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变法为何让秦人和六国之人如此憎恨?

商鞅变法为何让秦人和六国之人如此憎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753 更新时间:2024/1/16 5:40:42

这种酷刑因为刑具昂贵,使用的机会不多。

可是又因为血腥残酷,威慑力极大,可以起到很好的杀鸡儆猴的作用,往往用于十恶不赦之人身上。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很快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

那么,秦人为什么对商鞅如此仇恨,非要用如此残酷的刑罚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呢?

商鞅变法到底为何让秦人和六国之人如此恐怖和憎恨呢?

[var1]

一、商鞅入秦

商鞅是卫国人,少年时到魏国读书。

后来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作为掌管琐碎事务的小官。

公叔痤临终前,向魏惠王举荐商鞅,说他可以担任国相。并建议魏惠王,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如果他投奔了别国,将会成为魏国的大患。

魏惠王不以为然,并没有把公孙痤的话放在心上。

恰巧秦孝公发布了《求贤令》,许以重金,渴望拥有强国之术的人才来到秦国,帮助他收复失地,扩张领土,使秦国成为“强秦”

商鞅明白自己在魏国将会被晾成一条咸鱼,于是他怀揣着《求贤令》,直奔秦国。

见到秦孝公后,商鞅侃侃而谈自己的治国理念。秦孝公听得非常入迷,两人畅谈数日都没有倦意。

从谈话中,商鞅明白了秦孝公的意图,他要争霸天下,循序渐进地让国家富强起来历时太久,并不是他想要的。他需要一个短时间就能够取得成效的治国之法。

商鞅认为,想要快速实现霸权就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令,这就需要老百姓令行禁止,严格按照君主的意图行事,不能有任何异议。

[var1]

商鞅起草了新的法律,在颁布之前,担心百姓不信服。

于是,他特地在民众面前表演了一场“南门立木”的把戏。

商鞅命人在南门立了一个三丈高的木头,许诺如果能有人将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给他十金。

起初大家对这样的事根本不相信,搬一根木头就能拿到这么多的钱,行事古怪,恐怕有什么阴谋。

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人禁不住金钱的诱惑,将木头搬到了北门,果然得到了五十金。

通过这件小事,商鞅立下了言出必行的威信,他的新法得以顺利颁布下去。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商君列传》

[var1]

二、让人畏惧的商鞅新法

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商鞅实行了两次变法。

商鞅的新法见效之快,秦孝公都始料未及。

秦国建立于公元前770年,秦穆公时称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

后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秦国都处于衰落之势,各个诸侯国都不愿与秦国往来,所谓“诸侯卑秦”

可是随着商鞅新法的推行,诸侯国从鄙视秦国到成为秦国的舔狗,也不过区区十几年时间。

公元前342年,周天子赏赐了秦国。诸侯国纷纷祝贺并派人亲自上门拜见,在秦国公子的带领下,朝见了周天子。此时距离商鞅变法不过只有14年时间。

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秦国从一个衰败的小诸侯国成为谁也不敢小看的强国,地位有了巨大的飞跃。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裕起来。百姓不敢为私利争斗,勇于为国家打仗,没有了盗贼,社会秩序会稳定很多。

可是,除了秦孝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外,无论秦国的贵族还是平民都被新法折磨得苦不堪言。

秦国的各个阶层对新法都不支持,只不过迫于刑罚,不敢公开反对而已。

那么,商鞅新法中到底有哪些地方得罪了所有人呢?

[var1]

1】商鞅变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尚刑罚”。

“轻罪重罚”是贯穿商鞅新法的核心观念,不仅凡事都要用刑罚解决,而且轻罪还要从重处理。

把灰倒在地上要在脸上刺字,动辄就割鼻子断四肢。

种地懒散就要将其妻子收为官奴。如果知道有人犯罪而没有提前告发,就会被处以腰斩之刑。

惩罚的目的不在于让犯罪者为自己的行为负相应的责任,而是恐吓老百姓,用极度严重的后果使人不敢违规,让老百姓因为畏惧而谨言慎行。

商鞅制定的刑罚如此严苛,最后也反噬到了自己身上。

当他被秦惠文王追杀,逃到秦国边境时,想住旅店。但店家回答:““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

商鞅恨恨地说:“原来我制定的法律,弊端竟到了如此地步!”

