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谋之,字若虚,他的祖上是江西吉安人,祖辈世代农民,后来祖父一辈因为贫穷外出谋生,晚清时来到长江边上的九江,居住在九江东郊浔阳区的金鸡坡时家垄村,依然是为人家做长工种地。
村里人说,这个村子当年也很穷,村名也不叫金鸡坡,那一年莫名其妙地死人,原因是来了一妖怪“蜈蚣精”,这个“蜈蚣精”由于法力高强,会变化多端,蛊惑人心,成了欺凌祸害当地百姓的一害,当地善良的老百姓们苦不堪言,百姓不但经常要拿自己耕田劳作的牲口进贡给他,还需每月给他敬奉金银细软做香油钱,以保村庄的平安!就在大伙们一筹莫展,苦苦祈盼神明时,村里出了一个威武霸气的雄鸡,后来打败“蜈蚣精”,此村便更名为金鸡坡,从此小山村开始兴旺发达起来,尤其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村里出了一位人物,还在村里兴办起了公司,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商,此人就是张谋之。
张谋之的父亲一直是种田,他家三兄弟,老大张谋礼,老二张谋之,老三张谋信,由于此地频遭涝灾,家道贫寒,他的母亲刘氏不得不去九江城里一个英国人家当保姆。由于他在英国人家中干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勤劳能干,得到了英国人的信赖,按照当时惯有的做法,工资暂时不提升,但她的一两个子女可以被关照到英国开的教会学校读书,那里不但免费,还管吃住。是多少家庭梦寐以求想进去读书的地方。母亲就让身强力壮的大儿子张谋礼在家干农活,照顾家里,先后把老二张谋之和老三张谋信,都送到教会小学读书。
因为读书的事情,三兄弟就走出了三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老大因为没有读书,生活仅能糊口,一辈子就终老在乡间金鸡坡。老三张谋信小学毕业后,因读书不认真再没有考上就回家了,不过因为读了点书,早年间在哥哥张谋之的关照下,在金鸡坡码头经营油品运输,开了一间油榨坊,村里人说收入的银圆用箩筐往家里抬,每天一大家子吃饭要开二三桌,一大家子过着富裕的生活,好不风光。但毕竟文化程度低,对孩子的教育十分放松,一味地宠爱放纵,张谋礼育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抽鸦片和赌博,最后败光了祖业,家族很快走向败落,后人历尽了生活的磨难。
唯独老二张谋之,学习异常刻苦,成绩十分优异,早上天没亮便起来背诵单词,后来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九江教会学校南伟业大学(即今同文中学),主攻营造专业继续深造。
张谋之从同文学校毕业之后,那时正值鸦片战争后,九江、庐山等地相继沦为租界或租借地,洋人在此处大兴土木,大搞建设。由于他掌握一口流利的外语,又是本地人,方便与外国人打交道,所以就做起生意来,先是办了个营造厂,类似于现在的建筑公司,买卖建材,比如石板瓦、砖、木料等。慢慢地邀请到了一批木匠、泥匠、砖瓦匠,承包建筑了各种工程。
这几十年的时间,正是清末民初之际,九江许多带有西式风格的建筑,大多由他承建,如生命活水医院,同文、儒励等学校,以及金鸡坡的洋油栈、亚细亚、美孚,姑塘海关等工程,都是由他包揽承建。如今我们在金鸡坡一带,看到的西洋式元素的建筑,大都是他的杰作,他在设计建筑的时候,充分尊重了业主(洋人)的审美爱好,倾自己所学,吸入了西洋建筑营养,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因此他的名气在当地越来越大。一时成为当地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自己的家也搬到了庐山日照峰三号别墅。
张谋之不仅开发房地产,还搞多元化经营,他开启了九江的客车营运,是九江兴办汽车客运的第一人。九莲公路是江西省的第一条公路,此路筑成后,他又以其慧眼,于1915年从上海购买四辆“福特牌”客运汽车,在龙开河旁开办起“大同汽车运输所”,开启九江至莲花洞往返客运业务,这在当时的九江,是件极为新奇的事。一时,赚得盆满钵满。
