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爆发前夕,约公元前1076年,作为嫡子的辛在帝乙死后即位,称“帝辛”。青年时期的帝辛算得上顶尖人物,能文善武,外加帝子身份,真乃时代的弄潮儿。《史记·殷本纪》记载“其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殷商传至他这一代时,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外有诸侯壮大虎视眈眈、东夷时常犯境,内有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和贵族奴隶之间的矛盾尖锐。
帝辛即位先永怀柔和强硬两个手段安抚好内部贵族,再兴兵动武,以赫赫战功震慑宵小。与东夷一战,俘获上百万的夷人作为奴隶。西部的周部族蠢蠢欲动,帝辛和上代商王帝乙看在眼里,采取了一定的抑制手段,例如周文王姬昌就被囚禁过一段时间,后因姬昌臣属献上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才得以释放。
东夷是心腹大患,西伯侯姬昌的周是疥癣之疾,因而两代商王都选择敲打周人,没有大动干戈。所以周人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先伐犬戎和密须,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再攻黎国和邘过接连获胜,最后一战攻取崇国。商朝西部尽是周人天下。这些都是姬昌被释放后干的事。
姬昌死后,姬发励精图治,继续隐忍不发,利用众多小国的不满愤恨,将其扩大至整个商朝内外。帝辛看着姬发如此作为,以为他们不会作乱,便放心派出主力军队前往东部平叛。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姬发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竟与各诸侯会盟来犯。
殷都朝歌收到叛军来袭的消息时,反商联军已经差不多兵临城下,用措手不及来形容帝辛等商人是再合适不过。帝辛以守城精兵为骨干,奴隶战俘为基层,发放精良武器,浩浩荡荡奔赴牧野决战。当时是战车无敌的时代,而商军的战车全被调到东部,商军士气、战车和精兵等被碾压,所以不出意料,两军交战商方一触即溃。
被冠以纣王恶名的帝辛自焚鹿台,后又被周武王姬发用“轻吕”刺穿其头颅,并砍下示众。忠于帝辛的贵族大臣被押解回周朝都城,作为人牲被杀死。周人的胜利实在有点侥幸在里面,稍不留神就会万劫不复,大败而归。周朝建立,直接统辖的土地却仅一小块,东部地区商人势力依旧十分强大。
为了安抚商人,姬发分封帝辛之子武庚于殷,建立殷国(东征大军也在这),有许多忠于商的夷人部落和方国在殷国周围。周武王也不想留下个这么大的定时炸弹在那,但发兵征伐胜算实在太小了,只能听之任之,先安抚好。前面说到商朝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正因为如此,讨伐东夷的商人主力军未能调转刀口杀向周人。
周武王生前派自己的亲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在殷国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商朝残余势力,史称三监。但用处不大,姬发死后没多久,武庚就带领早已策反的三监和东夷方国反周。幸好有周公旦在,历经三年,费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表面上说是消灭了,其实商人依旧是周王朝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过周公也不是没办法,他选择分化融合的分封措施,这才将商朝彻底埋在了过去。
后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是仅有的昔日商王朝国家(商人血脉和继承殷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