商鞅最后死于残酷的车裂,也是他亲自制定的刑罚,不得不说他是因果报应,自食其果。

[var1]

2】连坐制度导致人人自危

商鞅新法中,五家编成一伍,十家编成一什,如果有其中一家犯法,其他五家或者十家连带治罪。

可谓: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一人犯罪,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被连坐处罚。

商鞅曾经一天就因为连坐处死七百余人,以至于“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天地”

因为太子犯错,他的两个老师被连坐,一个处以黥刑----在脸上刺字,另一个处以劓刑---割去鼻子。

为了能够使自己免于残酷的刑罚,秦国从贵族到百姓都得时刻提高警惕,监视着周围人的一举一动,发现什么端倪就赶快举报,以免祸及自身。

百姓之间不再信任,人人自危,国家机器成为唯一的权威。

3】轻教化而愚民众

商鞅认为民众有了智慧就很难管理,因此要让他们一直愚昧下去。

秦国不仅焚书坑儒,还严格控制有识之士,禁止他们去给普通老百姓授课传道,开民智。

民众就像牛羊一样,只知道劳作,头脑中只有对吃饱穿暖的渴望,没有其他想法。可是吃饱穿暖在秦朝也是奢望。

秦国的百姓成了国家的奴隶,男人负责打仗耕地,女人负责农业生产。

[var1]

4】壹民、弱民、疲民、贫民

此外,新法中还规定国家可以任意索取百姓的财物和壮丁,削弱百姓的反抗能力,此为“弱民”。

对所有民众灌输同一种思想,消除个性保留共性,随着集体的脚步前进,此为“壹民”。

让百姓没完没了地工作,事情多了就没时间思考,此为“疲民”。

让百姓长期处于半饥半饿的状态,为了活着竭尽全力。因此秦人耕作起来非常勤奋,战斗起来非常勇猛,以求让一家人吃饱穿暖。此为“贫民”。

如此种种,百姓们只有拼命耕作和作战,才能够维持基本生活。

国家强大后,老百姓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反而国家越强大,老百姓所受到的压迫越沉重。

强国弱民,人就像动物一样,被随意驱使,被侮辱,被伤害。这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吗?

[var1]

三、结束语

凭借强大的国力和驭民之术,秦国老百姓被管得服服帖帖,国君把心思都用在了对外征伐之上,最终统一了天下。

可是让秦国强大起来的关键人物,商鞅却死得极为凄惨。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以商鞅要谋反为名,派人抓捕商鞅。

商鞅迫于无奈逃到魏国,可是他曾经帮助秦军打败过魏军,魏国人对他非常憎恨,将他送还秦国。

最终商鞅落得五马分尸的悲惨下场,全家被诛灭殆尽。

行刑之时,四周围观的秦国老百姓表现十分冷漠,甚至眼神中透出兴奋的光芒。

人们根本不去思考商鞅到底因何而死,他该不该死。这些民众的表现正是商鞅愚民政策的结果。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齐国。整整十年时间,韩、赵、魏、楚、燕、齐纷纷被秦覆灭。一个统一的帝国诞生了。

可是谁也没想到的是,公元前207年,这个看上去无比强大的帝国轰然倒塌。

这是因为,秦朝对待老百姓太过苛刻残酷,天下苦秦者久矣,百姓不堪忍受折磨,揭竿而起。

一手打造了这个强大帝国的商鞅,也不会预料到秦朝灭亡得如此迅速,仅仅只存在了十四年!

更多文章

  • 真的是因为秦始皇仁慈手软,才让六国旧贵族复辟毁灭大秦帝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始皇不死大秦会灭亡吗,秦始皇晚年能保住大秦江山吗,怎样看待秦始皇治理下的秦朝

    虽然秦始皇对于自己的功绩百般的夸赞,甚至坚信自己所创建的帝国十分的满意,认为它会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样子持续发展壮大。可事实上在他去世15年后他一手建立的帝国就覆灭了,对于秦二世短命而亡的原因一直也是众多历史爱好者重点关注的问题。[var1] 秦始皇为历史带来的改变 回顾历史,秦始皇的出现的确让我国的历

  • 商鞅被行刑时,为何秦国百姓都欢呼雀跃?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国统一后对商鞅的评价,商鞅在秦国是什么地位,商鞅在秦国经历