张谋之有钱并发达后,从自己与哥哥、弟弟的差距看到,教育子女是非常的重要,因此,他对子女的教育格外上心,他的几个儿子都在他严格要求下,完成学业,先后毕业于英国英国剑桥大学,其长子是一位工程师,专业是桥梁建筑,九江龙开河上的铁桥,就是他设计的。其中,最有名的事件,便是他钓“金龟婿”的事情,亲自安排自己的女儿张乐怡,与民国要人宋子文的“庐山之恋”。
那是1927年夏,财政部长的宋子文,上庐山准备给母亲建造一幢别墅,但别墅如何造,造在什么地方,他心里没底儿,不知道如何办理相关手续,此时,与张谋之关系融洽的庐山的官员告诉他,交给一个承包商一条龙服务,啥麻烦他也可以解决,于是宋子文亲自访问了日照峰3号张家。
张谋之的日照峰3号别墅,在二十多年前曾经亲自造访过,此屋不算太大,楼上楼下各三间屋,楼上北、南两间屋,楼道的北边有一门下台阶后直通院子,期间有回廊式小桥,楼下的三间屋没有楼道也没有廊檐,从院子里直接分别进三间屋。院子西面则建有堆放杂物的小屋子。院子里的南、北两面,都是石头垒起来的高墙。南面墙上有门通外面窄窄的过道,往东走十多米,就到了日照峰路。
当年作为部长的宋子文亲临张谋之的家,他自己认为是个“小老板”,自然觉得“蓬荜生辉”,接到通知后全家人都行动起来,布置好房屋打扫好卫生。宋子文一来到张家就直入主题,随即,与张谋之倾其所学,面谈了整个设想,同时也提供了许多好的建议。他说:“根据庐山潮湿的特点和尊母年高的要求,别墅适宜建造在距亲人较近而又安静、优雅的地方。请宋部长参考。”经过交谈,宋子文对张谋之十分钦佩,决定委托他设计和施工,便心满意足地要离开。
正在此时,张谋之却坚持要设家宴招待宋子文,盛情难却,况且日后还要与张老板洽谈,便于深入交流,宋子文答应了。席间,张老板问宋子文为何看别墅之事不带夫人一起来?宋子文坦诚地回答:目前自己还是单身。闻听此言,张谋之一家表现得更加热情,特别是负责招待的女儿张乐怡,更是彬彬有礼,笑口常开,不断给宋子文斟酒夹菜,让他品尝庐山特有的山珍佳肴。张老板夫妇看在眼里,心领神会。还一边介绍起自己的女儿来。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后回到自己开的“营造厂”负责管理工作,各项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一时宋子文如沐春风。
正是这次张谋之设计的家宴,初次相逢,张乐怡良好的举止表现,给宋子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张谋之建议宋子文游历一下庐山各景点,并指定熟悉环境的女儿张乐怡担任他的导游,宋子文心情异常喜悦地接受了建议。夏日的日照峰,林下的草花依然像溪流一样蔓延。可爱的花有萱草、四照花、锦带花、棠梨花、白中带紫的水马桑、黄色的金鸡菊、白色的一年蓬。可爱的昆虫有蜜蜂、蝴蝶、松褐天牛,扇翅的萤火虫,彩色的蜘蛛。喝醉了似的在花上乱窜,扰了一片清宁。
张乐怡自幼聪明伶俐,受到良好的教育后,举止更加得体。那时张乐怡二十来岁,身材高挑,风姿绰约。她待人热情大方,分寸得当,彬彬有礼,谈吐文雅,知识广博,又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给初次见面的宋子文,留下了极为良好的印象。
这次庐山的游历,宋子文在日记中有表述:我们在漫步中谈吐交流,她总是会心一笑,有时她说得起劲,让我就像读一本内涵丰富的庐山导游书。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此时,花前树下,山径河边,都留下了我们观赏、游玩的足迹,留下了我们和谐的笑声。
尽管宋子文比张乐怡大10多岁,但张谋之毫不介意,说这是天赐良缘,非常欣慰,于是皆大欢喜,缔结这门亲事。后来事实证明,张谋之的眼光是非常好的,宋子文与张乐怡即使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人心惶惶,国人思想陷入落后与进步的泥潭之中,他们历经磨难,辗转腾挪,他们两人仍旧不离不弃,恩爱如初,一直白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