,燕国也给后世留下了三大疑团,至今无人知晓真相如何。
一.燕国与华夏断绝联系,在历史中消失了几百年
燕国与周同为姬姓,武王伐纣后,封召公于北燕。因为当时召公在国都辅政,后来又与周公分陕而治,所以他并没有前往封地。燕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召公的儿子姬克,姬克也被称为燕侯克,这个时候是公元前1044年,他带领自己的部下前往了北方的燕地。当时北方戎狄交错,燕国就此与华夏失去了联系,此后再无记载。在燕侯克之后,燕国的国君是谁,在位多久,发生过何种大事,这些在华夏的各历史书籍中几乎都没有任何记载。甚至,结合今天所发掘的燕国文物,都无法理清燕国前中期的历史。
[var1]
燕国再次有明确记载的已经是至少九世之后的燕惠侯了,至于再次出现在华夏诸国的记载中,居然已经到了齐桓公救燕了,这时候已经是公元前663年了,燕国已经与华夏断绝关系将近四百年了。这个时候,连西周都已经灭亡了。燕国可以说是在历史中消失了几百年,直到战国时才重新与诸侯中的赵国、齐国产生了频繁的联系。
二.六国覆灭,独独燕国无后,死得干干净净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原来的六国王室与旧贵族豪强很多都被迁往咸阳,但仍然有很多人散布于民间,伺机反抗秦朝。比如楚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孙子项羽,韩国相国家族的张良,魏国信陵君的门客张耳。等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这些六国旧贵族纷纷起兵复国,拥立昔日的王室宗族。
[var1]
魏国公子宁陵君魏咎、魏豹兄弟先后成为魏王;齐地所有的义军领头者都姓田,都是齐王宗族,比如齐王建的弟弟田假和田荣、田横兄弟;赵国是赵王后裔赵歇;韩国则是张良拥立的横阳君韩成以及后来的韩王信;楚国项氏叔侄所立的熊心是楚怀王的孙子。可在六国的复国浪潮中,恰恰缺少了燕国王族和贵族的身影,燕国旧地的百姓只能拥护外来者韩广为燕王。很多人就此认为,由于当年荆轲刺秦王,秦始皇暴怒之下,把燕国的王族与贵族全部杀了个干干净净。
[var1]
三.燕国有可能根本不是“燕国”,它的名字是误记
在燕国出土的文物上,铭文上记载本国国名的都是“匽国”、“郾国”,从最早的燕侯克礼器的铭文到灭国的燕王喜时期的兵器铭文和钱币铭文都是这样写的。同一时期的睡虎地秦简、秦青川木牍里记载的也是匽国。换句话说,战国七雄里的可能是“匽国”,而不是“燕国”。
[var1]
但令人疑惑的是,最迟到西汉初年,“燕国”就已经成为了主流的称呼。在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写的是燕国,《史记》司马迁写的也是燕国,乃至所有的传世文献都是写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