    [var1]第一法家是提倡酷刑的,商鞅当秦国国相时,用刑的手段就十分残酷。他曾亲自前往国都附近的渭水(河名)处决一大批罪犯,行刑结束后,他让人把犯人的尸体全都丢进了渭水,整条渭水的都变成了血红色。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第二任何变法都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必然是会

  •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成为一大霸主,那么越国最后又是怎么消失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勾践为什么灭掉吴国,越国勾践灭掉吴国后是否称霸,越王勾践灭吴国过程

    [var1]至此,越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随后,勾践通过不断兼并周边小国,使得越国的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可以说,越王勾践在世时的作为,为越国攒下了极其丰厚的家底。按常理来说,强悍到能与齐、晋、楚等传统大国平起平坐的越国,理应在接下来的战国时代逐鹿中原,但可惜的是,越国就连战国七雄的行列都没混进去

  • 齐湣王一生:本可以带领齐国称霸,却死于自己的傲慢和嚣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齐愍王的资料,齐愍悼王登基时间,齐愍王死后谁继位

    [var1]一、子承父业,与秦争霸齐湣王之父齐宣王虽然算不上是个明君,但毋庸置疑,在他执政期间,齐国得到快速发展,也为齐湣王能够与秦争霸打下一定物质基础。周赧王十四年(前301),齐湣王即位之初,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共攻楚,联军大败楚军夺取大片土地,楚不得已向齐表示屈服,这也导致齐湣王在位

  • 如果诸葛亮选择不进攻魏国,而是养精蓄锐,会有转机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在魏国会怎样,诸葛亮现在能收复魏国吗,诸葛亮能打过魏国吗

    [var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先帝刘备的承诺从外部条件看蜀国是最差的蜀国本来根基就薄弱,在建国之初,在诸葛亮和关羽、张飞等

  •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相比其他人,有何优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邦为什么崇拜信陵君,信陵君和刘邦的关系,刘邦追随过信陵君吗

    [var1]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中,只有信陵君魏无忌享受到了如此待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刘邦在年轻时曾与信陵君有过一段渊源,其二则是与其他三位公子相比,信陵君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君子,没有任何人生污点。01好友张耳是信陵君门客,早年曾一起坐而论道熟悉楚汉之争的小伙伴们对张耳这个名字一定非常

  • 慎到的一石三鸟,拯救了楚顷襄王,也拯救了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楚襄王患了什么病,关于楚襄王的资料,楚昭王对楚国的贡献

    慎到这个人,是战国时代很有点名气的人物。当年齐国威宣王之时,齐王很喜欢天下人才,专门在稷山上建了高台,好吃好喝的养着天下各地投奔齐国的人才,其中最为出名的有七十六人,包括驺衍、淳于髡也在其内。而慎到,也是七十六人中的一位。但是慎到的机会,并不是在齐国。而且,就算是在稷下学宫讲一辈子的学,慎到也不过就

  • 战国时期,韩国的发展为何不如赵国、魏国,从国君治理角度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战国时期韩国赵国魏国,战国魏国为何没有赵国,魏国与赵国

    在战国时代所有的大诸侯国当中,韩国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一个,在它整个的发展历史当中我们都很难看到它有什么大的作为,韩国在战国七雄当中的地位基本上如同燕国是一样的,虽说它们都位列战国七雄,都是战国时代比较大的诸侯国,但是这两个国家在战国时代确实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的,或者说它们对于历史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推动

  • 吕不韦最惹人争议的不是跟始皇帝的关系,而是留下的一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吕不韦最后什么结果,吕不韦因为什么而出名,历史对于吕不韦的评价

    [var1]《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这句话的前半句并不重要,重要的最后一句的意思,它是说赵姬在嫁给异人时,已经有了身孕。已经有了身孕那

  • 商鞅变法这么厉害,其他六国怎么不“抄作业”?真相让人汗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商鞅变法为啥那么成功,商鞅变法的历史事实及其影响

    换句话来说,商秧变法,商鞅最后的下场是必然的,因为他的商鞅变法,最后得罪了使秦国拥有的实权的老贵族。商鞅变法所需要的权利所需要的人力所需要的物理都是从这些老贵族的身上剥下来的。那么我为什么要说这件事情的,大家看一下其他六国,有哪个国家不是大家族当道,齐国是田家,然后楚国是屈家哦,熊家还有项家,各个诸